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今日作家
投稿

有山曰崮

2024-02-25 22:29:56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陈玉珍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1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2023年6月,应几位作家朋友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等组织联合举办的“百名作家写崮乡”采风活动。车子一路飞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进入了蒙阴腹地——那个传说中生长“崮”的地方。
  山路随着山势一路蜿蜒。两边都是山,看哪都是绿的。我们的车子便如一叶一叶小舟,在绿海中飘荡。
  起初,那些山,跟以往见过的似乎并没什么不同。山体的曲线忽高忽低,却始终和我们保持着距离,看似不离不弃,又若即若离。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路过一片桃园——是的,从路的两边,一直延伸到山的半山腰,甚至是更远更高的地方,到处种满了桃树。这个季节,桃子将熟未熟,有些已经采摘了,有些还挂在枝头,被一层黑色或者褐色的袋子紧紧包裹着,看上去十分肃穆。
  接着,路边的收桃站开始多了起来。潘家收桃站、坡里收桃站……那些高大的牌子几乎比远处的山都要高了。“一个,两个,三个……”我趴在车窗上一个个地数着,正不知道有多少个收桃站的时候,须臾间,大片的桃树被一种苍茫的绿色代替了,那绿海上还浮动着一层乳白色的烟雾,顺着山势,在天地之间潮水一般荡漾……等离得近了,我才发现,那覆盖大山的,早已不是桃树,而是大片大片的核桃花。
  车子在绿野苍茫间驰骋,山体的颜色也随着变化着。那些乳白色的烟雾逐渐消失了,山的色调开始变得稳定且清晰起来,绿得愈来愈纯粹,也愈来愈苍郁,而山的形状也陡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大同小异的曲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顶顶巨大的石帽子,不知被谁家的顽童,稳稳地扣在山顶上。大山不会躲呀,只能歪着头,认命般地闭上眼睛。帽子周边峭壁如削,山顶却像桌面一样,十分平坦,令人想起神话中仙人的棋局。
  我惊诧于这山的不一般了,久久挪不开眼睛。
  同行的作家汉勤先生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崮’呀!”
  “它不是山嘛?”我忍不住发问,“怎么一个个都长成这样?”
  “它不是山,是崮,孟良崮的‘崮’,岱崮的‘特产’,要多少,有多少!”同伴呵呵笑出声来。
  的确,它是山而又非山。没有想象中那么险峻,也没有像其他小山那样,有个尖尖的头顶,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那样。我想起2022年,我去南部山区探访过的石崮寨,当地老百姓叫它“帽儿山”,也叫它“帽儿寨”,也是这种类似的山体。可要论起数量和形状,却远没有这里的更加典型。
  说起来,这的确算是一件极为有意思的事情。最初,“岱崮镇”的地名,本自来源于南北两座相对的“崮”,又因为隶属于泰山余脉,而被称为岱崮镇;但过去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那些曾经用生命捍卫过它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崮的特殊性和珍贵性。直到被当地有心的学者和贤达之士,发现了它的学术价值,以“崮”命名的岱崮,又反过来命名了这种地貌。至此,岱崮地貌才算名正言顺,一举进入中国“五大岩石造型地貌”之列。
   为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人们还在镇子的一角专门辟出一片公园,竖起一座纪念碑,碑上镌刻了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以纪念那些为岱崮奔走呼号的人们。王均镇、丁再献、李存修……那些对岱崮情根深种的人,也被“崮乡”的人牢牢记在了心里。
 
                                                                      2 卧龙崮寻古
 
  在我一连串的臆想中,车子到达岱崮镇政府。岱崮镇党委书记王烈锋、副镇长王均镇热情接待了我们。
  刚一落座,几大盘金黄的桃子端上桌。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来来来,快尝尝!咱当地的特产——中华水蜜桃!”镇委书记热情地招呼着。
  拿到嘴里一尝,果然又脆又甜,汁水饱满。吭哧吭哧几口下肚,一身的暑气烟消云散,令人神清气爽。
  王书记告诉我们,岱崮镇以“中华水蜜桃”种植闻名全国。全镇42个行政村,果树、药材种植园数不胜数,岱崮镇也因此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镇”。我们路上经过的那片桃林,就是它们的产地之一。
  吃完水蜜桃,我们迫不及待地提出去崮上看一看。
  “要说崮,这天底下,还真没哪个地方能和这儿相提并论!”与王镇长同名的作家王均镇老先生,也是土生土长的岱崮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地熟悉。一说起崮,不知不觉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别看    岱崮地方不大,崮却不少。在这个面积180多平方公里的小镇子上,光有名有姓的崮,就有30多座。
  都说沂蒙有“七十二崮”,其实不尽然。真实的情况是,岱崮周边以及蒙阴、沂水、沂源等附近山区,拥有崮的数量,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单是知名的崮,起码就有上百座,没有被记录在案的就更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沂蒙不仅崮多,起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以形状命名的,比如像牛头的叫牛头崮,像蛤蟆的自然就叫蛤蟆崮,还有什么和尚崮、石人崮、炉崮、磨盘崮、鏊子崮等等,不用说,你一听,就能想象出崮的大体模样;也有用历史名人命名的,比如晏婴崮、孟良崮、纪王崮,大都跟历史传说有关;最有意思的是那些有了姓氏的崮,像什么朱家崮、刘家大崮、丁家崮,你一听就知道,这样的崮可不好惹,人家是有族群的。你喊一声它的名字,人家没准还能答应呢!
  “崮群是一本厚厚的大书,翻开每一页,你都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老先生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脸上的自豪之情、胸中的浩然之气,令在场的我们也深受感染。
“走,我这就领你们去感受一下去!”说着,老先生大手一挥,打头走在了我们这支队伍的前头。他头上的白色帽子,如同一面旗帜,在夏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直奔卧龙崮。
  车子拐过几个弯,绕过几条田间小径,在一个叫浴龙湾的地方停了下来。浴龙湾边上,便是有名的卧龙崮。站在崮的脚下,往上望去,那崮果然生得十分巍峨,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巨龙卧伏在燕龙河畔。溪水从山上汇流而下,在山脚下形成庞大的水流。在浴龙湾这个地方,聚成一方碧波荡漾的水潭,潭水深绿。村里的老人们说,每当月圆时分,卧龙崮就会化形为龙,来这里洗澡呢。这就是浴龙湾名字的来历。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你还能看到一截形似龙嘴的断面,正插在水湾里“喝水”呢。
  穿过浴龙湾上的石桥,我们开始从龙尾处往上登攀。一路上荆棘密布,杂树丛生。大大小小的页岩石裂块遍地都是。拿起一块放在手里,用手轻轻一掰,很容易就能掰下一小块来。这也就解释了崮体形成的另一层原因:山体和其顶部的巨石“草帽”其实是由两种硬度不同的岩石构成的,一种是坚硬的石灰岩,不容易被剥蚀,但是有裂隙,且是垂直的。在长期的雨水侵蚀和风化剥蚀下,这些裂隙不断扩大,最终坍塌下来,并沿着裂隙形成了近乎垂直的陡立状岩壁,这就是“帽状”山顶的来源。另一种,则是下方的页岩,因为石性偏软,和大部分山峰一样,逐渐形成了坡度较缓的山体。
  同行的一位作家边走边找,不时拿起一块石头反复观察。我好奇地问他找什么呢,他神神秘秘地说:“不知道吧?这片山头可藏着不少三叶虫的化石呢!不信,你问王老。”说着,便大声向前面领路的王老先生求证,“您说是吧,王老?”
  “的确,之前有发现过,而且还不少。要是我们足够幸运,说不准也能发现一两块。”王老先生跟我们解释说,寒武纪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才隆起为山脉,留下点化石也只是大概率的事情。
  原来如此啊。我们相互看一眼,也跟着翻找起来。可惜一无所获。倒是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不少金元时期留下的山寨、岗堡遗迹。寨门已经坍圮了,两边残留的寨墙却依旧保持着拱卫的姿势,在阳光的照射下,似有千言万语要与你言说。那些逃难百姓凭险固守的悲壮往事,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想来也只有在县志和评书当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处。
  越过寨门再往上攀爬,地势逐渐变得平坦起来。一块巨大的平台,呈现在我们脚下。下面,是隆起的泛青的山脊。顺着山道继续往前走,发现的石墙、石壁就更多了。石壁旁种了不少的野杏树,长得比一般的杏树都要高。树上结满了青色的杏子,可惜,距离我们都不近。王老先生告诉我们,卧龙崮上之前还有很多居住的人家,后来才陆续搬离到了山下。这些杏树,其实就是早先的居民留下的。我们在石屋周围继续搜寻,果然找到了更多生活过的痕迹。磨盘、石桌、石凳,还有花椒、椿树……寻常农家院落里那些常见的树种,几乎都能在这找到痕迹。其中有一种开着小白花的草藤,当地人叫它铁耙头的,是一味难得的草药,它对缓解牙痛很是有效,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屋前屋后多有种植。如今,种花人杳然不知所终,花却依然旺盛得自在坦荡,浑然不记得自己也曾属于过某一户人家。
  从崮顶往南走,大约100米的地方,有一片平整的岩面。岩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四个大圆圈,有的直径达3.5米,深达10厘米。圆圈正中还有一处光滑的圆石孔。周围荒草萋萋,不时有几根野草从圆圈矮处探出头来。据说是古代的天文台。还有专家专门来考证过。
  越过天文台往东南走,我们还见到了传说中的仙狐楼。那是一处20来米深的悬崖。悬崖处开裂外张,缝隙纵横,像极了传说中的仙门。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当中,过去这里还曾经住着一窝仙狐。每当月亮升上山巅,人们还能听到洞里传出曲声和歌声。那声音几近妖媚,颇有些聊斋的意味。
  站在崮顶往四周望去,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晴朗的天空下,群崮环绕,层峦叠翠。南岱崮、北岱崮、梭头崮……星罗棋布,是别处看不到的神奇莫测,鬼斧神工。崮下河道弯弯,阡陌纵横,又是另一番景致。
  “等到了春天,山上山下的桃花开了,这里就会变成仙阙神殿,世外桃源。到时候,你们再来!”热情的王老先生再次向我们发出了邀约。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看着眼前颇有些神仙意味的王老,我们突然明白了他执意离开城市,返回崮里的原因。
  这样美的地方,谁能不为它神魂颠倒呢?
 
                                                                 3 深山芳华
 
 从山上下来,我们驱车去十字涧村拜访一位革命老人。
 孟良崮战役、龙须崮暴动、大崮山保卫战、坡里会师……
 姚洪喜、包大娘、公毓伟、陈若可……
 在崮乡,每一座崮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传奇。值得人们铭记的人和事,多得如同天上的繁星。倘若你和当地任何一位老农聊起来,恐怕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难以说完。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徐向前、陈毅、粟裕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曾经闪耀过绚丽的芳华。不仅如此,在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参军支前模范和战斗英雄,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要拜访的这位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字叫徐志本,是南北岱崮保卫战讲解员,更是两场战斗的亲历者。今年84岁,没有儿女的他,独自居住在一所陈旧的老宅子里。那宅子一看就有些年头了,院墙都是用山里的石头垒起来的,一块块摞得相当整齐,上面有青苔,也有杂草。当你去看它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它散发出来的古意所迷倒。
  我们去的时候,老人家正在院子里鼓捣着自酿的桑葚酒。旁边的耳房里,摆满了粗细不一的拐杖。窗台上还有不少的岩石,花纹和形状都很是别致。同行的一位男士是玩石圈里的行家,拿在手里一块块把玩,忍不住啧啧称赞。
  “随便拿!”
   老人笑呵呵地说。这些都是他平时积攒下来的。自己虽说上了年纪,却是闲不住。没事就喜欢拿着砍刀去山上转悠,用砍来的荆棵制成拐杖,送给有需要的乡亲们用。那些岩石也是,捡回来就摆在院子里,谁看中了,都能拿回家当摆件用。
  “快进屋,喝口水!”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坐在屋里仅有的一张沙发上。我们赶紧请老爷子也坐下,听他讲讲过去的故事。
  “第一次岱崮保卫战时,俺才六岁。正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纪……”徐老先生絮絮叨叨地说着,乡音十分浓重,我们几乎有些听不清了。
  一旁的王老接过话茬说,徐老先生从小顽皮机灵,打10岁起就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沂蒙山区的时候,年龄不大的徐志本,就曾经去给崮顶的解放军战士送过信。
  那个时候的崮顶,高峻陡峭,一般人根本无法靠近。徐志本说,那时候别说是信,老百姓就是想给八路军送个吃的、喝的,也得等到晚上,悄悄靠绳子拉上去。暗号是早就约好的。一般人不能告诉。谁泄露了秘密,可是军事重罪。
  “八路军说123,我回答456,暗号就对上了!”老人说着说着,又微微笑了起来,眼神里透出孩子一般的清澈和欢喜。我们的思绪跟着他,仿佛也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跟着他匍匐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步步爬上山巅……
  时过境迁,如今的崮顶平展开阔,硝烟散去,和平永固。当年的孩童已是八旬老人。徐志本没事的时候,就常到山上去坐坐,看看对面的那山那崮,卷上一根旱烟,吧嗒吧嗒地把它抽完。他兴致高的时候,也会打起竹板,把往事说给后人听:“英雄的山,英雄的崮,有一个英雄的指挥部,英雄人物永常在,岱崮人民永不忘!”
  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从旁边的抽屉里拿出一副竹板,在屋子中间站好,“我给同志们打一段!”说着,他手中一用力,竹板就啪啪地响了起来。坚定的眼神,像极了墙上的豌豆花,明媚而又光亮。
  临走的时候,老人把自己制作的拐棍送给我们。我们问他价钱,他摆摆手说,“老了,没别的本事了,就这么点手艺,别嫌弃就好!”
我们都暗暗地为他再次伸出大拇指,把几张现金悄悄压在窗台的石头底下。
  院门外的胡同里,几株蜀葵开得十分热闹。粉的,红的,在乡村的暮色里,衬着灰墙红瓦,有着别样的美丽。隔壁人家的院墙上,一株凌霄花顺着石墙往上攀爬,一直爬到屋顶上去了。远处,炊烟渐次从屋顶上袅袅升起,而静谧的夜,也将再度回流,包括星星和月亮,它们会一如既往地亲吻每一座山峰,把高高的崮顶照亮。
  而那些崮,还将永远地矗立下去,如一方巨大的印玺,烙印下江山永固,国泰民安。(陈玉珍)
    
                                
责任编辑: 王薛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