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在我们的笔下,总有书写不尽的辉煌业绩。那是1998年金秋时节,在素有“泉城”之称的山东省济南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纵贯南北的高架桥“十一”通车,环绕城区的高速路初现雄姿,规模宏大的泉城广场动工兴建。然而,更鲜为人知的是邯济铁路引入济南枢纽工程,犹如一条巨龙正在泉城崛起。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铁路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广大铁路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铁路大会战。
邯(郸)济(南)线是铁路建设“决战西南,强攻煤运,建设高速,突破七万”总体部署中“强攻煤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大会战的主战场之一,全长232公里。它的建设对于确保济南和东部沿海城市乃至华东地区的煤炭供应,对于促进其交通运输、旅游开发和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邯济铁路引入济南枢纽工程,自邯济线DK6+680起,经晏城北站,过晏城站、孙庄站、桑梓站,沿已报废的老津浦线,跨洛口黄河大桥,到洛口站,再到老津浦线K348+254止,然后引入北园站。正线全长39.934公里,共有大中小桥50座,长途通信电缆105公里,贯通电力电源139.71公里,还有5座车站房建等站后配套工程,总投资近7亿元,工期要求1999年“十一”通车,为建国50周年献礼。
担负这项工程3合同段18.224公里施工的铁道部十四局四处,于1998年4月3日一中标,就马上成立工程指挥部,选派多次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立功、受奖的陈洪超担任指挥长。4月4日一大早,陈洪超等一行指挥部领导前往看工地、选住址;4月5日,他们通知各有关人员准备搬迁;4月6日,300多名精兵强将带着80多台精良的机械、车辆、设备,分别从鲁西平原、沂蒙山区、泰山脚下和黄浦江畔等,风尘仆仆地开进济南工地。他们一边安营扎寨,一边进行交桩、接桩;4月8日上午,他们就拉开了施工的序幕,以实际行动实现了铁道部提出的“上场快、安家快、开工快”的要求。
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十四局四处济南铁路工程指挥部以会战的态势,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科学管理,按照工期、质量、投资“三控制”的原则,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抓好施工中的每个环节,建成优质工程,夺取首战胜利,造福泉城人民。
指挥部党政领导在广泛进行思想动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和队伍实际,组织职工大力开展以“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比降耗增效、比文明施工”为内容的“五比”劳动竞赛活动,采取了“日保月、月保季、季保年”和“一级抓一级,层层保落实”的措施,并成立了劳动竞赛委员会,拨出5万元作为专项奖励基金,定期总结表彰竞赛中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奉献精神。
(二)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十四局四处济南铁路工程指挥部教育职工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在施工中正确处理质量和进度的关系。
指挥长陈洪超在质量管理上,坚持“三不放过”,即查不出问题原因不放过,制定不出改进措施不放过,质量提高不上去不放过。他们重视工程检测设备投入,配备了先进的光电仪、核子密实仪、万能实验机等设备,对测量实验仪器定期进行校核,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他们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办公条件,租赁一栋小“科技楼”,让计划、试验、测量等部门的科技人员统一办公,方便了科技人员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他们制定、完善创优规划,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了以总工程师陈庆友为组长的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既宏观把握又具体监控,不放松任何一道工序,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千方百计地实现工程一次创优。
在铁道部质量监理站、铁道部三设计院、济南铁路局基建处和济南铁路局监理公司对全线3个标段、4家单位的检查评比中,铁十四局四处济南铁路工程指挥部管段的质量、进度和现场标准化管理等名列第一。
“越是工期紧,任务重,越要重视抓安全”。自开工以来,十四局四处济南工程指挥部组织职工,先后对4座旧桥涵改建、10座小桥增加桥面系、10座小桥换梁,将原基础全部或部分爆破拆除。
仅就爆破而言,点多分散,纵深面窄,且高压线、电缆线纵横交错,距民房又近,过往行人较多,给爆破带来很多困难,但他们却取得了爆破4000多眼、600多立方米碎石无事故的好成绩,被人民群众誉为“难得的文明之师!”
用指挥部领导的话说,“我们时刻都没放松过安全工作”。他们在加强安全教育,认真推行安全责任制,设安全员、安全长、巡逻组、安全监督岗的同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法,让职工们把安全生产与家庭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并为职工统一配发了印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文化衫,在工地挂起了“请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注意安全,献给亲人的爱”“为了妻子儿女的幸福,请注意安全”等富有人情味的彩幅,强化了职工的安全预防意识。
(三)
浩大的工程,紧迫的工期,会战的态势,激励着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觉地做出奉献和牺牲,涌现多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1998年6月16日深夜,劳累一天的职工们进入了梦乡。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五队在鹊山双孔涵工地刚刚开挖的基坑和绑扎的钢筋笼,如不及时防护、加固,就会塌方、影响工程质量,甚至有前功尽弃的危险。队长藏廷自闻风而起,立即唤起、带领30名职工奔上工地。
这时,狂风夹带着暴雨倾盆而下,职工们在暴风雨中奋勇抢险。工地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紧急中,有的职工不慎被锋利的钢筋、铁丝扎伤了手,挂破了腿,鲜血直流,却顾不上包一包。职工们知道藏队长感冒、扁桃体发炎、发着高烧,白天输液、粒米未进,劝他回去休息,他坚决不肯,硬是坚持同大伙一起抢险,直到凌晨3点搞好防护、加固。虽然个个都累惨了,但是却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他们说“这都值得”,谁也没有半句怨言。
盛夏,在素有“火炉城”之称的济南盆地施工,职工们的脸上、背上、胳膊上,被炎炎烈日晒的一层层脱皮。1998年7月17日中午,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鹊山小桥基坑内像蒸笼一样,温度高达40度。
为开挖基坑、立模型板、绑扎钢筋、灌注混凝土已连续施工近14个小时的五队一工班,在共产党员、工班长朱耀贵的带领下,为保证桥墩质量,保持混凝土灌注施工的连续性,还在忍受着酷热难耐的煎熬,不间断地推砂渣、开搅拌机、运混凝土,密密匝匝地进行捣固。
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工班长朱耀贵和严重肾积水的老工人刘抗平,都已办了退病手续,不久就要告老还乡,还抢着捣固混凝土,累得汗如雨下都不让换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下午两点多,他们终于将容纳72立方米混凝土的桥墩保质保量地灌注、捣固完毕。从桥墩上下来,他们有的竟然瘫倒在工地上……
在邯济铁路引入济南枢纽工程建设中,十四局四处济南铁路工程指挥部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真抓实干,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职工;共产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挑重担,苦活、累活争着干。
指挥长陈洪超86岁的父亲过生日,亲属从老家菏泽多次来电话,催他回去为父亲祝寿。他回忆起父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满怀喜悦送他参军。如今老人的日子不多了,想见儿子一面。陈洪超恨不得立即回到父亲面前,去尽一份孝心。但他看看眼下忙碌的工地,算算紧迫的工期,无论如何也迈不出离开工地的脚步。
为了忙于施工,技术人员宋维金和常韶媛这对恋爱已久的情人,把婚期从1998年“五一”推到“十一”,还是顾不上举行婚礼。
为了忙于施工,许多家在农村的职工,在夏秋大忙季节,都未能回去帮亲人一把。
为了忙于施工,有的甚至在父母病重、病危、病故之际,亲属致信、打电话、拍电报,也未能唤回他们为老人尽孝、送终。
特别是1998年汛期,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刘抗平、庞颜兴等数十名家在灾区的职工,家中的房屋倒塌,财产程度不同地受损,他们也未回去帮亲人重建家园,都依然忙碌在火热的工地上……
在古城济南,被誉为“天下一泉”的趵突泉、“海内一望”的灵岩寺和“荷香四溢”的大明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然而,铁道部十四局四处的300多名建设者,却无暇前往观光,也不为之所动。他们无比仰慕那坐落在这座城南的英雄山,因为在那里掩埋着成千上万优秀中华儿女的英灵。英烈们为济南、为山东、为全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新一代铁路建设者正继承先烈们的革命遗志,发扬先烈们的光荣传统,不惜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创业,夜以继日奋战在邯济铁路引入济南枢纽工程工地上。
巍巍英雄山,倘若先烈们在天有知,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一定会为此含笑于九泉!(李佩山 张春轩)
(注: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