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魂系齐鲁第一路 ——献给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济青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

2020-12-23 07:45:35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 李佩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时间愈久,愈想回忆的东西, 愈是难得和宝贵的。那是1993年盛夏,在火热的济青公路建设工地,我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进行了为期3周的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感奋和落泪。一座座大桥在深沟大壑上凌空飞架,一段段高高隆起的路基被大大小小的桥、涵、洞连接起来,一层层路面基础已全部贯通,一条条黑色飘带正随着台台隆隆作响的沥青摊铺机不断延伸。这条纵贯山东半岛、全长318公里的齐鲁第一路,原定1993年年底通车,当时已胜券在握。
 
    亲爱的朋友,那时我想:将来当您乘车从这条高等级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时候,您能想到广大建设者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巨大牺牲吗?“窥管以瞻天”,我这里记述的是铁道部十四局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建设者们的事迹。
 
魂系齐鲁第一路792.png
 
                                   背水一战济青路
 
    济青公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其第二合同段地处济南市历城区和章丘市境内,全长35.2公里,需筑300万立方米土方路基、77万平方米水泥稳定砂砾和210万平方米计27万吨3层沥青混合料,以及道路设施防撞栏、隔离棚、标志牌、路缘石、水簸箕、电缆人井、管道等工程。
 
    1990年春天,正是杨柳吐翠的时节。承建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的铁道部十四工程局抽调的2000名职工,还未顾上洗去铁路“中取华东”战役施工中的征尘,就风尘仆仆地开进齐鲁大地,投身到“会战济青、建功立业”的洪流之中。
 
    十四局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大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元月1日奉命集体并入铁道部以后,他们承建的温州机场荣获国家建筑最高质量奖——鲁班奖,青岛流亭立交桥荣获山东省“优质创新杯”和“科技进步杯”,青岛李沧立交桥荣获山东省“质量杯”……
 
    十四工程局落户山东。他们把承建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施工,当作“造福山东人民,留名齐鲁大地”的一项光荣任务。局党委、局领导一开始就向参战职工明确提出:要交出一条优质路,炼出一支好队伍。并同时表示要“全局保重点、重点保济青”。在起初资金没到位,设备不配套的情况下,不惜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了各种大型路面专业施工机械、车辆和测试仪器等设备,形成了装载、运输、平整、碾压和测试等综合施工能力。
2000名参战职工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担心万一在“济青”一仗败北,将无颜见“江东父老”,昔日“铁军雄风”就会一败涂地,全局一万多名职工也将蒙受耻辱。“出路唯其一条,只有背水一战”。他们立志打响这一炮,不负山东人民的厚望,圆满完成所担负的艰巨任务。
 
魂系齐鲁第一路1112.png
                         
 
                                  “搁浅”之后是奋起
 
    济青公路作为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必须按照“菲迪克”条款管理施工。“菲迪克”条款把投资者、建设者和工程验收者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离,并以“业主”“承包商”“监理”三个概念出现。这对于传统的“人民战争”“人海战术”的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十四工程局职工过去“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大江大海都过去了”,想不到在平地上修路却一度“搁浅”。工地上每0.7公里就有一名监理,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从施工程序到具体规范、工程质量等,都得由监理说了算,谁越雷池半步,就令其停工、返工,拒绝签字,不付工钱。
 
    路基填筑,不许有一根杂草,一只烟蒂;密实度达不到85%,就不能往上填;每填30厘米松土,压实后刚好剩20厘米,平整度不得超过2厘米。二处十六队一百多号人,70多台机械车辆,一个月才做50米试验段,光基础就干了一个星期,上填不足3000方土,连饭钱、油钱都挣不够。
 
魂系齐鲁第一路1501.png
 
    桥涵料石加工、浆砌、石头的大与小、里和面都有统一讲究,浆砌时放反一块都通不过。这牵扯到“几何力学”,大伙难免一块料石放反,因此时而砌了扒,扒了砌,返工返得叫人心烦。以前“扛大炮”,现在非要你“绣花”。职工们心里别扭、窝火,但又有口难言。
 
    差距,束缚了“老铁”的手脚。要摆脱被动,必须提高本领,使腰板硬起来。“只有一流的施工水平,一流的工程质量,才能叫人刮目相看。”
然而,要适应“菲迪克”条款,需要有一个过程。十四工程局指挥部先后派出24人,分赴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习考察;邀请专家和监理讲课,培训和引进259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购买400余册“菲迪克条款”文本,编印了济青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一起下发到各单位工班长以上管理人员手中;在段队办起了“工地夜校”,职工们干什么学什么,把帐篷当课堂,工地当练兵场,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成才活动……
 
 
 
魂系齐鲁第一路1884.png
 
    付出多收获就大。在山东省组织的全线8个合同段“菲迪克”条款专业知识闭卷考试中,十四工程局职工以人均97.5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在1991年的全线综合评比中,他们荣获“重合同守信誉杯”。施工中,职工们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努力做到三个照办:按合同条款办,按施工规范办,按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办。在路基土方和桥涵施工中,他们先后做各种试验15000多次,取得了准确的数据,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他们施工的16座桥涵全部横平竖直,内实外美。国内外监理称赞他们是“靠得住、信得过”的队伍。
 
    令人叫绝的是二处施工的4孔76米长的后刘立交桥,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在10多米高的桥墩上直接灌注桥梁。原设计是8片、每片19米长的桥梁,在他们手中竟变成了一片。空中现浇,一梁“飞”架76米,堪称奇迹。他们的工法被评为先进工法,技术获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展示了这座立交桥及其建设者的风采。
 
魂系齐鲁第一路2288.png
 
    桥墩混凝土灌注中的振动捣固,是一道隐蔽而又关键的工序。三处四队在巨野河大桥施工中,墩身模型板高达5米,振动棒无法在上面进行有效操作。身材矮小的青年工人、共产党员刘振华,抢先下到直径不足一米的钢筋笼里,冒着近40度的高温,边浇注边捣固。他腰不能弯,头不能抬,稍微不慎就会被钢丝挂伤。累得腰酸腿疼,胳膊麻木,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他还坚持一个劲地捣固。为确保工程质量,保持捣固的连续性,他一干就是5个小时。有人提出换他,他却回答说:“我个子小,好活动,还是我干吧!”国际监理组组长、丹麦专家汤伟·彼得臣,拍着刘振华的肩膀,伸出了大拇指称赞:“中国工人OK!OK!”
                                   
                                 魂系齐鲁第一路
 
    浩大的工程,紧迫的工期,激励着建设者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自觉地做出无私奉献和忘我牺牲。
 
魂系齐鲁第一路2624.png
 
    1990年数九寒天,风雪交加。担负后刘立交桥施工的二处二队队长钟维田,正率领职工们伴着3台钻机,紧张地进行钻孔桩施工。泥水溅到他们身上,寒风一吹就是一层冰凌,裤腿冻得硬梆梆的,迈不开步子。这年春节,在万家团聚的除夕之夜,他们就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55岁的钟维田,既管材料供应,又抓现场施工,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他指挥施工的14座桥、涵全部合格,雄伟壮观的后刘立交桥,犹如一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横卧在明(水)刁(镇)公路上,被监理定为免验工程,过往行人常常赞不绝口。
 
魂系齐鲁第一路2860.png
 
    钟维田经常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工作。他风里来,雨里去,长年奔波,马不停蹄。望着疲惫不堪的钟维田,大伙心疼地劝他:“你可要保重身体呀!”他若无其事地笑了笑:“没关系,大不了把我这一百多斤搭上呗!”
 
    1993年5月10日一大早,钟维田未吃早饭就匆匆赶到工地察看,接着又组织大家进行后刘匝道的混凝土施工。上午10时许,烈日当头。钟维田喘着粗气,汗如雨下,禁不住晃晃悠悠,一下瘫坐在地上。他支持不住了,不得不离开工地。人们不会忘记他最后离去时的情景:右手抚着眉头,左手捂着胸口,一步一晃地走了。副队长吴琦业等人要送他去医院,他连忙说:“不用,不用;你们别管我,赶快施工;我不要紧,回去休息一会儿,也许就好啦!”
 
魂系齐鲁第一路3164.png
 
    谁也没有想到,钟维田回去一躺下就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了。待工友们发现,把他送往医院抢救,为时已晚。翌日8点30分,钟维田因急性脑溢血,带着一串遗憾告别了人世!
 
    钟维田曾说:“等后刘匝道混凝土提前打完后,我要和大伙一块儿喝庆功酒,而后再回江苏赣榆县官河乡仲官河村,看望好几个月未见面的80多的母亲,还有体弱多病、支撑着家庭的老伴。”
 
    然而,就在他离开工地的当天下午4点,二队职工便将整个后刘匝道1400多立方混凝土提前10天打完,而他们的钟队长,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钟维田的儿子崇仓,端着一碗“兰陵大曲酒”,跪在父亲的遗体前泣不成声:“爸爸,您平时只喝8角钱一斤的散酒,招待客人才买这种两块多钱一瓶的‘兰陵大曲’。这是职工给您买的庆功酒,您就再喝一回吧!”钟维田的母亲李庆英,得知儿子先她而去,哭着念叨:“儿啊,你咋不提前回来跟娘说说话呀?”
 
魂系齐鲁第一路3536.png
 
    工期进入灰土路面施工阶段,从德国进口的两台“宝马”路拌机还迟迟没有到货。“我们不能停工待‘机’。”四处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王家海急施工所急,带领有关人员大胆革新,采用“人工配合旋耕犁路拌灰土”一举获得成功,为路面灰土施工全面推开闯出了一条道路。外国监理风趣地称:“这是中国的‘宝马’路拌机。”
 
    也就是在这期间,王家海的父母接连双双病危、病故。一封封从云南老家拍来的电报,像一柄柄重锤,猛烈地敲打着他的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家中,看一看生他养他的父母。可是看看沸腾的工地,算算紧迫的工期,他无论怎样也迈不开离开工地的脚步。
 
    当领导把王家海赶回老家时,等待他的已是一丘隆起的新坟。这位刚强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头抵黄土,趴在父母的坟上恸哭起来。他乞求父母:“宽恕这个不孝的儿子吧!”他擦干泪水,又匆匆赶回到济青公路建设工地。
 
魂系齐鲁第一路3924.png
 
    著名山东省劳动模范、58岁的局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凤鸣,曾发誓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交通建设事业。为在退休前再为济青公路建设出把力,他不在机关当安检处长,主动请缨上工地。哪里任务最重,哪里施工最难,哪里人手最紧,他就出现在哪里。只要有他在,工作就别愁上不去,他被职工们誉为“困难的克星”。
 
    1991年8月,要突击安装日本进口的大型沥青拌合站,王凤鸣自告奋勇组织实施,一连48天吃住在现场,使拌合站顺利投入运转。30多年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四海为家,他落下了一身病,久治不愈的腰肌劳损和骨质增生,常常疼得他直不起腰来。后来实在撑不住了,他就掂着一只马夹,抱着“菲迪克”条款文本和施工图纸,一天到晚“泡”在工地上……
 
魂系齐鲁第一路4231.png
 
    在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还有许许多多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像钟维田、王家海和王凤鸣一样,用血和汗、情和爱征难战险,为交通大动脉在齐鲁大地上崛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顽强地拼搏着,默默地奉献着。
 
    驾驶室里,蒸笼一般。承担土方运输任务的司机们,却昼夜颠簸在运距5、6公里的道路上。五处机械化施工公司三队42岁、体重170多斤的黄河车驾驶员孙成仕,热得透不气来。他的臀部长满了痤疮,像蝎蜇似地疼痛,仍坚持同其他司机比着干。
 
    荣获铁道部“‘中取华东’铁路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三处八队汽车司机、优秀共产党员刘金云,还未来得及品尝胜利的喜悦,就带领勇士们驾着26台机械、车辆,挥师济青公路这个新的战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他们仍和往常一样忘我施工。放假3天,除了吃睡,他们几乎都在车上。仅这3天,他们就远运土方1680立方米。
 
魂系齐鲁第一路5180.png
 
    炎热的一天上午,多拉快跑、一直领先的刘金云,突然晕倒在驾驶室里,被送进驻地医院。他人在病房,心系工地,住院10天,3次“偷”跑到工地。医生批评他,他只好照实说来:“济青公路任务那么重,大伙都在拼命干,我坐不住呀!”他缠着医生要出院,医生看他还患有肾炎没有痊愈,就给他开了些药和一个月的病假条,可他出院的当天就登车开赴工地。他说:“我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欠工程上的债我心里不安!”
 
    1992年9月中旬,工地上一台美国进口的装载机发生故障,10多台运输车辆被迫停了下来。机械化施工公司修理厂工程师、共产党员崔玉福闻讯后,带着脑瘤术后的病痛,匆匆赶赴工地抢修。在这期间,他因疲劳过度,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妻子还在家里等着为他祝贺29岁的生日……
 
    还有一位29岁的工程师叫张建泽,是个精明能干、性格内向的小伙子。1987年从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他先是在沪杭铁路复线干了4年,又来到济青公路。由于长年流动施工,还未找到对象。远在威海市的父母和姐姐都替他着急,几次托人给他介绍对象叫他回去见面,他都是因工作太忙回不去。
 
    1993年4月,母亲到北京住院手术,张建泽也未能前去探望。当时,摊铺沥青路面已经开始,他正带领职工测量标高、放桩,从早忙到晚。一次,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尘土飞扬。他连忙脱下上衣,盖在测量仪器上。张建泽的姐姐来信不解地问:“是什么把你‘迷’到了济青公路上?”
 
    是啊,济青公路确实像一块神秘的磁铁、一条诱人的巨龙,吸引着一大批有志气、有抱负、追求事业、无私奉献的人。四川籍工人司机范光元,回老家探亲,脚面不慎被开水烫伤,发生溃烂,行走困难。眼看归队期限即到,他心急如焚。妻子劝他给领导发封电报,等伤好后再返回单位。他说,济青公路任务很重,回来探亲是领导对我的照顾,单位司机不够用,我必须按时赶回参加施工。妻子理解丈夫,第二天就送他踏上了归途。由于脚面溃烂不能穿鞋,他只好赤脚乘车。中转上下车时,他一瘸一拐,十分艰难。经过3天3夜的长途跋涉,他终于按期归队并投入施工。
 
魂系齐鲁第一路5435.png
 
    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季瑛,以工地为家。1990年8月,他的蜜月就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妻子妊娠反应,他无暇回去照顾。小生命即将诞生,他把妻子接到工地,在简陋的帐篷里坐月子。他和爱人特意为儿子取学名为“济青”,乳名为“路路”,连在一起就叫“济青路”,意为对在济青公路这段不平凡岁月的纪念。
 
    当时我想,等济青长大了,得知自己名字的来历,也许会更加理解父母,加深对父母的爱吧!
石家庄铁道学院公路系毕业的沥青摊铺班助理工程师、大龄青年金鑫,一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放线、摊铺、测温、碾压、检测、接缝处理等一条龙施工作业方法,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加快了进度。父母和未婚妻先后3次来电报,催他回去结婚,他都因忙得不可开交一直未回。他写信与未婚妻商定,把济青公路通车典礼之日,作为他们的婚礼举行之时。
 
魂系齐鲁第一路5797.png
 
    被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的三处四队女工班11名女工,把火热的工地当作大熔炉,不畏艰难,刻苦磨练,不断成长,不仅为济青公路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人人掌握了一手娴熟的技术。
 
    1991年入夏以来,我国部分省市遭受严重水灾,有100多名家在灾区的职工,个个以济青公路大业为重,继续奋战在工地上。
 
    战斗在济青公路上的十四工程局2000名职工,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人,每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首动听的歌。
 
    局指挥部指挥长兼总工程师韩通岳,经常骑自行车察看工地,指导施工;四处指挥部指挥长马延军,天天在工地忙碌,爱人重病顾不上管,孩子升学来不及问,职工说他对济青公路比对妻子、孩子感情都深;“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向立毛,家中接连母亲病故、弟弟夭折、房屋倒塌,仍强忍悲痛,坚守岗位,带头“突击”;翻斗车司机雷海春,运送混凝土时因道路陡峭,被水箱里溅出的爆开的水烫伤了胸、背和颈部,医生叫他休息10天,可他一天未歇又冲了上去……
 
魂系齐鲁第一路6220.png
 
    在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上,有这样一支甘愿吃苦,敢打硬拼,忘我奉献,勇于牺牲的队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什么奇迹不能创造,什么任务不能完成呢?!
 
                               四方协力铸济青
 
    十四工程局在济青公路第二合同段,所以能够高速、优质、顺利地施工,是与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热情关怀、密切配合、后勤保障、大力支援分不开的。
 
    监理处58岁的总监副代表、高级工程师王继瑜,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寓严格监理于热情服务之中,既抓质量也抓进度。监理处20名中方监理,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白天在工地苦干,晚上与建设者一起挑灯夜战,使质量保证落实到施工过程中,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十四工程局职工深有体会地说:“这种积极参与式监理,比‘菲迪克’条款被动的事后监理容易接受,也更有成效。我们施工进度快,质量好,其中也渗透了监理们的心血和汗水!”
 
魂系齐鲁第一路6573.png
 
    负责局济青公路物资供应的枣园转运站20名职工,为保证来料火车车皮及时排空和施工单位用料急需,在站长蒲云的率领下,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持做到火车随到随卸,汽车随到随装。3年来,他们先后中转水泥、沥青、油料和钢材11万多吨,木材3万立方米,多次受到上级和施工单位的赞扬。
 
    在施工期间,十四工程局党委书记王德臣、局长靳尚忍,先后多次深入工地现场办公,进行政治动员和思想发动,就地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施工一度进展缓慢时,局党委及时派出了以工会主席岳茂斌为首的工作组进驻现场,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协调和解决人力、机械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并广泛组织开展了以“比奉献、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比管理”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施工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使路面基层于1993年6月初比省里下达的计划提前一个月贯通,质量合格率达100%,受到省、市济青办领导的好评。
 
魂系齐鲁第一路7005.png
   
     山东省副省长、济青公路建设总指挥张瑞凤,称赞十四工程局“打出了铁军雄风”!
 
    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沿线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热情为建设者排忧解难。他们不惜忍痛割爱,刨果树,腾良田,拆房屋,为公路建设让道。在施工最紧张阶段,他们出动800多名民工支援济青公路建设。
 
    济青公路穿越章丘市5个乡镇的48个自然村,全长25.5公里。在这块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素有“世界葱王”之称的金色土地上,要征土场1534亩,临时占地180亩,永久性占地2007亩。
 
    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乡的干部群众,仅用3个月就一路绿灯,圆满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
 
魂系齐鲁第一路7306.png
 
    人民群众把筑路工人当亲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欢迎他们的到来。绣惠镇小张村专门为职工举办了电影晚会。农民郭长祥一家,将自己花1万多元盖的一套5间宽敞明亮的瓦房让给了筑路工。王云祥老汉动员长子王广河,将5间新房腾给两对青年职工夫妇,自家搬到山坡下的一座旧房里。
 
    在宁家埠乡西埠村,广泛传颂着“九间棚”的故事。当初,四处五队进驻西埠村不久,村党支部书记华明臣,得知长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职工家属来队无处住,就动员全村群众集资1万多元,盖起了9间家属房。先后有40对家属与亲人在“九间棚”里幸福团聚,有3对男女青年在这里喜结良缘。“九间棚”虽没有高楼大厦那样富丽堂皇,但却温暖了筑路工人的心。
 
魂系齐鲁第一路7664.png
 
    十四工程局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指挥长邢凤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这里修公路,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这座靠山!”
 
  (注:照片部分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