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2019-07-02 06:11:05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杨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把健康供体的粪菌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以改善其失调的微生态,是粪菌移植的医学原理。美国最早在1958年就有粪水灌肠治疗的医学记载,但更早的文献,出自1700年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2012年前后,粪菌移植在美国开始广泛运用于临床。也是这一时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发明博士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意外接触到粪菌移植且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他很快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把这项技术带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中国至少已实施8000多例粪菌移植手术,很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但调查显示,依然有50%的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尚未听说过粪菌移植。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张发明(右)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同行交流

多年过来,张发明不得不面临一直未能破解的偏见和误解。刚开始,有人质疑粪便也能治病?现在,又有人觉得粪菌移植是“万金油”,啥病都能治,肠道感染、糖尿病、癫痫、肿瘤……

张发明更害怕“万金油”一说。他说,美国最近刚刚发生的一起粪菌移植导致的死亡案例,已经引起业界和公众的恐慌,我们需要厘清认识。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张发明(中)和他的研发团队

死亡案例

美国发生3起患者因粪菌移植导致死亡

这是公开报道的美国第三例与粪菌移植相关的患者死亡,但这一次,关注度远超从前。

原因在于,之前两例患者死亡,是手术操作过程中引发,由于术中误吸导致死亡。而这一次,是微生物导致的死亡。“这跟前两例有本质上的差别。”作为中国现代粪菌移植第一人,张发明随时都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动向。

2012年,张发明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在一个小组会议上,他边吃披萨边听一位医生做关于人粪治病的报告,虽然当时觉得有些不适,但还是被这个全新的课题所吸引。张发明说,自己当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研修内镜技术领域,指导老师就是经内镜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概念的提出者Kalloo教授,是内镜技术领域的国际权威。但他还是执意放弃了这个“高大上”的方向,改攻很多人“嗤之以鼻”的粪菌移植。

回国后,张发明潜心研究,用全新的方法做了第一例具有现代技术意义的粪菌移植治疗,牵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粪菌分离的智能机器,建立实验室,中华粪菌库,做风险评价,并积极推广这项技术。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参与其中,粪菌移植一下子成为了热门课题。据他统计,全国至少已经实施了8000多例粪菌移植手术,其中治疗艰难梭菌感染90%以上有效,溃疡性结肠炎70%以上有效,无一粪菌移植导致的死亡案例。

2019年6月中旬,一场微生态诊疗论坛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南医大附院)举行,包括张发明在内,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无菌动物专委会主任魏泓、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夏敏、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创始人蓝灿辉等专家应邀参加,关于粪菌移植与人体微生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都有广泛探讨。

也是在会议举行期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披露了微生物导致死亡的案例。随后在另一场针对医务人员的直播讲座上,张发明对这起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他说,这起案例影响极大,业界将重新评估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并展开新的研究方向。如今,美国政府已作出新规,所有临床研究,在提供对供体的耐药菌检测报告前,一律暂停。

张发明表示,这件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国内从业者要引以为鉴,举一反三,在保持乐观的态度时,更要理性认识和应用粪菌移植,这是保护其健康发展的关键。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吕沐瀚教授正在为患者做粪菌移植手术

曾经尴尬

效果明显,但面临“死马当活马医”窘境

今年5月,西南医大附院粪菌移植中心正式建成投用,这是西南地区首个标准化粪菌移植实验室。西南医大附院内科、消化内科副主任吕沐瀚教授介绍,医院目前已经做了将近20例粪菌移植治疗,90%以上患者显示出良性效果。

主治医师罗刚博士的一个病人,八年间反复拉肚子,遍地寻医没有治愈,最后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来。目前,这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正考虑个把月后做第二次粪菌移植。而效果最佳的是一名顽固性便秘患者,一次手术后就基本痊愈了,而在此前数年,该患者必须依靠服药帮助排便。另有四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也效果明显。

“大部分患者都是久治不愈,寻医而来。”吕沐瀚告诉红星新闻,目前医院接诊的有合肥、西安、成都、攀枝花、宜宾等地患者。

吕沐瀚介绍,相对来说,粪菌移植均用于疑难危重疾病。在治疗时机上,往往基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判断,另一方面,因为医院目前供体捐赠的粪菌较少,“稀缺的医疗资源,需要用到更严重的病人身上。”

临床数据证明,粪菌移植对一些疾病有明确疗效,如艰难梭菌感染、便秘、放化疗引起的肠炎、克罗恩病等。而癫痫、厌食症、糖尿病等,也有不同程度效果,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内在关联,就是“菌群失调”。

但现实中,粪菌移植的治疗选择,有时候不得不面对“死马当活马医”的窘境。吕沐瀚说,因为病人的不了解,对新技术的不信任,他们往往是其他办法用完了,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

罗刚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情况,一名肿瘤患者做完放疗后,引发放射性肠炎,罗刚觉得可以尝试粪菌移植治疗,但对方耐着性子听完罗刚的介绍后,只认为他是个骗子。

张发明对此并不意外,毕竟超过50%的一年级医学研究生都还没听说过粪菌移植,这个数据,是他刚刚做的一份问卷调查得出的。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吕沐瀚教授正在为患者做粪菌移植手术

偏见误解

被认为是医学“万金油”,啥病都能治

刚开始从事粪菌移植研究时,张发明耳边充斥着各种怀疑的声音。很多人认为他的项目并不高级,“这是胡搞”……这些声音不是来自普通大众,而是医疗领域。有半年时间,张发明为了“耳根清净”,拒绝参加任何学术活动。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学术论文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粪菌移植的治疗效果。但另一种声音又逐渐出现,粪菌移植就是“万金油”,啥病都能治。

张发明对“万金油”一说更为警惕,一方面,有应用不合理的话外音。他告诫业界同行要理性、谨慎、克制。已经有很多同行朋友告诉他,有不止一家公司变换花样兜售“粪菌”,总的规律是价格昂贵,同时还表达对行业发展严重的担忧。

张发明告诉记者,这样的商业行为不新鲜,2013年5月以前,美国出现过热炒明星粪便的现象,据说一个体育明星,或者影视明星的一泡粪便,卖到数千美元。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即对粪菌移植做出极其严格的管理,禁止任何商业销售,要求只能是医院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而且还必须提交很多审批材料。显然,这影响了临床救治,几个月后政府又逐渐松绑。

人们怀疑“万金油”,另一方面,这是大众认识不到位,所谓的多种疾病能获益于粪菌移植,是因为本质上这些疾病的特定类型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就好比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眼睛的感染,口腔的疾病,腹腔的疾病。”但人们不会怀疑青霉素“包治百病”,因为他们早就接受了这样一个事物。

张发明将这些现象归结为医学伦理问题,他说粪菌移植面临的医学伦理存在两种现象,一是伦理的过度限制,一是伦理的过度放纵。

过度限制,是监管和社会对新生的粪菌移植过于苛刻,拒绝或者限制使用,最终导致一些能挽救的生命不能挽救;过度放纵,指的是监管缺位和环境乱象,大众及从业人员往往过度使用,又或者是不严肃的调侃。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工作人员在环境很好的粪菌制备实验室

研究热潮

业界形成普遍认识,探索人体微生态系统

“跟你握手,现在应该说你们好。”蓝灿辉打了个比方,人体与微生态系统,是你和你们的关系。蓝灿辉主创《热心肠日报》,专门介绍肠道方面的疾病研究,关于粪菌移植,他已经写过多篇科普文章。

他用亚马孙河来比喻一个人的微生态系统,丰富而又有很多的未知。但宏观的理论已经明确,部分微生物遭到破坏,影响的可能就是整个生态系统。

在目前的研究中,蓝灿辉说更多还处于相关性阶段。比如我们知道肠道菌群的移植,对治疗艰难梭菌、癫痫等疾病有良好效果,但我们还不知道是哪一部分微生物发挥了作用,如何发挥的作用。

西南医大附院的微生态诊疗论坛上,魏泓教授介绍了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在无菌实验室里,把人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身上,以得出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因果关系。

不止于此,医学领域、生物学领域专家正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室到临床,搜集更多微生态方面数据,以求解这个宽广而尚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蓝灿辉统计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度,2018年,全球顶级期刊发表了1.2万余篇微生物方面的论文。从2012年开始,这个数据呈量级增长,已经赶上肿瘤研究的热度。

张发明告诉红星新闻,在科学主义至上的美国,“成分不清,机理不明,无法复制”的粪菌获准用于临床治疗,这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研究热潮,基于业界已经形成普遍认识,探索人体微生态系统,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另一个全新途径。

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有人质疑粪便能治病,有人说它是万金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粪菌移植供体招募

监管定性

粪菌移植到底是医疗技术还是药品?

西南医大附院消化内科主任邓明明教授主持了医院的粪菌移植项目,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创建了标准化实验室。

张发明给予了技术和数据方面的全力支持,他认为,实现自动化、无交叉污染的标准配置,可以改变粪菌移植项目“不高级”的评价。

此前,邓明明团队在招募供体的时候,把广告牌立在了西南医科大学的食堂门口。有人笑言,在食堂门口来宣传粪便捐赠,有些碍眼。但她坚持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医学课题,只要做得专业,人们就能正确理解。

张发明介绍,全球对粪菌移植管理归宿一直有争议。美国把粪菌移植作为特殊研究性新药来进行管理,但因为粪菌不可能实现绝对

的同质化生产,所以

粪菌移植

本质是一门医疗技术。在美国,医生可以做粪菌移植,非营利性的机构可以卖,但是商业机构不能卖。在中国,粪菌移植目前直接按医疗技术进行管理,由医院医生来实施。

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晔是医疗界权威法律专家,他说如何监管,首先要明确粪菌移植到底是药品还是医疗技术。如果按医疗技术管理,依据《临床医疗技术管理办法》,只要不是限制类技术,进入临床治疗就比较简单,医院备案,省级卫生部门备案即可,但是只有医生才可以做。

但如果按药品进行管理,就需要国家注册,临床研究、实验、测试,以及准确的成分分析、药理分析等。因此,把粪菌移植当药品管理,只有药厂才能卖,就很难用于临床。但随着粪菌移植的发展,未来有可能按照药品进行管理,因为粪菌涉及到标准化生产、分离,并具备治疗效果等特性。

张发明一直向业界呼吁保持理性,合法开展,稳健发展,“就好像开车,新手胆子大,老手才知道哪里有危险。”他担心一旦失控,监管部门会“一刀切”式地收紧,这对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临床共识

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样的病人选择粪菌移植手术?如何确保手术质量?吕沐瀚也坦言,除了明确有效的几种疾病,其他一些疑难疾病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但每个医生经验有别,病人认知有差异。张发明告诉红星新闻,作为新技术,大家都在探索标准的判断,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但在张发明这里,标准化的粪菌移植技术从一开始就在不断推进,他呼吁有条件的医院来建立标准化粪菌库,并给出自己清晰的建议,希望他们能做到最好。

在设施、流程、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张发明也在不断推动标准化。比如粪菌样品保存两年,供体也要追踪评价十年,他说这有助于保护从业人员、患者,也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刘晔也表示,粪菌移植的医疗规范,应该由领军人物带头来做,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医疗方面很多技术,都是这样形成的临床共识。或者是专家编撰的通用教材,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

刘晔告诉红星新闻,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临床共识相当于法律补充,比如粪菌移植出现了不良后果,有诉讼发生时,教科书、指南、专家共识便是判断医生是否有过错的参考。

美国最近的这起死亡案例,很多同行都给张发明发信息,询问下一步该怎么办,张发明给出的回复是,自己做好才是提高安全性的根本措施。刘晔表示,这确实是一项医疗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一个病例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在医疗界,这样的案例无法杜绝,就好比青霉素,因为过敏导致患者死亡也有发生。

刘晔说,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是救人重要,还是避免风险重要。

责任编辑: 任志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