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史上首次大规模招标采购防弹衣需求引人关注,93万套普通等级防弹衣、46.7万套高等级防弹衣的防护插板,两项合计总计约140万套,预算上限130亿,相当于两艘055大驱,这样的大手笔不仅震动了军事迷,也惊动了股民。陆军搞出这么大动静,颇有点“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
中国防弹衣占据了国际市场70%份额,这一结果是怎么来的?深究之后发现,原来是一个颇为励志的故事。
此前,制作防弹衣的材料是芳纶,美国的份额为50%,日本占20%,中国不到15%;由于技术封锁,我们的质量还不如人家。后来,发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PE)是比芳纶更优越的材料。芳纶的主要缺点是怕紫外线、怕水;而PE不怕水、不怕晒、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但是,PE的制作工艺也对我国封锁,2000年之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技术和市场垄断,每吨产品价格约在100万元左右。有句话说的好,“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我国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于1984年开始研究湿法纺丝技术,1999年研制成功;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干法纺丝技术则于2000年取得了突破, 2008年起由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独家应用进行工业化生产。目前,我国的PE生产成本比国外低20%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多,而且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
此外,我国制造防弹插板材料,碳化硅产能占据世界75%左右的份额;碳化硼,国外出于环保、能源、人工等因素的考虑几乎都不再生产碳化硼,整个市场被一家通吃;氧化铝,我国则在2018年前后从进口国转为出口国。
曾有网友发出疑问,为什么不见我军大量装备防弹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答案之一。现在,有预算、有产能,大规模换装防弹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此次招采是采取“优质优价”和“最高限价”的原则,就看投标厂家能否在最高限价之下拿出性能最好的产品。
说到我国防弹衣的性能,对比2002年和2012年两个军标可以给出答案。2002年军标,顶级(Ⅵ)防弹衣要求防住87式5.8mm普通弹(920米/秒);2012年军标,顶级(Ⅲ)防弹衣要求防住53式7.62毫米穿甲燃烧弹(840米/秒)。对比两者动能,87式5.8mm普通弹弹头重量4.15克,在速度920米/秒时动能为1756焦耳;53式7.62毫米穿甲燃烧弹弹头重量10.5克,在速度840米/秒时动能为3704焦耳。看到这个对比,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换枪”的呼声了,95式自动步枪曾经引以为傲的穿透能力,在面对我军顶级防弹衣时犹如隔靴搔痒!
大规模采购防弹衣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采购成本要下来,二是防护性能要上去。当下陆军大规模采购防弹衣,说明两项都满足。
此次采购140万件防弹衣,网友认为足以令我陆军一人两件了,此事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释。最大的可能,一是满足编制内员额的需要,二是满足平时训练损耗,三是按照一定比例战损做出储备。就以46.7万套高等级防弹衣的防护插板为例,这个数字有零有整,很有意思。按照官方白皮书的说法,陆军“包括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警卫警备部队等”,机动作战部队有十三个集团军,大概七、八十万人;边海防部队的兵力不详,十万总该有了吧?两项合计大约九十万人。在2009年,官媒报道陆军中步兵占比30%,由此推算,陆军中步兵(机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山地步兵、哨卡守备部队,等等)约30万人。步兵处于战斗一线,且经常没有装甲、掩体的防护,无疑需要高等级防弹衣,一人一件就是30万件;按照惯例,作战部队损失30%就可认为失去大部作战能力,需要进行兵员补充,这样就需要预先准备约10万件;零头作为平时训练损耗的补充
此外,陆军大规模采购防弹衣,是不是有所指呢? “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这样的说辞耳熟能详,但实际情况就要仔细分析了。
上山、过海、钻密林,都需要步兵冲锋在前,大宗采购防弹衣,是战备,还是备战?一般的做法,一看采购量,二看交货的迫切程度。例如,二战期间,苏军情报部门通过监控欧洲市场羊肉的价格以研判德军动态,就是一个例子。两年采购140万套,量够大;交货时间的迫切程度呢?可以看看采购数量在现有产能中的占比,可以看看军费的投放速率,等等。但是,大国有特殊性,大宗采购带来的影响可能就是股市的炒作概念而已。因此,不妨抛开对每一宗招采的动机分析,几十万重甲战士,存在即是威慑!(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