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我们身边
投稿

75岁老农民深山里写出700余首诗:“要把土地当成生命一样疼爱”

2022-05-03 06:37:33 来源:央视网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中国人对土地自古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国家的发展浓缩在土地的变迁中,许多人的一生也因此而贯穿其中。

  在北京西南深山里,75岁的杨守安每天早上六点钟都要爬到一处高台上,对着远山大声喊几嗓子。

  他说这叫“喊山”。

  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规律,杨守安勤勤恳恳地跟这方山水打了一辈子交道。

  “不管野菜也好,玉米豆子也好,都是靠地种出来,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不是一摁电钮,这粮食就都能出来。只有这些土地,你才能够生存,没了地就麻烦了。”

  “你看这么小小一块儿地,非常可爱”

  杨守安所说的土地,其实就是这里并不富饶的耕地。

  因为山多平地少,且地质结构以岩类为主,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当地的村民都是用筐子端点土倒在山坡上,然后再用石头在边儿上垒成墙,保持地面平整后,再在上头点种子种庄稼。

  村里的耕地以梯田为主,最大的土地有五亩,有的只有一分,有的甚至连一分都不到。“你看这么小小一块儿地,非常可爱。”看着开垦出来的小块土地,杨守安用了“可爱”两个字。

  杨守安在这些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常常“见缝插针”地种瓜、种豆、种花、种庄稼,也在农闲傍晚时分,写春动、秋霜、山月和晚霞。

  在家里发现鸡窝里有一条小蛇时,他写道:“小蛇偷鸡蛋,一碰它就转,相持到黄昏,如何把它咽?”

  看到老人上山耕种时,他写道:“天晓雀儿鸣,野叟豆田耕,一生无闲心,深深土地情。”

  “你摸这谷穗,沉甸甸的,哎,有粮食了,可爱可亲;黄豆也是,你摸那个豆荚,硬了,有粮食了,就感到特喜悦。你爱这个世界,爱你的生活,爱你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你就想把它写出来、抒发出来。”

  杨守安家门口的两排石板,是他从山里一块一块背下来的,上面用粉笔写满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你知道以前农村山区,三四月份是要借粮的,现在再也不用了,是吧?甚至一些老年人以前从来没吃过大米,现在他们吃上了,袁隆平解决了我们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指着一块石板,上面是写给袁隆平的一首诗。

  出生在穷困年代的杨守安,对农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在他读初中的时候,还没有见过橘子。那个时候,村里的孩子听说供销社来橘子了,杨守安就跟小伙伴儿一起往供销社跑,一路上讨论着“橘子到底长啥样儿,是不是像山里的核桃似的”。

  回忆起旧时的生活,杨守安总是有很多感慨。

  “现在的人再也不用去抬水挑水了,这水都给你送到家了。”他指着门口的水龙头。

  再比如,“妇女再也不用半宿半宿推碾子了,尤其是女同志,过去晚上要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去做鞋子、补衣服,现在呢?买!”

  “你能说这社会不好吗?”

  杨守安把生活中一点一滴欣喜的变化都记录在了自己的诗歌中,他管这些好日子叫“甜日子”。

  “从父母那阵儿,咱就尊重人家有文化的人”

  虽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但杨守安却对读书始终充满深深的渴望。父母及祖上的人都不识字,到了他这一辈儿,对读书就特别重视。

  生在深山,比较闭塞,但是村子里的文化气息还是有一些的。

  小时候,杨守安就喜欢听人说书,夏天傍晚,老槐树下,一群孩子围坐一旁,连乘凉带听书,还有唱二黄的,吹笛子的。如果碰到以前的大先生、二先生,大家都会毕恭毕敬地鞠上一躬。

  “从父母那阵儿,咱就尊重人家有文化的人”。

  回想起以前的一位刘老师,杨守安很多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他伸手抹了抹眼泪。

  后来走进学校,杨守安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小学时候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又读到了《平原枪声》《暴风骤雨》等,越读越有滋味。

  再往后,他开始读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作品,也痴迷于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

  “尤其是陆游写的那诗,我就感到真是有气魄。还有苏轼,特崇拜他,虽然被流放到海南岛了,但是挺坚定的,再困难,对人生特豁达。”

  早些时候,杨守安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世界上的名著都看一看,后来发现找书有点难,于是他就去村里的学校寻求帮助,借一些书回来看。

  后来,很多个清晨,他对着大山朗诵,对着河水吟唱,仿佛那一刻自己就是一个诗人。

  现在,杨守安已经写了有700多首诗词,在编成册的有400多首,他信守“耕读为本”的祖训,被当地称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他眼里,土地就是生命,即便是岩缝里生长出来的野菜,也让他喜不自胜。这些野菜曾帮助山区老百姓在自然灾害面前度过了苦难的岁月,如今又成了城里人喜爱的山野风味。

  用杨守安的话说,现在的日子过得老甜了,一些城里的老人退休后也回来种地了。“所以这春天的气息,不是就只有鸟儿叫,这些干活儿的田野上的农夫也在互相召唤。”

  垒田开荒,勤于稼穑,他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儿子参加工作后,给他带回来一个黑色的小音箱,黄昏时分,杨守安总会在深山小院儿里放一会儿音乐,歌声悠扬回荡在山谷。

  他常听《十送红军》,打小儿的时候,就会哼唱这首歌,现在他最喜欢刀郎唱的版本,那个沙哑的声音让他觉得更有“劲儿”。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