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王子”的名字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众多的护鸟志愿者中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他是大港油田实验中学美术教师王洪峰的另一个名字 。
港湿地里的守望者
最近,北大港湿地传出好消息,随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目前正在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并拟于2020年开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得益于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大,同时也凝聚了民间力量的支持。王洪峰是滨海新区众多民间护鸟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眼下正值候鸟迁徙季,护鸟志愿者也进入“战备”状态。
14年甘当候鸟“守望者”
12月5日,天刚蒙蒙亮,王洪峰就来到湿地周边,一边进行摄影创作,一边开展巡护。王洪峰的家就在湿地附近,多年来,他早已养成习惯,只要有时间就往湿地里扎。
据了解,作为最早一批深入北大港湿地开展爱鸟护鸟活动的志愿者,大港油田实验中学美术教师王洪峰,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整整守望了14年。
14年前王洪峰第一次走进湿地,原本是为了收集绘画素材,没想到却与湿地和候鸟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开始我就是拿着相机,拍摄风景和鸟类,在拍摄过程中看到了捕鸟、伤鸟的情况。”王洪峰告诉记者,2008年,有一次他追踪一只鸟,偶然进入了湿地腹地,眼前的画面令他痛心:高高的芦苇丛中是铺天盖地的粘网,网上挂着大量鸟类尸体,其中还有并不常见的翠鸟。看到这样的情况,王洪峰脱了鞋,挽起裤腿,蹚着齐膝深的水走到网前。“可以看出翠鸟在死前还作了死命的挣扎,翅膀大张,一只爪子仍紧紧抓着粘网。”当时王洪峰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心想,一定要为这些可爱的“飞羽精灵”做些什么。
回到家后,王洪峰就把在现场拍到的照片发到了国内知名生态网——鸟网上,题目就叫作《翠鸟之死》。这篇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纷纷谴责不法行为。
王洪峰在线下也联系到了同样爱好摄影的朋友,趁着国庆假期,他们放下相机,拿起镰刀,深入湿地清理粘网。一连六天,他和影友们清理了大量粘网,解救了成千上万只栖息湿地的候鸟。
影友也将那次行动的情况发布在鸟网上,并引起了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的高度重视,督导进行严格管理,使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工作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掀起了保护候鸟的热潮。
那是王洪峰第一次用实际行动保护候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观察一家三口冬季留守的天鹅,他曾不慎掉进冰窟窿里,浑身湿透,但寒冷刺骨的冰水没有让他却步一寸;为了看望冬季留守的候鸟,他曾顶风冒雪骑自行车去刘岗庄村附近的滩涂看望雪中的天鹅,傍晚回到油田的家时,浑身都被冻僵了;为帮助一只受伤的白鹤归队,他曾跨越千里护送白鹤去东北沈阳湿地;他还曾连续三年跟踪拍摄北大港湿地内的震旦鸦雀群落,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十多年间,除了工作,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这块美丽的候鸟迁徙地。湿地中的每一处苇塘、每一块水洼、每一片滩涂,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
呵护“飞羽精灵”再辛苦都值得
多年的志愿护鸟经历让王洪峰见证了北大港湿地的变化。“多年来,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及保护力度的加大,湿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专门成立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清退了湿地内所有经营行为,如今的湿地已经真正成为了候鸟的天堂,是滨海新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王洪峰告诉记者,湿地的改变也促进了护鸟志愿服务的改变,如今北大港湿地采取“1+1”巡护模式,有关部门与志愿者形成联动,志愿者个人行为也有了规范和组织。
现在,王洪峰进入湿地常会带着官方发放的袖标,在拍摄过程中,见到不文明观鸟行为就会及时劝导、制止。他自己在拍摄时也一直坚持不惊扰候鸟生活的原则,常常为了拍到最自然的画面,在芦苇丛里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经过多年积累,王洪峰已经在湿地内拍摄到200余种鸟类,他将自己拍摄的鸟类图片制作成课件,到社区和学校进行宣传、科普,延伸护鸟志愿服务的触角,让更多人认识到湿地之美、鸟类之美。
王洪峰告诉记者,通过多年护鸟志愿服务,他意识到,提高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与加强打击不法行为同样重要。“当初我们自发印制材料,到附近的村子进行宣传,大部分村民都不理解。现在已经有村子专门成立了巡护队,村民们也加入到候鸟宣传和保护工作中来。”王洪峰认为,如此巨大的转变得益于多方持续的宣传引导。在王洪峰看来,作为一名湿地环境保护志愿者、一名爱鸟人,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不管多辛苦、多危险,只要能以自己的行动唤起全社会对鸟类——这个人类朋友的关心爱护,一切就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