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三炸水门桥”的艰辛过程,随之跃出尘封的书页,再度为大众所关注。
美陆战队第1师选择“撤”
在美军战史中,常常故意将长津湖战役分割为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四个战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叙述方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美军讳言其在战略层面的失算和错误,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军在战役开始之初便陷入我志愿军分割包围的不利态势。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1950年11月27日,作为陆战队第1师前锋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在柳潭里方向遭到志愿军的围攻,但由麦克阿瑟一手提拔起来的美第10军司令爱德华·阿尔蒙德却依旧乐观地以为“问题不大”,甚至于当天中午亲自飞往美陆军第7步兵师下属第31团级战斗群(即以著名的第31步兵团“北极熊团”为主编组的加强作战单位)所在的新兴里,要求美国陆军发挥光荣传统,消灭那些“正在溃退的中国军队残部”。
麦克阿瑟照片。来源/《见证1945——日本战犯审判》,南京出版社,2005年
正是这种狂妄自大的情绪,令疏于防范的美国陆军第31团级战斗群在当日夜遭遇重创。凭借强大的地空火力,第31团级战斗群一度试图负隅顽抗、等待来自海军陆战队的救援,而参加过冲绳战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奥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却无法伸出援手。
当时的美陆战队第1师的部署,呈现出非常不利的“长蛇阵”形态,除了已然抵达柳潭里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之外,后续部队均在由南线的古土里向下碣隅里集结的过程中。此时,如果从正在遭受志愿军围攻的柳潭里抽调部队去支援第31团级战斗群,势必将令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变得更不可收拾,因此,史密斯决定先在地处战场中央且拥有简易机场的下碣隅里一线稳住阵脚,而对于深陷重围的第31团级战斗群,除了呼喊“向我靠拢”之外,并未有太多实际的救援动作。
柳潭里战斗示意图。来源/李成志:《血地冰天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
11月30日,美国陆军第31团级战斗群弹尽粮绝、指挥官麦克莱恩上校中弹被俘(后伤重不治),史密斯趁势打着增强下碣隅里防御的名义,将仍在包围圈外、试图救援友军的第31步兵团团属战车连揽到自己麾下,并向据守柳潭里的海军陆战队下达全线后撤的命令。
据当事人回忆,史密斯曾说:“撤退个鬼!我们不是在撤退,只不过是从不同的方向进攻而已。”(Retreat, hell! We're not retreating, we're just advancing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这段豪言壮语如果真要翻译一下,史密斯其实说得也不过是“朝不同方向前进”而已,实在没必要被渲染得那般壮怀激烈。
得知海军陆战队开始后撤的消息,接替麦克莱恩上校指挥第31团级战斗群的费斯中校大为震惊,连忙下令突围。然而,不知是受气候影响还是因为敌我双方贴得实在太近,总之,在第31团级战斗群突围的过程中,负责提供空中掩护的海军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将大量炸弹倾泻在美国陆军的头上,导致该部在指挥官费斯中校被据说是志愿军的手榴弹炸伤之后,彻底溃散。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战史有一条记录:新兴里战斗后,第31团级战斗群仍有数百人逃到下碣隅里,其中385人被编成一个临时营跟随海军陆战队第1师继续作战。为了替美军遮羞,有好事者据此认为该部突围成功,并未被志愿军全歼。
然而,在损失了大量重型武器和全部辎重的情况下,有少数散兵游勇逃出志愿军的包围圈,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新兴里战斗中第31团级战斗群成建制被消灭的事实。而电影《长津湖》的故事也基本讲述到这里。
来源/电影《长津湖》片段
撤退路上的美陆战队第1师
此时的战场态势是,12月1日,柳潭里方向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刚刚启程南撤便遭到了志愿军的围追堵截。与此同时,被史密斯视为防御支撑点的下碣隅里外围高地,也已然成为中美两军争夺的焦点。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此时美陆战队第1师的主力仍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地区仅有陆战1团第3营等一些支援单位,形势对我志愿军极为有利。
但是,经历过太平洋战争洗礼的美陆战队第1师绝非弱旅,面对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的猛攻,陆战队第1师驻守当地的部队几乎调集了全部人员参与战斗,连第1陆战团第3营营长里奇中校都带着营部的50多名勤务、行政人员冲向了最为危险的H连防区。
杨根思。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此时,防御下碣隅里东侧的陆战1团第3营G连在志愿军的连续猛攻下几乎伤亡殆尽,但这支美军部队也在战至仅不足一个班兵力的情况下仍未溃散,并等来了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突击队的援兵。
然而,西方殖民者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苦苦支撑至12月4日,柳潭里方向的陆战队第1师主力终于抵达下碣隅里。但此时筋疲力尽的守军才发现,这些所谓的援军比他们的情况更为糟糕。
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之下,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短短21公里的距离,陆战队第1师的3个主力团爬了足足79个小时,而除了1140人的战斗伤亡外,更有1194人被冻伤。特别是担任断后任务的美第5陆战团第3营从出发时的437人锐减至194人。
眼见于此,骄傲的美国人彻底失去了再战的信心,美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飞抵下碣隅里,亲自与史密斯会商了撤退事宜。最终决定在通过空中运输的方式向下碣隅里增兵597人(约相当于一个加强营),并分批将超过4312名伤员和物资通过运输机后送之后,彻底破坏下碣隅里机场,陆战队第1师沿公路经古土里向兴南方向撤退。
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同样数十公里的直线距离,装备有数千台车辆的美陆战队第1师在平时甚至不需要1个小时便能疾驰而过。但在我志愿军第26军第77师的阻击之下,这条路美陆战队第1师同样走了38个小时。由于沿途诸多制高点都在反复争夺中被美军的地空火力炸成一片火海,是以,美国人将这条公路称之为“火地狱溪谷”。
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美陆战队第1师终于抵达了古土里。但此时我志愿军第9兵团各部也追赶而至。如果长时间在古土里逗留,那么陆战队第1师所面临的环境可能较下碣隅里更糟,毕竟,在下碣隅里至少还有野战机场可以依托。
一秒都不愿意在古土里多待的美陆战队第1师,此刻被一座桥梁拦住了去路。
早早被志愿者关照的“水门桥”
其实,水门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桥。作为长津湖水库的一部分,四条引水管道于此以极陡的坡度伸向下山入河。在引水管道的涵洞之上,则是宽度达8.8米的公路桥梁以及安装有水利设施的相关房屋。有趣的是,当时这座位于距离古土里3.5英里(约5.6公里)的黄草岭高地附近涵洞桥在战前似乎还没有名字,直到战后,志愿军才依照其外形,将其称为“水门桥”。
水门桥。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受命攻击古土里的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很早便注意到“水门桥”的重要意义。在第20军的《阵中日记》曾多次提及“破路破桥”的命令。如11月30日,时任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便指示:南边黄草岭高地最好占领对阻击有利;要彻底破坏路桥,保证坦克过不来;把敌人孤立起来,能攻则攻,不行则孤立。
正是有了这一命令,负责该方向的志愿军第180团才对水门桥展开了第一次爆破作业。
来源/电影《长津湖·水门桥》预告片片段
然而,水门桥这样兼做水利设施的涵洞桥十分坚固。第180团组织的小股侦察部队虽成功摸到水门桥的桥面上、并成功炸毁路面,但从美军史料来看,驻守古土里的陆军工兵营很快通过架设木桥的方式,修复了水门桥。
单从文字来看,这一炸一修算是相安无事。然而,同样在第20军的《阵中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20军副政委谭右铭曾在12月1日指示:黄草岭以南真兴里北之破路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破坏后派部控制给修路敌人杀伤,并派少数(部队)接触敌人。
也就是说,第180团的炸桥部队在第一次炸毁“水门桥”路边后,仍在附近伏击了美军修路部队,并可能与对方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火力接触。或许,这一过程中,双方或许没有产生大量的伤亡,但其过程必定残酷异常。最终,凭借火力和兵力优势,美军击退了志愿军的伏击部队,控制水门桥周边区域,最终完成桥面修复。
来源/电影《长津湖·水门桥》预告片截图
得知第一次炸桥失利后,第20军参谋长俞炳辉向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建议:“黄草岭以南公路由都(曼令)副团长负责切实破坏。”按照我军的惯例,以副团级干部负责的相关战斗任务,出动的兵力必然不会少于1个营,显然第20军对于切断水门桥一线的公路交通显现出志在必得的决心,也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在中、美双方的战史中,都提到了水门桥在12月4日再度被炸,但同样没有记录战斗细节。可以想象,已然吃过一次亏的美国人不可能疏于对这座关键性桥梁的驻守和防御。第20军在整个古土里外围,已然与美军全线交火,炸桥行动自然不会再停留于隐蔽潜入的小规模渗透阶段,在双方摆明车马的大规模交火中,水门桥再次被炸断。由于受损面积较大,美国陆军工兵营不得不首次使用被称为“M2 treadway bridge”的预制浮桥构件。
12月4日,炸桥行动再度失败的消息,令志愿军方面颇为重视。鉴于美陆战队第1师已然展现出自下碣隅里南撤的迹象,第20军一方面全力于古土里南北构筑阻击阵地,一方面全力筹备第三次对水门桥的爆破工作,而电影《水门桥》的剧情应该是反映了这“三炸水门桥”的过程。
来源/电影《长津湖·水门桥》预告片截图
饱和式阻击VS饱和式修复
纪录片《血色军魂——长津湖战役纪实》曾这样描述志愿军第三次爆破水门桥的过程,1950年12月6日夜,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40团3营7连连长姜庆云带领由一个步兵排和一个机枪排组成的突击队,顶着美军的炮火,以炸药包炸毁了水门桥的一处桥墩,进而瘫痪了这座关键性桥梁。
但这一说法引来了诸多非议,其中最常见的质疑,便是在长津湖战役中,第27军80师所领受的任务是进攻长津湖东侧的新兴里,围歼美军第31团级战斗群。12月5日,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第27军便原地休整,直到8日起开始奉命南下追击。按照这个时间表,隶属于第27军的7连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在水门桥的战场上。
这样质疑固然有道理,但我军历史从来强调协同作战,第27军虽然主力处于休整状态,却也可能选派小股精锐部队支援兄弟部队。更何况,随着12月6日美陆战队第1师自下碣隅里全线南下,炸毁水门桥的紧迫性更趋严峻,志愿军各部可能竭尽所能地对其展开“饱和式突袭”。最终,无论是哪支部队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这次行动都可谓完美。坚固的水门桥桥面、桥基均被彻底炸毁,留下了一道29英尺(约8.84米)的缺口。
这样的损毁在当时的志愿军看来已然无法能被快速修复了,但在水门桥第三次被炸的次日,美军工程兵专家便乘坐观察机在断桥处来回盘旋策划方案,当天上午更在地面引导下由C-119运输机在古土里空投8组预制浮桥构件,其中,第6组空投到了志愿军阵地,第7组落地损坏,最终仅有6组预制浮桥构件被成功回收,大大超过修复水门桥的4组预制浮桥构件的要求。
C-119运输机在古土里空投了8组预制浮桥构件。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利用水门桥被炸断的有利时机,12月8日,第9兵团向各军发出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力争扑灭南窜与援敌一部或大部。”于是,在由古土里到黄草岭、由黄草岭到咸兴海港的风雪路上,展开了一场悲壮的追击。有鉴于此,第20军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在得知美军仍有可能修复水门桥的情况下,要求第180团进一步炸毁门岘、堡后庄洞桥。
然而,12月9日,美陆战队第1师千余人以坦克为先导,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最先向180团扼守的黄草岭阵地猛攻,同时,美7师也在堡后庄提议攻击,南北夹击岘门及1081高地。当天下午,在志愿军第180团团长赵鸿济牺牲后,美陆战1团1营A连最终攻占俯瞰水门桥的1081高地,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志愿军对水门桥修复工作的火力袭扰,修复工作最终于当晚6点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20军对于美军修复公路、桥梁并没有像文学作品里描述得那样感到吃惊,毕竟在差不多10天的战斗中,志愿军无数次破击,美军工兵无数次修复。志愿军已经认识到美军的作业能力,所以在《20军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中,美军修复公路、桥梁根本没被列为陆战1师逃跑的原因,只有一句话的批评“副团长指挥破路不彻底”。当然,拼了命逃走的美军,早已无力改变抗美援朝的战局。志愿军明知敌人拥有完备、先进的武器与后勤,仍在奋力战斗的精神则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来源/电影《长津湖水门桥》主题曲MV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