在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盛行的现代城市,大多数居民几乎不再使用现金支付,出门拿着一部智能手机,只要有网络,干什么都不耽误。其实,人民币都已经发行到了第五套,无论支付方式如何更新换代,它依旧是实实在在地关系到大家生活保障的法定通行货币。
2015年12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审议批准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决议,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五大货币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币变成了国际主流社会的“硬通货”,代表着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政府实施的“对外战略”的认同。这个对外战略,就是推动中国过剩的资金、产能走出国门,将中国从“引进来的时代”带入“走出去的时代”。这将让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新的动力。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征途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刻! 其实,经济从来都不是小事。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世界经济下行,由此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萧条经济学”的论调大面积回归,一度将全球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智慧供给逼到了墙角。危机是考验各经济体在非常时期的应激弹性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的重要标尺。 作为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面对重大危机与风险考验的综合应对能力显得尤为亮眼。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国度。无论哪个时期,在哪个领域,都有一大批杰出人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即使是最艰难的抗日时期,也有很多无名英雄在隐蔽战线上为国家为人民冲锋陷阵,为山河破碎的祖国重建着金融秩序。 “如果把中国比作巨龙,那政治就是它的头脑,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民气就是它的意志,现代工商业就是撑起它身躯的骨架,现代金融业就是滋养它的血脉。”这句话出自宋文盛先生的新书——《烽火银花》。这是一部围绕着新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银行、发行货币,并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针锋相对的货币战争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故事。本书由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名“烽火银花”蕴含着烽火岁月中的银行之花的意义——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银行机构就像一簇簇璀璨的鲜花冒着敌人的炮火萌发着,成长着,绽放着自己独特的美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以货币战争和红色金融为正面题材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不但填补了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空白,其题材的独特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说在一开始就描写了北海银行被伏击,众人被迫转移的惊险场面。情节丝丝入扣,险象环生。女主张佳欣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女孩,在躲藏敌人的搜捕时,还会回忆当初自己参加反日宣传表演的画面——她曾经也是众星捧月的千金小姐,和一群青年人们欢聚一起,吟诗作画、载歌载舞、风花雪月。可敌人无情的炮火摧毁了她们本来安静美好的生活…… 直到那天,这群人里的佼佼者——齐鲁大学学生,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夏洪波,接到了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已经壮烈牺牲的老师讲述了同志们与敌人抗争时的艰辛,讲到了因为没有钱而买不到物资,救治不了伤员,最后大家相继牺牲的壮烈场面。老师点醒了夏洪波,他才恍然意识到“办银行”的重要性。 “抗日救亡的事业一旦插上了银行的双翼,它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于是,青年人们在老一辈金融家的带领下,办起了北海银行。从此,他们走上了一条战斗之路。 战时部队的建设主要依靠于市场渠道,北海银行发行的货币流向市场,保证了战士们吃穿用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战士们才能有充沛的体力和精神头儿去训练、行军、打胜仗!同时,北海银行的建立和北海币的发行也为整顿混乱的金融秩序,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北海银行的员工同志们,白天战战兢兢给群众们宣传、办理银行业务,晚上还要被迫转移阵地;发展业务时,躲避日寇的追捕是家常便饭,国统军背后搞的小手段也总让同志们徘徊在生死线……他们面对着惨烈的扫荡和反扫荡战斗,通过地下斗争和谍战与敌人周旋着,最终成功发行了北海币,光荣完成了肩负的使命…… 在这样艰苦严峻的环境中,他们依旧坚韧乐观、奋发进取。在一次次惊险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一次次创造着奇迹,中国的金融业也因为北海银行的存在和坚持,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野草一般茁壮成长! 北海银行的事迹应该被铭记,苦难下英勇奋战的岁月不能遗忘。 为此,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到来之际,长篇小说《烽火银花》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回顾那段难忘又险峻的历史,为中国金融业及各项事业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这部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时代感和历史感并重的主旋律作品,对于教育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砥砺前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宋文盛,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经济金融运行调研和分析工作,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论著十余篇,3200多万字;曾荣获全国金融改革征文一等奖的第一名;创办编撰的《山东金融年鉴》连续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一等奖,并在省级及全国期刊报纸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十余篇,近5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