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动态
投稿

寻找嘉兴灶头画:民间炊烟里的艺术也可以充满生机的走向未来

2022-07-11 22:53:03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 宿宸玮 / 文 陆陈燕 / 摄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为响应国家“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队于7月10日-12日奔赴浙江省嘉兴市多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到了桐乡当地有名的灶画手艺人陈万林与队员共赴秀洲区古塘村,寻找“嘉”中炊烟里的艺术。
 
                                                                      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
 
 “当时我打对灶头非常严谨,做灶洞前得用圆规测量好,锅子和顶部距离为平放的五块砖头,灶洞做的很多,主要是实用。直灶头,弯灶墙,是最基本的。”陈万林老先生是桐乡市小有名气的打灶头师傅,从20岁就开始学习打灶头,对每个灶头都精益求精,其灶头以品质好、外观佳闻名。
 
  “为讨个彩头,很多人家都要我们画点什么,那时候哪会画,就开始跟老师傅学画画,以后每打一个灶头,我就会主动提出给人家添个彩”。说起学灶画的过往,空气中弥漫着陈老不经意间流露的幸福。随着近年来嘉兴农村地区媒体灶的普遍,老式柴灶愈来愈少,依附于柴灶的灶头画也日渐隐没,借此机会,实践队员有幸邀请陈老与其共同开启寻遗之旅。
 
                                                                      七彩古塘,一场灶画的视觉盛宴
 
  跟随着陈老先生的脚步,他们来到了嘉兴市秀洲区古塘村。经村委介绍,古塘村以文化人,以文养德,结合当地的灶画民俗艺术,村里建起了嘉兴市第四家非遗文化客厅,2019年,依托文化礼堂提升项目,再建灶画文创中心。
 
社会实践新闻稿初稿607.png
    图为实践队员与陈万林老先生于古塘村灶画文创中心参观。陆陈燕 摄
 
  走进村庄,道路两旁的墙头画着各种图案的灶画,不管是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还是桃园三结义、姜太公钓鱼,都寄托着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它们不仅美化了农家的厨房,也丰富了江南民间的风俗文化。
  深入院内,满目皆是各式各样的灶头画模型,它们风格迥异,每一座都拥有别具一格的美,每一座都承载着用灶头烧饭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曾多少人是循着从灶台升起的袅袅炊烟 ,找到了家的方向。
  从前古塘村孕育了灶画,如今灶画成就了古塘村。当地政府为使灶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这也是将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助力灶画传承,也是带动古塘村振兴的关键。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有幸拜访了驻古塘村的灶画非遗传承人赵顺观老先生。陈老和赵老两人虽未曾谋面,却相见如故,交谈甚欢。从打土灶头的日子聊到拜师学艺独立画灶画的经历,两老仿佛穿越了时间,重回灶画年代。
 
社会实践新闻稿初稿1010.png
     图为实践队员和灶画传承人赵顺波、手艺人陈万林合影。 陆陈燕 摄
 
  经采访,队员了解到施老自18岁开始学泥工,24岁独立打灶头、画灶头,27岁就在当地声名鹊起,于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传承人,2016年开展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研习班,2018年被授予“嘉兴市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施顺观老先生带领队员参观了他的工作室,详细介绍了灶头自唐以来的历史沿革、各种灶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美好寓意、各种灶头类型,包括一眼方灶、蚕灶、朵龙灶等等。
  听着施老的介绍,队员近距离细细观赏这些多姿多彩的灶头画,无限感慨其精美,也足以窥见村民的文化境界与生活情趣。“用这么精致的灶头做饭,做出来的饭能不香吗?”实践队员不禁感慨道。
 
社会实践新闻稿初稿1330.png
    图为施顺观讲解灶头类型。 陆陈燕 摄
 
                                                                        守护文遗,以化成天下
 
社会实践新闻稿初稿1533.png
    图为古塘村灶画小学堂。 陆陈燕 摄
 
  经施顺观老先生介绍,每周周日,他会为村里村外慕名而来的灶画爱好者、孩子们开办灶画艺术传承课,一幅幅精美的灶画陈列四壁,一幕幕施老俯身指导孩子们作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施老表示,自己仍有十足的热情投入到“小小灶画非遗传承人”课堂,躬行践履,竭尽全力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灶画的魅力,为传承非遗文化储备新生力量,保留文化命脉,正是他一心想做的。(宿宸玮/文  陆陈燕/摄影)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