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 > 清洁能源
投稿

建设美丽中国,做积极行动者

2020-06-10 07:50:22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王翔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今年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六五环境日的主题继续沿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旨在动员全社会公民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来,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美好家园。

5月1日,北京市正式施行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4月28日,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晨光家园的李女士收到社区发给居民的一封信《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信里写道:“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实施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

从那天起,垃圾分类成为屯儿里的新时尚。

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和营造更加整洁的社区环境,社区做的第一步,是合并垃圾桶。原先小区内有4处垃圾投放点,现在变成了两组垃圾桶站。有的居民投递垃圾需要走得远了,难免会有两句埋怨。社区物业专门派指导员在集中回收点给大家讲解,并且又写了一封信给所辖居民解释:“垃圾桶合并安置,前期大家肯定有些不适应,不过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也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村,希望大家积极响应,为垃圾分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慢慢地,大家逐渐接受了这样的改变。

合并垃圾桶仅仅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步,更大的改变还是让分类回收的理念逐步落到人们的心坎儿里去。指导员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一位居民可在家摆放“两桶一袋”,即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装可回收物的环保袋,再按分类要求将垃圾投递到垃圾桶站。还给大家发放了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小程序就会告诉你你的垃圾属于什么垃圾。有些大爷大妈不会扫一扫,指导员也会一一告知。

“通过这个小程序,垃圾运送员也可以看到垃圾桶的实时状况,及时将装满的垃圾桶按照类别拉走,送去小区附近的垃圾分类站点。”六里屯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负责人介绍,该小区共有1900户居民,经过几天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实践,大部分已经逐步适应了这个“新时尚”,不管男女老少,出门丢垃圾大多提溜着两个袋子,在扔厨余垃圾时,还会很自觉地把垃圾倒入指定的绿色垃圾桶中后,再把塑料袋投放到放置其他垃圾的黑色垃圾桶中。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在上海、北京、天津等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讲,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现阶段中国推行的垃圾分类实际上就是公民的举手之劳,本身并没有技术门槛,主要是培养大家分类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地去做。一旦坚持下来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成为公民“素质”的一部分,折射出个人以及社会的文明水平。

5月29日,环卫工人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使用移动垃圾分类保洁车进行保洁作业。

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事实上,早在1957年,北京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的理念;2000年,住建部确定北京等8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开始“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推广;2017年,国务院颁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然而,从实际情况上看,试点和强制分类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每年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亿至5亿吨,有2/3的城市被垃圾问题困扰,1/4的城市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在“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的提案中,直言生活垃圾“困”城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垃圾处理问题弊端日渐凸显。除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手段滞后、资源化利用率低、政府引导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之外,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参与度和精准度低也是明显的短板。这需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参与者和行动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伟表示,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公众参与的方式。

近些年,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公众积极提升自身生态环境行为水平,摒除陋习,一方面,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例如,出门时多采取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养成购物时自带购物袋替代塑料袋的习惯,购物时选择对环境伤害较小的产品。公众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将进一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从而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在产品生产、消费、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构建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另一方面,引导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例如,通过官方网站为环境部门建言献策,或通过环保举报热线、“随手拍”等方式监督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李宏伟表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内的主体多元化合作和监督模式,才能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 刘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