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教育部作出部署,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治安出行、食宿卫生、防暑降温等方面的高考服务保障,并为残障考生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合理便利。
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一要认真阅读《考生须知》等,严格遵守考试规定,提前准备并携带好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二要关注本地考试招生机构发布的相关高考防疫信息,提前了解考场防疫要求、个人防护注意事项等,根据当地要求做好考前核酸检测等准备,并加强赴考途中的个人防护。三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预留足够赴考时间。四要诚信参加考试,不要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场。
此外,教育部近日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等部门,发布近年来出现的几类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 组织高考作弊属于严重违法
高考期间,常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宣称能为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殊不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都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零容忍”。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
2 替考不是捷径是一个“绝境”
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甚至找“枪手”给孩子替考。结果人财两空,后果非常严重。家长帮助孩子作弊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到头来鸡飞蛋打一场空,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研究生刘某为了几万元的替考费,充当“枪手”,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替考行为的危害及法律后果,诚信考试,否则将自食其果。
3 心存侥幸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现在智能手机使用已非常普遍,一些考生平时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搜题、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但如果在考试中使用手机作弊,却是打错了算盘,聪明反被聪明误。广大考生一定要知法守法,诚信考试,切勿心存侥幸,以免自毁前程。
4 认准官方标识勿信“小道消息”
每年考前网上都会有大量涉考信息传播,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吸引眼球,便借机注册“山寨”公众账号,散布传播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并以此谋取利益。2022年,教育部会同网信、公安部门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专项行动。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权威机构“官方”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5 勿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考试“包过保过”、双倍提升、××天速成,或有独家“内部资源”“命题专家”授课、保证“一次性通过”等这样的口号标语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当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实则不同程度存在夸大宣传、虚构师资、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假广告宣传,不但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6 网络诈骗要辨别高考答案不可购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通信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广大考生及家长务必擦亮眼睛,明辨真假,谨防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