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大众评论
投稿

赋能提质引领推动 两业融合谋定发展

2020-08-11 07:02:59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 刘学庆 周荣江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提质赋能和引领推动作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改革
                         山东推进现代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以加快服务业、制造业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山东不断加快服务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出台了《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领》,实施服务型制造行业行动计划,促进制造行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提升制造产业价值链。
    在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面,推进建设智能发展总集成总承包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浪潮通用软件、迈赫机器人股份等10家企业领立潮头。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等,海尔集团、东阿阿胶已在全国领先。在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方面,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中国重汽集团实现逆势增长和出色业绩。在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方面,提出注重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服务化升级。青岛红领集团、山东商业集团以服装、家居等为重点,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等,产业升级和效益得到提高。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支持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目前,山东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47家,企业工业设计中心450多家,山东省还成立了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环境、技术平台,共享经济合作机制,为服务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两业融合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山东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快增长极。制造业加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特征更加明显。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增加值比重达到54.37 %,服务业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互联网+”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融合,驱动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相关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和较快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显示,2020年上半年服务业企业对生产经营状况的预期指数和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指数均保持在60%以上,企业发展信心保持较高水平。
    当前,价值链以制造为中心正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被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中,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处于同一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服务业特有的设计、研发、销售渠道、管理等各方面优势,以及其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有利于实现技术与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通。
                                     强化创新
                          加快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更快发展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自身转型和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业态、模式、路径,引领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山东要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双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咬定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格局。强化对两业融合规划建设的指导和引领,全力做好下半年乃至今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应有贡献。
    1.努力构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服务型制造体系。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和国家来看,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服务型制造体系。
    当前,山东制造业同全国一样发展面临动力不足等困难,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度低、融合发展不够。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制造的阶段,满足于来料生产、加工销售,既不了解工程需求,也难以提高附加值。而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必须建立起高度系统化和集成化的现代制造业。另一方面,在分工深化的作用下,现代制造业渐趋复杂,研发、设计等需要专业机构承担,产品营销往往又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客户需求也在催生新的价值链分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服务功能嫁接在大企业、骨干企业上。融合发展必须开放创新,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让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要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让创新创业主体有更大的动力和活力。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更多制造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生产性服务领域中。要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有机衔接。培育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从而带动不同类型主体形成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圈。
    2.倾力打造有利于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良好市场环境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破除不必要的市场壁垒,降低产业融合需要的要素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保护知识产权,让更多制造业企业有机会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守法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二是构建适应新业态、新标准、新模式的宽松环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民营资本,消除行业垄断,综合运用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革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的开放、协同、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形成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三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营造尊重知识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研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改善创新合作环境。加强功能性政策供给和事中事后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提高国际技术合作水平和吸引外商投资落地的能力。改革完善竞争机制,引导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流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分工体系加速形成、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通过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大城市在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融合发展并形成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
    3.合力搭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先进的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研发设计、协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创新;建设先进的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和有利于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提供各类配套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支持地方政府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鼓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水平质量技术服务企业和机构。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为企业提供数字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对平台提供金融服务。还应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子商务、转型服务等行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下一步,山东应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海尔卡奥斯、红岭西服定制等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经验,依托骨干企业,构建顾客对工(C2M)的产品定制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研发、生产执行、物流配送及客服运营,打造一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样板。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强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领域异地协同,建设一批网络协同设计制造行业应用平台。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使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4.通力引导市场需求,强化关联产业培育,完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需求。建立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创新体系和协同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发展高端产业。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产业向产业链两端拓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带动国内服务配套能力。通过差别性税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一般的制造加工向自主研发延伸,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注重品牌营销、市场开拓、技术研发。引导制造企业,加快产业链整合配套,进一步推进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心,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产业服务化新生态。加强生产生态建设,依托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服务生态建设,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服务平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大力发展创新联盟、技术中介等新型创新组织,强化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发展的创新体系。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实现与周边区域制造业集群深度融合发展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并赋能区域经济的发展。
    5.聚力促进集成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通过共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市场规模效益,降低双方交易成本,提升全产业链价值。首先,要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制造业集群来发展金融、租赁、信息咨询、物流等相关服务业体系,中国重汽莱芜产业园旨在打造产业共融、市场共享、资源共用的互动发展格局。其次,要尊重链主企业自主选择,改变过去单一依靠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发展产业园区的方式,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做到相关产业市场集聚、自发形成、自我发展、不断强链、补链。为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提质赋能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强自主创新,抢占智能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等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等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典型业态和模式;以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新型终端等为重点,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6.大力培树典范,引领两业融合龙头骨干和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深度融合发展,重点还是要多培育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园区、如意集团等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国重汽等行业骨干企业,从而带动不同类型主体形成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圈。在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较高的领域,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其先行探索,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鼓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水平质量技术服务企业和机构。
                         
                                   精准施策
                 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生力军助推器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动两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搭建政务服务平台,实施强有力地领导,发挥导向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和政策措施向两融工作聚焦。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理顺统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两业”深度融合的要素支撑,探索可行模式路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有利于“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对两业融合的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2.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好国家关于新旧动能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园区建设、两业融合等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各地两业融合的实际,实施精准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开放融合政策,推进青、烟、威等国际间产业合作。加强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逐步构建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向国际价值链高端跃升。二是推动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政策。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完整产业与服务体系。
    3.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两业融合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等方面配置。在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建设布局、重点示范试点和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性支持。加强环境要素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环境治理,确保绿水青山;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打造智慧交通综合枢纽,构建全域一体化快速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医疗、生活物资保障供应体系,完善水、电、热、5G等配套功能,建立“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线上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流通应用机制,保障两业融合重点方案落实落地。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4.强化人才支撑。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让更多的掌握现代科技、拥有先进科创成果、具有世界眼光、深谙资本市场的年轻一代企业家队伍脱颖而出,有力推动两业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振兴目标任务。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支撑、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和优化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创新平台。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积极推动在重点产业领域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重要作用。
   (刘学庆  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周荣江  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高级专家)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