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姚明接受央视记者鲁健专访。谈到儿时的梦想,他表示小时候最喜欢看关于历史的书籍,最想成为考古学家。直到16岁时,在一次训练中,他才找到了喜爱篮球的理由,对打篮球产生兴趣。
当年的“小巨人”,如何喜欢上篮球;作为“姚老师”,公益之路上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当上“姚主席”,要为中国篮球改革制定什么新目标……对话中,姚明这些人生不同阶段的多面“角色”,有了更多生动的注脚。
小时候最想当考古学家爱好才是最好的“天赋”
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从小就有身高优势。在别人眼中,姚明走上职业篮球道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谈到小时候的梦想,姚明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小时候并不是想打篮球,想做的是历史考古学家。”
在节目中,姚明回忆小时候看了很多历史书籍,对历史、考古相关的电视节目很感兴趣,学校里最喜欢的课也是历史和地理课。
△姚明和父亲
直到16岁时,在一次晚上的训练中,他突然发现球鞋摩擦地板、篮球撞击篮筐的声音很好听,自己奋力跑步时的风声也很好听,才真正感觉“篮球很好玩”。
姚明说,有了爱好之后,他的篮球潜能被不断开发出来,训练态度和钻研度跟以前相比完全不一样。在他眼中,爱好才是最好的“天赋”。
姚明进入国家队的直接原因也很“朴素”,为了“有好的篮球鞋穿”。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大个子”找不到专门定制的好篮球鞋,进入国家队意味着有更好的装备。
受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姚明认为体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今,更多的父母明白体育能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健康,更关乎性格和心理的养成。
作为政协委员的姚明一直努力推动“教体融合”,他相信当需求被扩大,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上下的合力,去完成一个转变。
希望更多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体育
2008年,为了帮助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校园重建,姚明创办了姚基金。完成这个目标后,姚基金提出“以体育人”的理念,希望能为乡村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让那里的孩子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陪伴。
“姚基金慈善赛”每年都会请大山里的孩子同场竞技,姚明希望孩子们可以从篮球这项团体运动中获得陪伴,而不是放学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乡间小道上。
2015年,姚明曾赴四川广元支教,在14天里专心教小学生上体育课。在那里,一间空教室是“姚老师”的“卧室”,几根竹竿支起来是“姚老师”的“衣柜”,水塔的小门一关就是洗澡的地方。
两周的时间,姚明每天在操场上教孩子们打篮球,和大家打成一片。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当体育老师和篮球教练完全是两个概念,从吹口哨、喊口令到站队形都需要重新学习。
在“姚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一起打比赛,玩得非常高兴,这也是姚明对于体育的解读——“游戏”。他希望就像自己当初找到爱好一样,孩子在课上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游戏”,为了“玩得更好”而去主动练习,主动进步。
成为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球队
2000年,20岁的姚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被问到是否有实力打NBA的时候,姚明只回答了一个字:“有。”
19年后,姚明已经成为中国篮协主席,被问到世界杯失利谁来担责时,他的回答还是一样坚决:“我。”
对于那一刻的回答,姚明说“我不是为了背负压力而来,但是为了干成这件事,压力必须背。”他希望中国男篮和女篮能成为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球队。
刚刚过去的2020年,姚明过了40岁生日,在人生不同阶段中,他一直担任着不同“角色”:篮球场上的“小巨人”,为中国篮球改革制定新目标的“姚主席”,一直坚持在公益之路上的“姚老师”。
进入人生下半场,谈到未来的目标,姚明表示,“简单点,才能更专注、更专一、更专业。”
完整视频↓
(原标题:姚明小时候最想当考古学家,直到16岁才爱上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