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本教科书,座落于乳子湖畔的鲁东大学博物馆,自2015年开放以来,正愈来愈发挥着“榜样引领、教研合一、服务共享”功能,成为师生眼中最有价值的教科书。
榜样引领的好故事
博物馆主体部分“王树春书画馆”、“胶东清代书画馆”的捐赠者是鲁东大学退休教授王树春先生。其中,王树春书画馆收藏着先生毕生创作的书画精品158件,胶东清代书画馆收藏着先生捐赠的明末至民国初年三百多年间胶东地区书画名家的精品188件。
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好评。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赞其作品“布局新”,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先生称其作品“气势大”,著名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刘凌沧先生评价他的书画“功力深”,先生的《墨葡萄》、《丝瓜》、《紫藤》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王懿荣书法选》、《崂山白龙洞题壁诗》等被《中国书法》等杂志选登。
教科书本身就是范例,而先生就是榜样引领的典范。先生工作期间不计名利,不惮烦劳,专心教学、科研、创作。2013年,先生将耗费大半生心血,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作品,无私无偿悉数捐献给学校。而先生仅说“能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余内心感到充实,欣慰”,这是先生毕生的愿望,先生不愧为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教研合一的新课堂
博物馆是教学、科研的实证课堂,展品不仅仅是供日常参观,更让参观者体会到创作思路及内在的人文精神。
学期开始,艺术类、人文类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向博物馆提出教学要求,将课堂放入馆内,把实物引进教研课堂。学生从博物馆中汲取知识,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相互印证、补充、提升,弥补单纯书本教研的局限性,丰富了教研内容。
与普通教科书相比,博物馆里鲜活的作品更能带给我们直观、真实的过去。在王树春书画馆,观众可以欣赏到将书画熔于一炉,别具一格的“书法家的画”和“画家的字”作品,摸清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胶东清代书画馆,观众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书法名家:如病废右手,改以左手作画,有“扬州八怪画风”的高凤翰;“一门三翰林,父子书法家”的王兰生父子;极有民族气节,曾任国子监祭酒,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自沉以昭大义的“王懿荣等,他们的真迹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是任何普通教课书无法给予的。
胶东书画研究是胶东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便于教学与研究,王树春先生对胶东清代书画馆的每一幅作品都作了分析,出版了《胶东清代书画志遗》等七部学术专著,六本书画集,详细记录了三十四位书画家的生平事迹,同时又评析了每个人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成就,填补了中国书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作出了贡献。
共享服务的文化名片
博物馆除为师生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外,还对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根据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容、方式开展活动。只要身体允许,王树春先生会定时出现在博物馆创研室,亲自指导学生、专业人士、书画爱好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书画工作坊”活动,切磋交流心得,传授创作经验。博物馆也主动“请进来”,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 等总冠名为“岁华纪丽”的博物馆文化系列活动,服务师生和社区民众。
以名师为楷模,留住大学文化精神,博物馆同时开启文学馆建设,把曾在校学习与工作的文学家何其芳、吴伯箫、张炜、萧平、山曼等五十位大师纳入其中,与他们或后人鉴定协议,将其作品、文稿整理展出,建立胶东地域文学的研究基地,留住经典。目前,萧平馆已建成并开馆。
截止目前,博物馆已接待师生15000余人,社区参观群众5000余人,接待来自内国外参观团体100余个,同时承办学术交流活动200余场,初步实现了教学、科究与服务社会的融合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