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优秀是怎样炼成的
书峰 守华 增军
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30年前,中国教师中出现了一个被很多人熟知的名字:张在军。
1964年11月,张在军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泉庄镇西棋盘村。
1980年,16岁的张在军高考落榜回村担任了民办教师。
十几年后,这位刻苦好学的年轻人,成长为名师。先后被授予“临沂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民办教师”“中国十大杰出教师孺子牛金球奖”等称号。
1996年,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唯一一名教师代表,被中组部授予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是那次表彰的12名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2001年,张在军获得中组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
他教书育人的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还被中组部拍成党员电教片《时代楷模》。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上下两集专题报道他”教书育人的事迹。
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拍摄的大型党史纪录片《使命》中,专门介绍了他成长为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他对教育事业的探索和思考,感动了亿万观众。
1999年底,为让张在军同志发挥更大作用,组织上调他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作为教育科研领域的优秀人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发函协商,经沂水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批准,他到中国教育学会帮助工作,主持教师人文素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丛书编写工作。
二十多年前,时任沂水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的赵耀卿采访张在军后曾写过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崮顶之光》,里面有一句后来被众多媒体反复提及的一句话:“通向西棋盘的路越走越宽,西棋盘伸向山外的路越伸越远”。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西棋盘村的路伸到了哪些地方?受到各级表彰后的张在军,这些年做出了哪些成就?
是停滞不前,还是不忘初心,躬身耕耘?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近张在军,零距离地了解到了他这些年走过的路。
面前的张在军,和25年前从人民大会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会载誉归来时相比,脸上添了几道皱纹、几分沧桑,但眼神还是那么坚定、自信、深邃。
“获奖之后怎么干,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张在军娓娓道来。
离开教学第一线,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工作,我一直找不准方向。
那段日子,从中组部领导,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和我谈了很多。他们结合我的特长和实际情况,帮我分析、梳理、定位我的研究方向,无不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厉彦林和我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的国度,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让党放心、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发展道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需要教师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拼搏奉献。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它不仅仅直接传递党的声音,体现党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提起党员,人们更多地会赞扬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提起教师,人们自然会想到敬业爱生的红烛风格和园丁精神;党员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和骨干,优秀党员教师,必定是广大教师的旗帜、典范和标兵。
获奖了,组织上授予你荣誉,代表着组织上对你前段工作的肯定。教育领域,有大量难题,困惑着师生、家长,你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急家长所急,想群众所想,为这些未解的教育顽疾,探索出根治良方,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更多的智慧。
这些话,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按照领导、专家指导的方向,我开始了新的长征。
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张在军居住的这个小院。
二十多年前,因共同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师》,我曾几次光顾的地方。阳光柔柔地照在张在军的脸上。
时光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昨天。
我的思绪,也和张在军一道,走进了他执着坚守二十多年的探索、创新之路。
探索之一:中国第一套《养成教育》(实验稿)教材面世
为什么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会与人沟通,不会收拾房间,甚至连刷牙、叠被子都不规范?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慢慢演化成“全民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国际领先的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喊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推行举步维艰?原因很多。
一个主要的原因,“养成教育”没有搞好。
“养成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一大主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主题。
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不断实现“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养成教育目标。
一定意义上讲,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之母。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了,一切一切教育问题,甚至社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但是,几十年了,我们的养成教育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探讨和报告会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鲜见“养成教育”的影子。学校课程表里没有它,教师任教科目里没有它。
个别想开设养成教育课程的校长,找不准谁来教它。是德育教师,还是班主任?是少先队辅导员,还是团支部书记?
还有,关键的关键,没有教材。
从课程设置入手,从开发教材入手,这才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在军经常外出学习、作报告,有时在外接连两三天,而他班里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有条不紊,教学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
这得益于张在军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实施养成教育的结果。
他根据从教多年来养成教育的学习、探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文化课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个方面入手,引领一群有志之士,开始了养成教育教材的学习、研究、编写。
多少年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方案公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入手,这也印证了张在军当初探究的前瞻性。
为了便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他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把发展学生“养成教育”目标细化为162个子目标。一个小目标,就是一粒璀璨的珍珠,他把这些珍珠,巧妙地设计、设置在《养成教育》教材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丝线,把162颗珍珠穿成一串辉煌耀眼的“人生素养”项链,学生就拥有了快乐、幸福、全面发展的人生中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2005年,张在军开始设计这套教材的整体框架。几年后,他倡导“山东省现代养成教育研究院”成立。
2015年,他主编的《养成教育》教材(实验稿)18册(义务教育1-9年级上、下册)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6年时间过去,这套实验稿教材,正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的认可。
探索之二:日记教育,读写结合,破解教育难题
多年来,张在军一直关注作文教学改革,努力破解作文难题。
毋庸置疑,在学生所有科目的学习中,作文是比较令人头疼的。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犯愁,看着老师出的题目,绞尽脑汁,咬破笔头,无从下笔。
家长到处找人辅导,孩子仍然不会写。
如何有效解决中小学生愁写作文问题,一直是教育界长期探讨的课题。
张在军辅导的学生,大都喜欢作文,作文接二连三在报刊发表。
近几年,利用他的教学方法学习的学生,有的成为“全国十佳小作家”,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奖。
很多师生很不解:有什么“秘诀”吗?
“秘诀”有,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写日记。
受到表彰后的张在军,在前期日记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二十几年持之以恒的“日记辅助,解决学生作文、思想教育、行为习惯问题”以及“读写结合”的理论、实践学习研究。
张在军认为,写出好作文的方法有很多,写日记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他觉得,日记的形式容易被孩子接受。
日记不受字数限制,内容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日记题材不限,可写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也可写所见、所闻、所学、所思、所感;
可写大到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也可小到一言一行,只言片语;
可写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国内外大事,也可写自己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小节;
可赞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也可贬斥假丑恶,鞭挞不良风气;
可写高山大海的雄奇壮观,也可写微雕作品的小巧玲珑;
可阐发安邦治国之宏论,亦可抒发修身养性之微言。
日记自由灵活。写人、记事、评论、杂谈、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心得、感悟各种文体皆可。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作文与日记的最大区别在于作文是老师要求写的,是“要我写”,而日记是学生主动写的,是“我要写”。
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训练效果大不一样。
日记不像课堂上命题作文那样严格。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最易将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
他认为,写日记可以吸收新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如果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直到作文课上才抓耳挠腮,临渴掘井,东拼西凑,应付交差,那样是写不好作文的。
同时,写日记可以及时捕捉生活中那些难忘的兴趣点,如能随手而记,不知不觉就会积累下很多作文材料。
材料积累多了,写命题作文就加快了速度,作文基本上都能当堂完成。
如果学生天天坚持练笔写日记,写作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他辅导学生在全国获奖的作文,大都是用日记本上的积累的材料写成的。
张在军还认识到,写日记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记的内容大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要想写好,平时就要注意观察。
要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谈一点感受,发表一些议论,就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或贬,总得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天长日久,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写日记还可以加强自身修养。
写日记一般都要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劝勉自己奋发向上,改过自新,扬长避短,助人为乐。对别人或赞扬或批评,也会涉及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的好坏高低。
日记是思想和心灵的真实记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常写日记可以起到自省、自责、自勉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日记“写什么”“怎样写”的方法,他总结出“做看听学想,可短也可长。题材不限制,体裁自己想。随感天天记,文采渐飞扬。坚持有毅力,不负好时光。”的日记顺口溜。第一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后面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张在军认为,如果单从理论上教给学生如何写作文,难有好的效果。这些理论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听得懂,大多是串皮不入内。
张在军常常想起当年自己教学作文的情景。
自己很少刻意地给学生讲写作方法,只让学生大量阅读,学生作文内容鲜活,文采飞扬。
其实,每一篇经典文章里面,都包含着“怎样写”的技巧。
现实中,一些教师教作文“读”“写”分离,这不科学。“读”和“写”应该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在国内多位著名教育专家的支持下,张在军多次承担“作文教学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这些年他总结出的日记教育、作文教学的主要成果有:明天出版社出版《日记导写》8卷,后在台湾地区春秋出版社出版繁体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生日记这样写》;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读美文写日记》6册;济南出版社出版《小学生怎样写日记──语文名师张在军的20堂日记课》;山东人民出版社《名师教阅读与作文》6册;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6册、《小学生作文权威辅导》12册;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快乐日记导航》2册、《学生开启作文思路必读的故事》;中国画报出版社《中小学生课堂作文指导》9册;《中小学生获奖作文指导》6册;《中小学生分类作文指导》9册;作家出版社《读故事学作文》《和米小雅一起写作文》等600余万字。
这些成果的出版,有力地助推了作文教学改革。
探索之三:“大语文”概念的完善、实践以及“民族兴亡,阅读有责”命题的提出
西棋盘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山村复式小学。
张在军毕业于文革末期的高中。参加工作之初,教育教学方法几乎是空白。他开始自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知识,进行了大量阅读。周围几个村,能借到的书,他几乎都借到了。实在没处找了,他又去县教育局、县图书馆借。
西棋盘学校到县城来回150里路。他骑着自行车,包里放上几个煎饼,渴了就在路边喝点山泉水,饿了就啃几口煎饼。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周末一个来回。
教育、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先后读了上千本。读书笔记摘抄了几十斤。
慢慢的,他的视野开阔了,底蕴丰厚了,上课受孩子们欢迎了。他讲的课从县到市到省到全国,连连获奖。他写的教学研究文章也接二连三在报刊发表。评为特级教师那年不到30岁。
市、县教育局让他到各地做巡回报告,介绍“大量阅读,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育经验。
他任教的村办小学办公经费一年100块钱。孩子们没钱买课外书,他就找村支书把村里订阅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拿给学生看。
报纸一到,高年级孩子先读。低年级孩子看不懂,大孩子就读给小孩子听。《大地》副刊上文章孩子们都读好几遍。读过之后,再拿回家给家长读,家长传家长,直到传的破烂不堪没法再读为止。
记者去采访,孩子们张口就是“新华社最新消息报道”“《人民日报》社论”,弄得记者一愣一愣的。
孩子们就是靠着读这些和他们身高差不多的报纸,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语文水平。
沂水县教委专门印发了他教书育人的成果专辑《张在军和他的山芽芽》,在全县推广。
张在军开始总结梳理“有效阅读,助推成才”的理论,提出了“民族兴亡,阅读有责”的命题。
张在军认为,大量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无数事实证明,为社会贡献卓著的杰出人士,无不博览群书,中西兼通,功底深厚。
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生阅读乱像丛生。很多学生读物存在着“选文不精”“梯度不当”“三观不正”等问题。广大中小学生迫切需要精品阅读书籍的出现。
张在军一直倡导“大语文”。但是“大语文”概念提了很多年,什么是“大语文”?有哪些内涵和外延?学术界一直难定论。
张在军对“大语文”有着独到理解。
简言之,从单一的学语文课本,拓展到大量课外阅读。读课外书,读产品介绍,读广告牌,读景点介绍,读药品说明书。读能接触到的任何有字的正能量的东西。
除了读这些有字的东西,还读无字的书。
月明星稀的夜晚,他领着学生仰望星空,观察月亮的形状,星星组合的图案,展开想象的翅膀,“读”出所见所闻。
他懂得,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启迪灵感、增强智慧、提升品位,感受宇宙之奥秘,顿悟人生之真谛,点燃创造之灵感。
根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全面提高,关键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读是关键。所以,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中心,语言阅读带动听、说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要求小学生阅读145万字,初中生阅读260万字,总量达400万字以上,而且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004年,张在军编写的冠以“大语文”名称的课外阶梯阅读“快乐大语文”丛书,在泰山出版社出版。小学、初中、高中每学年一册。这是第一套国内比较早的“大语文”读本。这期间,他梳理、提出了“民族兴亡,阅读有责”的“大语文教育观”。把阅读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的,张在军或许是国内第一人。
这些年来,他以阅读课题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主编了多套贯穿“民族兴亡,阅读有责”“大语文教育观”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系列。
主要有: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小学生魅力阅读》8册、《小学生经典阅读》8册、《中学生魅力阅读》20册、《正能量阅读》9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生经典诵读》6册、《新课标、新阅读》18册;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新语文》28册;求实出版社出版《素质教育阅读》6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红苹果阅读》20册、《方圆快乐读写》12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天天阅读》6册;南方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文阅读》12册;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新课标必读丛书》80册;重庆出版社《新课标大阅读》76册,等等。
走进新时代,张在军与时俱进,对“大语文”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实践。
2017年底,在一批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家顾明远、杨春茂、刘堂江、郭永福、周满生、顾之川、崔峦等支持下,一套符合新课标理念的九年义务教育主题阅读读本的编写正式启动。张在军又一次担当大任,成为《语文素养核心读本》的主编。
这套书从立项到编写完成,历时3年多。张在军带领200多位特级教师、教研员、教学能手、语文名师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语文素养核心读本》配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同步主题阅读。可高质量完成“课标”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的要求。
在读者的热切呼唤中,《语文素养核心读本》72册,已于2020暑假前出版。
本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曾这样评价这套书:
手捧张在军老师主编的《语文核心素养读本》,我不能不发出由衷的感叹,可喜可贺,可圈可点,可钦可佩。
《语文核心素养读本》编撰工作,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一项宏伟工程。张在军和编者们以赤热的语文情怀,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投入其中,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为孩子们打造了这套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读本。这是张在军和众多编者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广大读者将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并铭记你们为语文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语文素养核心读本》编委会主任顾明远先生说:希望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能把读书的习惯及兴趣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张在军老师主编的《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中悟到阅读的快乐,为自己的人生之旅充实更多幸福和前行的动力。
这些年来,张在军给中小学生选编了上千万字“读本”。这个数字不能不让人惊叹,人的极限承受力和创造力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取舍?
纵观这些年张在军为学生编写的课外读本,大都清晰地贯穿着“民族兴亡,阅读有责”的灵魂。
他的选文多是千字短品。涉及题材丰富多彩。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童诗、散文、小说、诗歌、传记、科幻作品,张在军都做到了优中选优,既具可读性、趣味性,又具文学性、思想性,雅俗共赏,文质兼美。
选文的主题涵盖理想、关爱、自信、爱国、勇气、合作、宽容、尊重、教育、诚实、毅力、勤劳、环保、抗挫、科学、时间、智慧、故乡、友情、亲情、童真、童趣、春夏秋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山水水、风风雨雨等方面,可以使读者丰富学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在书中既可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可让思绪伴随文字到海外采风;
既可欣赏童话寓言,感受童真童趣,又可咀嚼生命的意义,感受伟人、贤人的胸怀;
既可体验尊严的高贵,又可体味宽容的博大;既可为作品中感人的故事而落泪,又可被作品中伟大的人格所感染。
阅读这些精品,实际上就是在与古今中外极具魅力的大家倾心交流。每读一篇,思想将得到一次熏陶,感情将得到一次升华,素养得到一次提升。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炽爱,没有对党和人民的情怀,很难想象会编写出如此众多广受读者欢迎的课外读本。
仅举一例。设想一下,他主编的《高中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书,需要阅读多少古代典籍,参阅多少古汉语资料,付出多少汗水、智慧,需要历经多少枯燥的不眠之夜!
想想市面上随处可见“剪刀加糨糊”“复制加粘贴”,随意拼凑、漏洞百出、三观不正、开卷有害、误人子弟的各类汇编本,怎能不为张在军的付出大大点赞!
探索之四: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大批教育专家在成长
2008年3月,组织上批准张在军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帮助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于1979年4月,到这年春天,已经走过29年的风雨历程。
针对广大师生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到中国教育学会工作后,学会领导决定,让张在军编写一套6卷本“教师人文素养”丛书,在学会成立30年的纪念大会上首发。
这是张在军到学会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工作。此时,距学会纪念大会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6本书,120多万字,如何高质量完成,为学会成立30周年和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成了张在军日思夜想的事。
张在军开始下基层,找专家,查文献,找资料。经过几上几下、反反复复论证,内容确定下来。分别是“教育家智慧卷”、“教师职场卷”“教师创新卷”“教师情感卷”“教师成长卷”“教师励志卷”等六卷。
方向定下来了。张在军组织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夜以继日开始了精心编写。
这些专家大都是教育工作者。人员多分散在全国各地,联系方式主要靠电脑、电话。
编者白天要在单位上班,编写工作主要靠晚上加班加点。一到晚上,全国几个省市的编写组同时启动。
那段日子,张在军吃、住在单位办公室,桌上的电话昼夜不停。
他牺牲了节假日、星期天。8个多月的时间,旨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 “教师人文素养读本” 6卷丛书出版发行。
《教育家智慧》卷,着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百位教育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教师情感》卷,精选了100多个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案例;并将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教师生涯的方方面面进行类比,以期给予教师深层的关爱与净化;
《教师成长》卷,从教师所需人生成长的智慧出发,集锦教书育人、梦想放飞、障碍跨越、家庭教育、为人处世等100多个智慧瞬间,力图给予三尺讲台上的育人人生以饱满的启迪与感悟;
《教师励志》卷,纳括了富有感染力、震撼力的100多个中外教育艺术片段。这些资料,有的来自教育大家,有的来自普通教师。每一则,都是一枚闪亮的艺术珍贝,闪耀着教师高超的育人艺术……
这6卷书各成体系又层层递进、紧密相联,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之后,张在军又为青年教师编写了《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名师成长之路》等书。
这些书,成为很多地方向教师推荐的“继续教育必读”丛书。
同时,张在军应各地邀请,为青年教师“岗前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做“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报告300多场,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探索之五:让传统文化之花遍地开放?
张在军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优秀传统文化”。
张在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要追溯到读高中的时候。
读高二那年,学校分来了一位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的教师,叫张廷兴。他给张在军这个班教的科目是《农业基础知识》。
张廷兴老师清瘦、高个,偏分的长发,一开口,居然说普通话。
是的,张老师是给张在军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中,第一个说普通话的老师。
第一节课,张廷兴老师就与众不同。他举着课本敲了敲黑板,对同学们讲,黑板上是无法教种地的,这个课咱改为自学。张老师给你们讲故事好不好?大家一阵欢呼。
开始讲故事了。
南宋一位有名的大词人娶了妻子,第二年,因为妻子不孕,被公婆逐出家门,这位大词人与妻子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大词人又被迫娶妻,而离异的妻子也改嫁了皇族。别后的十年,二人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不期而遇。那是一个春日,词人来此赏春,而离异的妻子也和丈夫来此游春,意外的重逢,二人眼含热泪,但无法当面相诉离情,深情对视后,离异的妻子就与丈夫离去。大词人伤心之余,就是园子墙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词。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这故事里面的两个主人公名字叫陆游和唐婉。
讲完故事,张廷兴老师问,想不想知道陆游在墙上题的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是什么?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张廷兴老师教大家背诵了《钗头凤》。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
从那之后,张廷兴老师的“古诗词赏析”成了张在军和同学最欢迎的课。
不知不觉,一年时间过去,张在军和他的同学,跟着张廷兴老师背诵了七八十首古诗词。
转眼毕业季到来。张在军去办公室找张廷兴老师还《唐诗三百首》。张老师拍拍张在军的肩膀说,送给你了,好好读,好好背,力争都背过。
毕业后,张在军踏上三尺讲台。这本《唐诗三百首》一直伴随他的教育生涯好多年。
张廷兴老师教张在军时间虽短,但在他和同学心中播撒下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多少年后,张在军还清晰回忆起朗诵《钗头凤》的情景。夕阳西下,西斜的阳光透过树叶,透过玻璃窗,斑斑点点地撒在窗前少年的脸上。讲台上的张老师讲得眼含泪水,几度哽咽。台下的同学泪眼婆娑。短短一首词,让师生的情感跨越千年时空,在这间教室的55人心中同频震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张廷兴老师播撒的这些名贵的种子,在张在军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这些年,他以一位共产党员和教育专家的情怀,和众多有识之士一道,全力呼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本、进考试”。这些学者的声音,也引发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传统文化进校园”意见颁布后,张在军觉得,中华优秀古诗词汗牛充栋,现在孩子诵读量太少,《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几十首,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就完成了。广大中小学生急需要一套科学实用的学生古诗词“分级读本”。
他和30多位古诗词专家利用3年多的时间,从茫茫古诗词典籍中,筛选出480首,根据难易程度,分为6级,小学每个年级诵记一册。
这是近些年来比较有影响的一套古诗词“分级”读本。
其权威的篇目,科学的分级,生动的赏析,妙趣横生的传统文化解读,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泰山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初中生必背古诗词》《高中生必背古诗词》《高中新课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中生文言文解读》《高中生文言文解读》;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首》;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华文化简明读本》3册;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学书院典藏”书系60卷;漓江出版社出版“中华传统文化”丛书6卷;作家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诗文150篇》《高中生必背古诗文72篇》;长春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必背诗文129篇》。应“新东方”邀请,主编“新东方”幼儿园、小学第一套《国学教材》。
2020年,为配合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工程,编写出版了“家庭共读中国古诗词”系列:《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古诗词中的季节时令》《古诗词中的山水田园》《古诗词中的亲情友情》《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古诗词中的动物植物》等6卷。读者评价说,这套书“分类独特,选文匠心,结构精彩,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古诗词选本”。一时间,成为很多家庭书架的热门藏书。
笔者大致翻阅了他编写的“传统文化”系列,总体感受是,编排体例新颖,古今贯通科学。
究其原因,一是张在军特别喜欢历史,出于寻找和继承文化脉络、源流的需要,更有出于借鉴历史,反思现实,古今贯通,古为今用的需要。自然,他演绎、编写的古典作品,也不乏个人色彩。他博览群书,从古典史籍中,沙里淘金,在史传格式、个人色彩上做到了巧妙兼顾,这可能是他主编的作品得到中小学生追捧的主要原因。
所谓史传格式,其要领是,采集史实,编排整理,要而不繁,而有所主张,这主张一般都是道德、政治上的,与古代先贤倡导的“正风俗、明教化”一脉相承。张在军主编的传统文化系列,不论历史史实,名人轶事,诗词曲律,典章制度,都是真实可信的。张在军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将这些分类整理,并进行独到、精彩的编排、分析、评述,使得这些元素,有了更广博的视野,更精准的判断,更强的可读性。在保证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其真诚、严肃、启迪、教化功能也大大加强了。
探索之六:教育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少数人“爱国情怀”淡化,张在军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尽一己之力做点什么。经过反复酝酿,在教育学会领导的支持下,张在军牵头主持了 “老革命家的故事”丛书的编写工作。
这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老革命家”范围的界定。哪些人算是“老革命家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有定论的,存争议的,很难一两句话就能确定下来。
还有,“老革命家”范围确定后,故事从哪里来?现有的文献资料虽然很多,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又成了问题。即使同一个人物的同一个故事,出处不同,说法迥异,如何甄别真伪?
众所周知,《回韶山》《朱德的扁担》《一夜的工作》等课文名篇,历经了几代人,以及众多编者的努力完善,才趋向于完美,选编到教材中。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老革命家已不在人世,考证故事的真伪难度很大。
是打退堂鼓放弃,还是迎难而上?经过激烈地思考,张在军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2012年开始立项,历经两年多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老革命家的故事”丛书编写工作完成,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在军想到了习总书记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的要求,觉得必须为中小学生做点什么。
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为新时代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优秀人才,张在军历时一年多,为广大中小学生主编了 “希望之路”革命传统教育丛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版等3部。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曲折而辉煌。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史料浩如烟海。经多方征求意见,张在军把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作为“一条线”,归纳为9个历史时期,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重点、热点,梳理成几十个重要节点,用每一个节点上发生的生动感人的故事,作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以线串珠,汇成本书。共选编党史故事、革命传统故事、老革命家故事117个。内容既具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又具文学性、思想性、教育性,让读者潜移默化地吸收红色基因的营养,补充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近几年“研学旅行”蔚然成风。张在军认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着力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他觉得,“研学旅行”不能由校外机构、景区唱独角戏,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积极参与,从教材编写,到研学过程,都要认真研究,积极主导。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注重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补充。在形式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制定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规划,让“走进来”的研学者,体验到不一样的内容。对走出去的研学者,要帮助组织者选好路径,选好内容,让学生行之有效地体验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实践体验。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张在军对这一课题又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研究。
他认为,研学旅行要落到实处,内容是基础,教材是关键。为此,经过多方调研,上上下下征求意见,制定了“研学旅行”教材编写方案,主持了多区域 “研学旅行”教材(实验稿),给各地研学旅行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不是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细心的教师发现,那次获奖之后的张在军,一夜之间从媒体消失了。说他“人生到达高峰”者有之,说他“才华渐失,江郎才尽”者有之。
每每有人问及,他总说,我是一个教师,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我虽然很少再踏上三尺讲台教书,但我在用另一种方式育人,教师怎么能天天在媒体上出门?我是在安心做我的工作,读者是通过我的学术成果来了解我,并且我更喜欢读者通过我的成果了解我,而不是在媒体上。”
学校,应该是一方净土,也必须是一方净土。但是,近几年,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似乎也侵袭到了纯净的校园和三尺讲台,张在军内心也感受到了莫名的痛苦,这痛苦,恰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独立人格。
在功利化,实用化,经济化盛行的今天,许多“过时的道德”,比如追逐梦想,无私奉献,似乎被遗忘,有的被抛弃,甚至被嘲笑。
纯粹者被斥为“愚蠢”,理想主义被批为“天真”。
注水的论文,失德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少数几个。
每每心痛难忍,张在军就回到老家,回到自己最早教书的校园里,尽管,这里早在十几年前就没有了学生,但这是一方圣地,六十多年的朗朗读书声,早已把这个地方熏陶成一块气场飘香的圣地。他在台阶上坐一坐,看看天上的流云,听听树上的鸟鸣,十多年前,孩子的欢歌笑语,柿子树上悬挂的那口大钟敲打的钟声,也回到了耳边,回到了眼前。
校园静坐半天的冥想,如同充电器给他心灵充满了电一样,之后的好几个月,他都会静心沉浸在自己的学术探究里。
走近张在军,你会发现他的生活无趣、乏味的很。办公桌前发呆、冥思,小区竹林旁的阅读,几乎成了他业余爱好的全部。饭局上看不到他,热闹场合不见他的影子,他冷得几乎与世隔绝。
蒋勋曾点评柳湘莲说:“他的冷是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热情,因为心里面有更大的热情,他在现实里才会有他的坚持。”
真实的人便是如此,哪怕不被外界理解,也依然执着于内心的坚守。
在他家,卧室,沙发,厨房,到处都摆放着贴满五彩缤纷纸条的书籍,张在军几乎天天把自己埋在这些书堆里。
这些年,张在军无论在基层搞教学,还是搞研究,他刻苦学习、思考创新、笔耕不辍的习惯从未间断过。他厚积薄发,一次次创造着他人生追梦的奇迹。
笔者粗略统计,他探索研究、整理编写出版的教育成果达2000多万字。很多人知道,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多到著作等身。张在军的作品,可以“等”好几个“身”。如果把他的作品堆积起来,足可以把身高1.73米站直的他团团围住。
研究张在军从教之路,笔者想起了我们呼唤多少年的“教育家办学”。
提起教育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如果仅靠这样的教育家办学不现实。
什么人算是教育家?权威人士是这样定义的: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有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规律。育人模式与方法坚持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大的成就。有长期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或者教育实践中有所建树、有所创新,科研成果丰富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较大范围推广使用。有在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指导下取得的显著成就。
教育家顾明远说得通俗易懂。一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只要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就可以称为教育家。
笔者认为,张在军应该就属于这样的教育家。
我们呼唤这样的教育家越来越多。
半生从教路,执着铸辉煌。张在军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停地书写着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以来的崭新篇章。不仅帮助学生开启了通往书山学海的智慧之门,也给教师带来了深层的思考,更为基础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智慧启迪。
纵观他编写的著述,无不闪耀着教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从张在军这些成果里,我们读到了奋发,读到了进取,读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炽热的情怀。
我常想,张在军,是什么力量使得你成就了今天的卓越?
多少次和你彻夜长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永葆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本色!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张在军是一个善于实践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不好高骛远,也不眼高手低。很多和他一块获得表彰的代表,早已销声匿迹,张在军却一直躬身前行。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断追求,永远创新的高贵品格。
山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厉彦林:张在军,成长在沂蒙革命老区,工作在基层,在沂蒙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他始终能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历史使命责任,不忘初心,心系教育,追逐梦想不止步,怀揣大爱不言悔,爱岗敬业,忘我奉献,以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学生的爱戴,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的人生,由梦想开启;他的成果,由拼搏造就;他的优秀,由大爱铸成。
让我们共同关注张在军追梦前行的脚步!
让我们期待张在军同志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新实业开发集团
山东省现代养成教育研究院
联合采访:李玉涛 张庆和 李 军 邱 键 赵耀卿 彭彦新 刘建青 樊增军
张华 刘加民 魏然森
参考文献:赵传明 著《大爱铸就卓越》;
刘敦杰 著 《追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