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今日作家
投稿

作家笔下的宁阳: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

2024-03-30 21:55:59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 王青兰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王青兰《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38.png
     皋山看汶(王青兰摄)
 
  从山东泰安宁阳回转,到山区农村的老家已是星空满天。去年初冬的寒气让人有些禁不住瑟瑟颤栗。奔波一天,身心疲惫的不想多说一句话。没有了出行之前的兴奋,也没有行色匆匆之后的失望,只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自己好像好长时间未有什么能触动心灵,故而有这种近似伤感的情怀了。岁月流逝,原来自己变得世俗麻木久矣。
 
  下午渐进黄昏,车子慢慢晃悠着从大路拐进一条岔路街巷尽头。一座二层的楼房映入眼帘,漆红的大门,淡黄色的楼房墙体,和周边邻居的房子无太明显差别。大门尚未打开,里面传来声声急厉的犬吠和猫叫,不知是主人长时间忘记了喂食,还是被许多陌生的脚步和声音惊扰,它们的叫声让人有些心疼。我们将带来的几百册书籍拎起堆到一楼门口,后被引领着迈上窄窄的台阶直到二楼。迎面便是主人的书房,一整墙面的书橱排满了书藉,没有一点空闲,对着楼梯的一个书橱因不堪重负,最上一层隔板已被压弯。一张大大的书桌占据了房子的大部分空间,书桌上除了笔墨书籍,右上角还摆着一盆小小的绿竹。房间里没开暖气,有些清冷,但这盆小小的绿竹却焕发着生机。书房西进是间更大的书房,“秀峰书院”几个大字的牌匾赫然扑入视野,其他墙面则是书画和字帖。房间四周的橱柜、桌椅、茶几上也到处放着笔墨、纸张、书籍,虽然显得有些零乱,但却充满了浓重而诱人的书墨香,彷佛触手可及,令人羡慕。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视力残疾到面临失明却创办《中国草根》、《沃土》、《凤凰山诗刊》三个文学刊物、一个著名诗人、一个资深媒体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黄秀峰,一直随他人尊称他为黄主编。因为一本书稿的校对从微信上相熟。认识他近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并大致了解了他这个人,他是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从他深入骨髓对文学执着的爱好,到他艰难困苦面前的百折不挠,从他身患严重眼疾却坚持无偿献血,到他经济困难却乐于助人、热心家乡公益,到他创立并免费开放《秀峰书院》,等等等等,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对家乡建设、父老乡亲的赤子之心,表达着对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的一份坚守和无悔。
 
  从一进村到离开秀峰书院,看到村中有些冷清,街巷中人车很少,像当下许多村子一样:年轻人外出谋生,家中老人留守不舍……然而谁能想到,在宁阳一个叫北韦周的村子里,淡淡的乡愁中漂出一股浓墨书香。一个视力模糊到走路都需要人帮扶的人,却热衷于家乡公益慈善事业,热衷于宁阳文化的传播,独自支撑着一份坚定和信念。这时我突然觉得自己这次来宁阳捐的书少了。
 
  第一次来宁阳,遇上一个清朗的好天气,孟冬的寒气根本挡不住大家采风的热情。
 
  通过长长的堽城大桥即进入宁阳,美丽的堽城大坝矗立在大桥的东侧,给每个初次踏入宁阳的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堽城大坝将西去的汶河拦腰截住,使大坝东面成为平静宽阔的湖面,水从大坝开小的闸门流淌而下,西去为涓涓细流,绿绿的青苔随水流摇摆,像少女的长发,甚是养眼爽心。一条古建筑风格的长廊建在大坝之上,贯通南北,与大坝合为一体,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四散着耀眼的光芒。站在长廊上远眺,东来的和西去的汶河美景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堽城坝是大汶河重要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拦截汶水,流经洸河,注入济宁大运河,抬高运河水位,使南来北往的船只畅通无阻,成为京杭大运河著名的分水枢纽。
 
王青兰《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1422.png
                             汶水西去(王青兰摄)
 
  堽城坝位于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部的大汶河上。据历史文献记载:堽城坝(闸)遗址最早始建于元代。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为拦截汶河水入洸河,济倅奉符毕辅国于堽城东部汶河之阴作一斗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都水少监马之贞于斗门之左作双虹悬门。使闸、虹相连分受汶水。又因虹石易圮,乃改虹为闸。之后多年,到秋分役丁夫采薪积沙,于二闸之左绝汶作堰,约汶水三分之二入洸,到春天全竭余波入洸,霖潦时坚壁二闸,大水冲毁沙堰循故道而去。
 
  难以想象,堽城坝从元代7年最早始建的土坝斗门,到元之元26年于旧闸之东作东闸,又到延佑五年改土坝为石堰,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截堽城大闸,至成化11年又建新闸,嘉靖6年重建堽城闸。多灾多难的堽城坝,直至现代,历经几百年,几易其坝,但依然坚守着拦水、泄洪、交通、游览的神圣职责,默默承受着年复一年洪水汹涌的洗礼,静静注视着南来北往行人的足迹。时光飞逝,如今,堽城坝(闸)的遗址在汶河水流的冲击下,仅剩下一堆堆乱石残存散落在河道中。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淹没不了历史。堽城坝(闸)的前生今世见证了大汶河的沧桑巨变,它堪称历朝历代治水利民的德政工程。
 
王青兰《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1964.png
                    堽城坝遗址
 
  在堽城坝东南角,堽城坝博物馆也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博物馆中,我又了解到了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堽城坝历史。19、20世纪之交,堽城坝因故曾遭年久失修而废弃。1957年冬,国家投资三百多万,组织1.3万民工在明代堽城坝遗址上兴建堽城坝引水枢纽工程。工程历时半年完成,实灌面积达曾到20万亩。1982年再次被列为恢复重建工程。1986年至1995年堽城坝工程主要围绕宁阳县堽城坝引汶灌区设计修建。该工程的完成有效促进了宁阳灌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99年,堽城坝灌区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该规划历时9年至2010年结束。2011年,国家水利部再次批准重建堽城坝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以满足堽城坝灌区防洪、除涝、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
 
  在堽城大坝景区,有一《汶河母亲》的大型雕塑。大汶河孕育了灿烂的大汶河文化。堽城大坝及其灌区几百年来起起落落的建设历史足以证明:大汶河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地抚育了宁阳的万物。
 
  站在堽城坝长廊东望,大汶河平展如镜,两只白鹭在空中盘旋,野鸭子悠哉悠哉地游戏水中,荡起阵阵涟漪动人心弦,早有人惊呼这里为什么会有白鹭?会有这么多野鸭子?是啊,当年堽城坝一次次冲毁,又一次次建设修复,数百上千抑或牵动上万人筑堤抗洪、修浚通河、分水引灌时,可曾想到今天的堽城坝生态优美、平静祥和的盛世景观。
 
 在宁阳看大汶河最佳地点当属皋山。爬上皋山顶,站在观景亭下,同仁们叽叽喳喳忙着拍照,我却和文友跑到一边俯瞰下午披金泛银的大汶河,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慢慢转过身,背对汶河,又慢慢舒展双臂,掌心自然向上托起,欲闭眼冥思,享受此刻的宁静与美好,一旁的文友却突然大叫让我别动,瞬间抢拍,她兴奋地朝我炫耀,说我双肩挑起了大汶河。我仔细一看照片,大汶河从东边来,正好平行穿过我的双肩、双臂、双手,又西流而过,可不是像我把它挑在了肩上。但我知道,自己虽经几十年岁月磨砺,仅凭自己浅薄的修为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别人的看重,更何谈别的什么奢望。
 
  一时想到一个人,或许他有这份能力,或许他想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他家乡的大汶河也未可知。这时我看到离我几米远的他,正在山巅处的观汶亭对着镜头现场直播,他挺着山东大汉的魁梧身躯,气宇轩昂,背对着身后山下远处的大汶河侃侃而谈,向能看到他公众号的各色粉儿们大讲特讲宁阳的文化、宁阳的汶河、宁阳八景、宁阳的种种。听他讲宁阳,感觉宁阳好像是他家的,也真是服了他。上山初始,他使劲拽着他爱人的胳膊,深一脚浅一脚地迈着台阶,全然不顾摔倒的危险,还竟然不服气地走在登山队伍的前面,不时把扶着他的人拽个趔趄。同行的文友实在不忍,半路替他爱人接管了他。他一边迈着盲人摸象的步伐,磕磕绊绊拾级而上,一边还不停地叨叨给大家介绍着皋山,还不停地指挥着别人“拍照、拍照”。就这样他竟先于队伍大多数人到达山顶。他,还是我称他黄主编的那个人。他从小酷爱文学,当过农民工,在省城电视台工作过,独闯过北京做过主编,独自创办了两本文学杂志。即使患了严重眼疾、亲人去世,遭遇重重磨难,他还在坚持创作,为宣传家乡宁阳而不停地奔波……这是个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人,从小受汶河水滋养,他无悔的人生也如汶河水般奔流不息。
 
  一天的采风时间非常紧张。在宁阳县文联领导和黄主编及其同仁们的陪同下,我们还到宁阳的禹王庙、颜庙、颜林等地进行了采风,虽未遍观宁阳八景有些意犹未尽,但受益非浅。何况这期间还有不可求的奇遇和惊喜。
 
  早上八点多,我们的车子进入宁阳直接开到禹王庙大门口停下。初升的太阳冒着红光,光束穿透力很强,天空格外清朗,禹王庙的红墙灰瓦在晨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漂亮。我们下车时就看到,这次宁阳采风发起人黄主编及当地领导同仁已在庙门前等候。见面后握手寒暄,相互认识,相互之间话语热情客气,让原本应该肃穆的庙宇之地,一时间热闹起来。在不停的寒暄声中,一队大雁排着整整齐齐的人字形,“咕咕嘎嘎”地叫着从我们头顶上空飞过,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这时好多人惊喜这美丽的遇见,也有人仍然沉浸在相识甚欢的交谈中。不知多少年没见过南飞的大雁了,一大早的在宁阳禹王庙前遇见,心中顿时生出一阵喜悦,只是可惜这样美丽的奇遇、美妙的瞬间没能抢拍下来。
 
王青兰《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3844.png
 
  进到庙里,惊喜一直不断。一进庙门,首先看到参天的古柏林立,特别是那些上千年古柏树冠虬枝盘绕,如蛟龙昂首苍穹。门口左右的两棵古柏两两相依,号称“齐鲁第一柏”,传说它们是禹王夫妇的化身。庙内存有堽城堰碑两通,屹立在禹王庙大殿前,碑文记载的就是堽城坝选址、建设、拦汶入洸等内容,是我国古代极具学术价值的水文碑刻。看似平常的石碑却极具传奇色彩,两块古碑,碑帽、碑身之间裂隙处,无论天气阴晴常有水痕,故成奇观,这就是有名的禹碑虹渚。看到碑文解释我突发奇想,因为这里是治水大神禹王庙,石碑常年滴水留痕,当然与禹王有关,还可能与大汶河、与那个元代开始就修修建建的堽城坝有关。不管怎样,禹碑虹渚是个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会一直被世人传颂下去。
  
   一天下来,车子在宁阳的田野、村庄间来回穿梭。广阔的田野秋收后大部分已种上了小麦,嫩绿的麦苗刚刚冒出不久,看得出这里的村民仍以耕种为主。这种猜测在走过的村子得以证实。我们走过的村中,看到好多村民家中或院子外面,竖着几个用塑料盖布围成的圆柱形状的粮囤,一个个现代版式的粮囤里装满了金黄金黄的玉米棒子,很是惹眼。文友们见到后又是大呼小叫,又是拍照留念,好像从未见过的惊喜。我们还看到好多村子已建设得相当不错。看来全国上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确实让农村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的的确确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村民门前满满当当的粮囤,望着阡陌交错、相隔甚远的村庄间大片的粮田,我相信,他们的村庄、他们的粮田一定是属于堽城坝灌区,他们也都是被大汶河母亲养育的孩子。这些孩子里有个刚毅如皋山、才思敏如汶水、正在家乡开办书院、并致力于传播宁阳文化和堽城坝精神的人。
 
王青兰《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4447.png
 
  作者简介:王青兰,济南市历城区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历城区作协副主席 。闲情偶寄爬山、摄影及文学写作。
 
 
  
 
  
 
 
 
 
 
 
 
 
责任编辑: 王薛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