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 ——兖南铁路联络线一年建成纪实

2020-10-29 15:20:53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李佩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34.png
 
    建设者曾经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兖(州)南(陶洛)铁路联络线就是其中之一。30公里的兖南联络线,在祖国的万里铁路网上只是一丁点;它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比起大(同)秦(皇岛)线和衡(阳)广(州)复线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条需筑127万立方米土石路基,要修包括2473米姚村特大桥在内的122座桥(涵)的联络线,要求一年建成交付,这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路虽不长,但很重要,不要小看这条线。它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晋煤外运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准备后劲。”
 
   “任务不算难,但时间紧、要求高,你们要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连续作战,按期完成。”面对兵改工后首次投标承揽这项施工任务的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领导,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宋一民意味深长地说。
 
   “修建兖南线,是为了减轻京沪铁路压力,提高兖石铁路运输能力。现在,有250万吨晋煤等着通过这里运往石臼港。”作为山东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铁道部顾问吴冶山,接过话茬说。
 
    “兖石线验交后,铁道部组织专家来检查,确定兖南线要赶快修起来。
 
    “为修晋煤外运南通道,国家花了数十亿元,不能让晋煤外运卡在这里过不去!”吴老话音有些激动。
 
    担子,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十四局职工的肩上。他们以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国铁路建设立新功”的题词为动力,刚刚把兖石铁路建成交付,还未来得及洗去身上的征尘,就“兵不卸甲、马不卸鞍”,风尘仆仆地开进兖南线工地,迅速拉开了大干的序幕。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690.png
                             
                                    难题是这样解决的
 
    由于缺水泥和路基取土场问题扯皮等原因,兖南线施工一度进展缓慢,与计划相去甚远。
 
    1986年5月1日,局长阎九江把各处领导找来,召开紧急会议。他严肃地指出:“现在,各个工程项目都是欠账的。必须迅速扭转被动局面。不然,就要延误工期,影响铁路运输。我们十四局的名誉就会一败涂地。”
   
    这时,坐在阎局长身边的局党委副书记赵树春插话:“兖南线是我们一次中标的铁路工程项目。通过这项施工,我们要交出一条优质路,炼出一支好队伍,以扩大我们的信誉。”
   
    阎局长接着说:“眼下工期紧之又紧,从气候条件分析,三季度是雨季,五、六月份是施工的黄金季节,是我们拼搏的关键时刻,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战机。我们要大干60天,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要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解决水泥急需。要讲实话,办实事,提高工作效率……”
 
     阎局长的话铿锵有力,句句打动了每个到会者的心。四处处长靳尚忍深入桥梁厂现场办公,一小时拍板了3件事:看到用5吨解放吊组装卸模因场地大,起重臂短,几次才能吊到位,费时费劲,当即请示局领导,调拨了一台25吨塔吊;听说生产桥梁的螺纹钢和水泥快用完了,马上把电话打到物资科,很快运来了120吨水泥和9吨多钢材;了解到有的职工担心奖金不兑现,便随时和段队领导商定,拿出1万元作为超额、优质、安全奖金发放。多痛快啊!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1245.png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依靠他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三处解决水泥急需就是一个例证。他们发动职工有计的献计,有力的出力。霎时间,数十名职工奔向四面八方。赶往梁山县老家的计生办干事焦道亮和公务员陶先福,在熟人的帮助下,很快联系到200吨水泥。紧接着,跑到张店水泥厂找亲戚的小车司机王桂森,向工地发来8车皮水泥。燃眉之急就这样解决了,一股大干的热潮重新掀起!
 
    年近古稀的铁道部原副部长吴冶山,听说兖南线上有段路基的取土场问题还没落实,特地从济南赶来,亲自出面同地方领导协商,及时解决了取土难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吴老不顾年大体弱和道路坎坷,拄着拐棍先后到姚村特大桥、泗河大桥和兖岚公路立交桥等工点调查研究,对施工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后来,他去兖(州)菏(泽)线路过工地,又详细询问施工情况,帮助解决影响施工进度的有关问题。这种退而不休、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这里有战场、有奋斗、有牺牲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1245.png
 
    这里没有敌人,没有刀枪,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但这里有战场,有奋斗,有牺牲。我们的建设者,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和自我牺牲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好称“淤泥河”的小泥河就是职工的战场。1986年6月18日晚,在小泥河开挖、灌注1号桥墩基础的三处八队职工,已经连续奋战了5个昼夜。当地群众说此处“看似硬梆梆,其实一锅汤,挖出一方淤一方”。职工们好不容易挖到7米多深时,由于基坑周围压力太大,抗淤泥的木桩、草袋承受不住,又第4次塌方了……
   
     “诸葛亮”会再次研究决定:“加大沙袋,增多木桩。”
   
     在基坑内干活随时会有被淤泥吞没的危险,但职工们谁也没有退缩,争着往下跳,争着去干危险的工作。他们一日三餐吃在工地,困了,就在现场躺一会儿。副队长欧雨苏累得瘫倒在工地上,段长熊继鹏坚持跟班干。职工们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不停地开挖,汗水、泥水模糊了他们的衣服和面部,“工人”变成了“泥人”。他们干脆赤膊上阵,用手刨,用盆挖,用身子堵,肩并肩,组成了人墙。然后,又垒袋打桩,筑起了沙包围墙。
   
     “我们决不能再前功尽弃,一定要保住沙包墙。”人心齐,泰山移。又经过一夜的艰苦激战,他们终于治服淤泥,将1号墩基础开挖灌注完毕。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2157.png
 
    小小的钢筋笼里,也是职工的战场。天气闷热,沉井昏暗。工班长岑春茂,抢先下到7米多深的钢筋笼里捣固混凝土。在这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天地里,他握着振动棒,不停地捣固,唯恐速度慢了捣固不实影响质量。腿累酸了,腰累疼了,胳膊累肿了,他全然不顾,仍一个劲地捣固。密密麻麻的钢筋网,横七竖八的支撑木,他站在里边弯不下腰,抬不起头,转不过身,稍不注意就会被钢丝挂伤。
   
    可是,为了保证捣固的连续性,保证国家重点工程的质量,他硬是不让换班,一干就是8个钟头,待上来时已是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职工们上前搀扶他,他还说“没事儿”。
   
    在长驱3000米的兖南线上,到处都是职工的战场。你看他——四处二段测量班班长谭克锦,憨厚的性格,黝黑的脸膛。1986年春节期间,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他却迎着凛冽的寒风,奔走在兖南线工地上,一会儿在沙滩上定点,一会儿又背着测量仪器和定点的木桩趟过河流,来到河对岸测量。他被冻得脸色青紫,四肢麻木,两只眼睛还紧紧地盯在测量仪器上……
 
     常驻兖南线工地上的副局长姚世求,已到了花甲之年,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修建南疆线时,他不幸从桥上掉下,摔断了5根肋骨,虽九死一生,保住了性命,但一遇阴天下雨或劳累过度,就旧伤发作,疼痛难忍。他常常按着疼区坚持检查,在工地指导施工。直到1986年11月退休,他才离开自己的战场。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2716.png
 
     在兖南线上,有多少职工为了抢时间,保工期,创信誉,牺牲了节假日和星期天,甚至在夏、秋大忙季节和亲属生病住院、爱人分娩、未婚妻等着举行婚礼的节骨眼上都不回去,我说不清楚。四处三队有个名叫郭黑子的班长,他妻子来信称他是“无情的郭黑子”。原来,妻子生病住院无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在病房跑着讨饭吃。妻子无奈,趴在病床上接连写了两封“盼归”的信,他都因施工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回去。后来,妻子第三次来信要和他“断情”。他仿佛看到妻子那怨恨、期待的目光,看到了孩子那乞讨可怜的模样……
   
    怎么办?郭黑子考虑再三,最后含泪写信,再次向妻子解释:“现在上级要求队里7月10日前,必须将4座桥涵的水泥盖板全部制作出来,时间紧迫,任务压人,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我作为木工班长,深知立模型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眼下班里又被抽走5人绑扎钢筋,人手更紧了。我实在走不开呀……”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3088.png
 
    工人肖世轩,先后经受了4次失恋的痛苦,29岁还未订婚。1986年7月,亲友在老家给小肖介绍一位姑娘,几次来信、打电报让他回去见面。因赶上突击生产桥梁,他作为一名技术骨干无法离身。姑娘等不耐烦了,又宣布告吹。有人替肖世轩挽惜,可他却说:“值得!”
 
     “父病危”“父病故”的加急电报,相继送到统计员刘伯赞的手里。他遥望故乡,“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爸爸,原谅您最小最疼爱的儿子吧,不是儿子不愿回去看您,不愿向您尽孝,而是兖南线的施工太紧,儿子要做的工作太多。爸爸,您安息吧!”……
                                  
                                    向技术革新要时间
 
    兖南线的广大职工深深懂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兖南线施工中,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向技术革新要时间,要质量,要效益,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大小技术革新。事实证明: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一旦发挥出来,就会变成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的巨大动力。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3462.png
 
    首次担负人工架设姚村特大桥102孔桥梁任务的三处七队职工,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施工方法,大胆进行了钢丝绳捆梁直接就位、慢速卷扬机代替手扳葫芦两项技术革新,使架梁速度由原业每天1孔提高到4孔。工人孙京刚带领业余革新小组,研制出“电缆槽生产压模机”,不仅节约了原材料,而且提高工效近10倍,荣立大功一次,并受到共青团山东省委的表彰。炊事员贾子平到现场送开水时,看到用木桩制作的墩帽螺栓孔预埋件,因水泥凝固后拔不出来,需人工开凿,既误工又影响质量。他回去经反复试验,向领导提出建议:采用秫秸捆绑钢管,外面用水泥袋纸包扎放入墩帽体中,水泥灌注凝固后,将钢管抽出即可。此法运用于施工后,省工省力质量好,深受大家的好评。
   
    34次立功、受嘉奖的“革新迷”郭一友,在姚村特大桥施工中,为实现“单臂独杆起吊器”和“桥面道碴自卸机”等4项革新,不顾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不分昼夜地干。他眼熬红了,人累瘦了,身上被蚊虫咬起了一个个血包,也毫不在乎。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终于取得成功,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3913.png
 
    可谁曾晓得:这样一位甘当“铺路石”的“革新迷”,家里还有一本难念的经。郭一友家住湖北省黄山县农村。爱人在家中既要照料双方体弱多病的老人,又要带孩子种责任田,曾多次劝他申请调回家乡,可他考虑到铁路建设的需要,坚持以路为家,以大局为重,依然安心本职工作。自1971年参加铁路建设以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革新,取得10多项革新成果,为国家节约资金3万余元,创造价值数十万元。领导和同志们知道他在革新中,自己花了不少钱,便多次提出多发给他一些奖金、补助或报酬,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人民群众的支援
 
    这年冬天,受过几千年传统美德熏陶的曲阜市和兖州县人民,看到铁路职工在兖南工地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忘我拼搏的情景,无不深受感动,纷纷为建设者排忧解难。
   
    姚东村村民刘成立主动把6间新房腾给职工,自家人住旧房;后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振贤,得知一位工人的爱人来后没房住,硬是从全家几口人仅有的3间住房中,挤出一间让给他们;还有许多老大娘、老大爷,志愿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新房让给职工。据不完全统计,沿线人民群众共让房1200余间,基本解决了职工的住房困难。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4385.png
 
    雪也村李庄党支部书记李玉贞,一冬天坚持为在村头开挖桥墩基坑的职工义务烧、送姜汤。有一次,他从镇上开会回来,不顾自己还饿着肚子,先烧一锅姜汤送到工地。还有一回他发烧、头疼,一天没进汤水,却坚持在收工前把姜汤送到了现场。职工们感动地说:“这是李支书对我们铁路职工的深情厚意啊!”
   
    在路基土石方任务繁重、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兖州县和曲阜市人民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组织4000多民工,出动各种车辆700多台,完成40多万土石方施工任务。靠开山打石成为万元户的后瓦村民寻万庆,主动要求承包一万方筑路任务。有的亲友说他“傻”,不该丢掉得心应手的老本行,去干挣钱不多的修路活。寻万庆却说:“我成为万元户,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咱致富不能忘了国家。为了铁路建设,就是赔钱也要干。”于是,他和女儿长爱、侄儿长柱动员组织180多人,开动32台拖拉机,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干粮上了工地,干到天黑才回家。经过一个月的苦干,按期优质完成了包干任务。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4798.png
 
    好称“犟姑娘”的前瓦村女青年张慧娟,和六姐妹组成的“娘子军”运土小组,同壮年汉子比着干,手被吹裂了,磨破了,渗出了鲜血。她们简单一包,又继续干了起来。
  工地上,还出现不少全家老少齐上阵,夫妻同运一辆车的动人场面……
 
                                  兄弟单位的协助
 
    为节约运能,保证控制兖南线工期的姚村特大桥按期架梁,铁道部都匀桥梁厂工程队第一次走出工厂,从贵州远涉千里到现场生产桥梁。在这支200人的队伍中,有一个被大伙公认的家里困难最大、身体最差、工作却干得最卖劲的人。他叫张国华,是负责张拉工作的工班长。
   
    张国华那年43岁,作过胃大部切除手术。他爱人4年前患甲状腺瘤致使双下肢瘫痪,丧失了自理能力。1986年3月,他听说工程队要去兖南线工地生产桥梁,寻想了好一阵子:“找领导要求留下,估计没啥问题;可张拉工作是桥梁生产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我作为工班长,技术骨干,怎能在关键时刻打退堂鼓!再说,这些年组织上对自家的照顾够多了,又是救济钱,又是让我带爱人到上海治疗,还派人护送上车,用单架抬上抬下……我不能再让组织照顾了,就让上小学的独生女儿抽空照料她妈妈吧!”想到这里,他回家同爱人商量,一向支持丈夫工作的妻子同意了。就这样,张国华和工友们一起踏上了征程。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5316.png
 
    施工中,张国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经常加班加点。他的胃比一般人小得多,每天要吃七八顿饭才行,可又不愿打扰炊事员,只好常常用饼干和方便面充饥。有几天他拉肚子,仍瞒着大伙坚持上班,最后虚脱昏倒在工地上,被送进医院。没想到他只住了半天院,刚好转一点又上了班。不到半年,这位身高1.71米,体重115斤的汉子,因劳累和水土不适,体重下降了15斤。1986年8月21日,领导安排张国华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家里看看。一进家门,看到妻子正拄着双拐艰难地做饭。“怎么,你……?”张国华哽咽了。
 
    妻子望着两眼凹陷,脸如刀削的丈夫,强忍着自己的眼泪:“自从你走以后,女儿为了忙家务,照管我,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两门主课考试都不及格,学校已经通知,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就劝其退学……”
 
    8月26日,张国华把年老体弱的岳母接来,帮助照顾家里,含泪告别了妻子和年仅11岁的女儿,重返兖南工地……
 
时间是这样赢得的5698.png
 
    十四局4300名建设者,经过35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质保量、按期建成交付了兖南线。山东省副省长谭庆连和铁道部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在工地考察时交口称赞:“你们施工速度这么快,质量这么好,干的真不错!”“我看了那么多新建铁路工程,像这样质量好的还是头一次!”(李佩山)
  (注:照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