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你们这个‘哦得得’是哪样意思哦?”
“这个相当于是我们怒族的语气词,有‘慢慢唱’的意思,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怒族民歌的曲牌名咯。”
△郁伍林代表正在为游客们介绍怒族传统乐器“口弦乐”。(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见到记者,这位来自怒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略显羞涩。但聊起怒族民歌,聊起老姆登村,聊起旅游民宿,郁伍林就打开了话匣子。
“喜欢上了,就悄悄碰一下她的脚后跟,如果女的也喜欢,就也来碰下,长期就自然形成了我们怒族的《相爱碰脚舞》。”郁伍林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怒族传统舞蹈达比亚舞。
早在1996年,能歌善舞的郁伍林高中毕业,就作为怒族的代表,被选派到上海展示怒族文化,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上下层卧铺大巴车,第一次到了昆明,到上海,第一次见到火车、坐火车,第一次见到在天上飞的飞机,都是第一次。”郁伍林给记者展示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拍的照片,二十来岁的他梳着中分,俊朗的脸庞流露出些许稚气。
△郁伍林在非遗公开课上,直播展示怒族传统文化“哦得得”“达比亚舞”。(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1997年底,郁伍林回到了家乡,想为传承发扬怒族文化做更多的事。他潜下心来,经常去拜访村里的老艺人,跟着老艺人深入学习怒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挖掘整理、练习掌握。经过潜心学习和钻研,他掌握了几十种怒族达比亚舞的跳法。经过郁伍林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达比亚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深知怒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都靠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承,怒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要留住民族文化,就需要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郁伍林从28岁起开始收徒传艺,每年寒暑假都在村里开设非遗传承班,教孩子们唱哦得得、跳达比亚舞,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跟着一直学到高中。2007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怒江部分学校的课外非遗辅导员,传授怒族歌舞以及宣讲怒族传统文化活动。
老姆登是怒族话的音译,意思就是大家都喜欢来的地方。除了能歌善舞、传承非遗文化,郁伍林还是老姆登村第一个吃上“旅游”饭的人。2001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郁伍林在老房子旁建起了拥有8个床位的石棉瓦房,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客栈,取名“怒苏哩农家乐”。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参加旅游接待技能培训,客栈慢慢地出了名,游客也越来越多。“后来,他们建议我给客栈改个名,我就用我的姓名谐音改了下,改成‘怒苏哩150客栈’了。”
△在假期里,郁伍林教小朋友们唱怒族民歌“哦得得”,培训怒族传统技艺、歌舞、民风民俗。(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客栈‘火了’,不少乡亲开始到我家里‘取经’。”郁伍林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介绍自家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客栈的选址到楼层设计,从内部装修到房间布局,从打扫卫生到整理房间,都手把手教乡亲们,尽心尽力将身边群众带动到农家乐创业中,走共同致富的路子。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给游客提供‘吃饭’、‘睡觉’的服务那么简单,有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才真正有了魂。”在发展农家乐的过程中,郁伍林开启了“非遗+旅游”的探索,在客栈内设立了怒族文化展示厅,展示以往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同时,他组建了非遗展演团,在有游客时组织展演团为游客表演,空闲时组织团队排练节目,带着乡亲们一起表演怒族民间歌舞。
“过去几年,我们老姆登村发展起特色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到热情淳朴的怒族文化,又做好了非遗传承,还增加了村民收入。”郁伍林自豪地说,今年他将继续关注怒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广大游客更加丰富地体验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作者:秦楷第、李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