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娜木拉:宽广如琴音,不当口头教育家

2019-12-24 23:46:14 来源:央视网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冬日午后,温和的阳光照进琴房,映得房间里亮堂堂的。一个正在拉琴的少年闭着眼睛,一手拨弄琴弦,一手拉动弓弦,低沉婉转的乐声就这样流淌出来。他对面坐着的,正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阳光洒在娜木拉身上,给她披上了一层柔和微黄的光晕,也因为她一颗温暖的心,显得更加暖意融融。

娜木拉给学生上课(阚纯裕 摄)

“越来越好,不允许退步”

娜木拉出身于鄂温克族“音乐世家”。她的父亲是大提琴和马头琴演奏家,也是内蒙古交响乐团的元老级演员,曾为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录制马头琴独奏曲;母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叔父则是著名作曲家,作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从小在内蒙古歌舞团大院里长大的娜木拉,童年时光大多是在歌剧、舞剧排练厅度过的,“艺术的美总是令我感动,每次看到妈妈的学生们练把杆、劈腿,我都会跟着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娜木拉拿到了通向更高艺术殿堂的门票。

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以来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招生。考试时,娜木拉唱了两首歌,跳了一支舞,评委老师惊讶于她的音乐天赋,问她是否愿意学大提琴。

娜木拉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愿意啊,我会拉。”

一曲奏罢,9岁的娜木拉就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年龄最小的大提琴新生。她独自离开家,远赴北京上学。

彼时,内蒙古和北京的学制并不相同,娜木拉需要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课程的同时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入学第一年,娜木拉的专业课成绩就得了优,但好强的她并不满足,“我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越来越好,不允许退步”。

娜木拉练琴的琴房有扇玻璃窗,总有同学经过叫她出去玩,为了不让自己分心,她转过身面对墙壁继续拉琴。后来同学们回忆那时,送给她一个“面壁十年”的雅号。

由于成绩优异,娜木拉被保送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毕业那一年,她被学校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

摆在娜木拉面前的有三个选择:是出国继续深造,或者在国内顶尖乐团担任演奏员,还是留校任教?娜木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校:“我就觉得当个老师特别光荣。我从小跟着我的老师,我觉得将来如果能成为他那样的人,那真的就是成功。我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那时真的有机会留校任教,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当口头教育家”

这种信念曾在她的求学路上被坚守到极致,也贯穿娜木拉教学生涯的始终。

娜木拉(阚纯裕 摄)

少年学生在演奏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疏漏,娜木拉放在膝盖上的手微微一动,但她并没有立刻指出,而是等待段落结束的间歇示意学生停下来。

“我觉得你从欧洲的艺术节回来以后,变化特别大,弓子更能黏住弦了,”娜木拉鼓励道,“但是我们这个奏鸣曲是巴洛克风格的乐曲,音质和风格要按照比赛的规格来准备,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咱们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打磨好,每一个小节的开始和结尾都要清晰。”

为了让少年更好地体验乐曲中微妙的变化,娜木拉哼唱起来。

其实,一堂课听下来,除了曲声,娜木拉的课堂里大半时间都回荡着她的歌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娜木拉的手也“从不停歇”。从指法到手法,再到音乐的节奏气氛、情感表达,她都通过手部动作向学生传达。有时,她还会拿起弓拉上一段儿,把腕部动作直接展示给学生——“你看,这个弓要跳得高一点”。

45分钟的课程结束,王亚森同学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娜木拉则走进另一个教室,开始讲授另一堂课。

这堂课的学生年龄更小一些,才刚刚进入小学五年级。娜木拉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亲自示范演奏更多了,正确的、错误的都要演示一遍,话也变多了,事无巨细都要一一叮嘱。学生的弓速把握不好,娜木拉说:“这里这么多长音,一开始演奏的时候弓子速度一定要节约。就像一个月给你100块钱,第一天全花光了,后面这29天怎么办?就只能饿着肚子了。”

又一个45分钟过去,娜木拉没有立即下课,她叫学生总结这节课上强调的几点内容。说话间,她拿出一个小本子,把上课的要求和学生一边说着,一边写下来,让学生带回去参考。

娜木拉给低年级学生上课(阚纯裕 摄)

今年,娜木拉带了6个学生,这样的课,她每周要给每位学生讲上两节。

娜木拉从不愿当一个口头教育家,她说过的一段话是最好的证明:“拉大提琴音不准分很多种:有的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是技术上的问题;也有的学生眼睛盯着手指,耳朵滞后了也会造成音准出现问题;还有的学生天生三指、四指较弱,后天训练又不够导致大二度小……因此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而不能笼统地说:你音不准,回去练去!这样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娜木拉认为,在学习乐器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每一个人碰到困难的时候都是退缩的,你要学会去克服它,这个过程需要勇气,也需要帮助,一旦成功,你获得的自信和那种成就感是谁也拿不走的”。

正是这样的教学态度,让娜木拉在1995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最年轻的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那时,距离她毕业留校,仅仅过去三年。

那一年,娜木拉对校长说:“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向世界,能够在国际比赛当中得大奖。”

2002年,她的学生田博年获得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大提琴金奖,那是中国大提琴演奏者第一次获得重要国际比赛的金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娜木拉也获得了大赛的优秀教师奖。

但娜木拉并不满足于此,她开始问自己:我有那么好吗?我是不是应该再多做一点什么?

“这个荣誉给了我,我应该做得更多,才对得起这个荣誉,否则我就会觉得,还是不够好。”她说。

她的答案是:提高自己。

娜木拉从那一年开始学习国学,这一学,就是风雨无阻的九年。论语、楚辞、唐诗宋词,娜木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无尽的养分。这些又让娜木拉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娜木拉展示学校招生简章(阚纯裕 摄)

“奏响中国的乐章”

2011年,娜木拉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

她所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大提琴学科领域了,学校建设、所有专业学科的规划和发展、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都需要她来拿主意。

而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招生开始,这也是娜木拉尤为关注的环节。每年的4月,娜木拉的日程表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招生:“我一定要亲自把好这一关。”

1

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上,娜木拉(右)参与演奏《高山流水》(视频截图)

为了不漏掉各地的优秀生源,2017年,娜木拉开始带着学校的老师们到外省市招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团队走过了八个省市。

而在这之前,娜木拉都要做好招生简章的修订工作:“每年发现了有些什么问题,不清楚的,不明白的,甚至表达不到位的,我们都要好好地梳理。”从报名要求,到三轮考试的专家打分、纪委监察,再到分数公布,招生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

注意到社会中专业音乐教师相对匮乏的现状,她更希望学校的毕业生能成为德艺双馨的老师。娜木拉期许,这些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好苗子,经过数年的悉心培育,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充满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近些年来,娜木拉更喜欢把自己叫作“音乐工作者”,既是教育者,也是传播者。

今年9月,娜木拉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奖章(受访者供图)

作为北京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她积极履职,身体力行推动民族文化推广和融合,提出了《以高端音乐教育带动普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关于推动创新、弘扬传播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提案》等众多提案,并建言促成了《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该音乐会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丰台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丰台区政协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承办,目前已经成功演出了两届。今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娜木拉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接受表彰。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他们都有非常好的文化传统和音乐作品不为人知,我就可以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去整理挖掘,通过再创作,再创新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正能量的好作品。”娜木拉说,“我们选的作品本身就是恒久传唱的经典,原曲可能只有几句,但是改编之后内容会大大丰富,让更多人传唱和了解。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奏响中国乐章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彰显出来了。”

音乐不但要奏响,还要深入人心。2010年,娜木拉在国家大剧院开办了《音沉律美——醉人的大提琴世界》讲座,为百余名视力残障儿童提供音乐教育。娜木拉得知一个视力残疾的女孩每天坚持练小提琴,看到那把琴已破旧不堪,娜木拉便将崭新的琴送给了她。

一天的忙碌结束,安顿孩子入睡后,娜木拉常常一个人到书房里,给琴安上弱音器,悄悄练习至后半夜。不把曲子练好,她无法入眠。几十年与大提琴相伴,娜木拉即使不摸琴,也可以在脑海中模拟场景,随时随地开始“练习”。

内蒙古,辽阔无垠的草原赋予娜木拉宽广豁达的心胸,也让她像塞北曲线柔和的溪流,一往无前,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