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导致全球碳排放出现金融危机后首次下降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官网公布了一系列卫星图。卫星图显示,我国在疫情期间的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相较于1月份,由于各大城市实施了严格的控制人员流动和居家办公的措施,2月份中国二氧化氮排放整体水平明显下降。而实施封城措施的武汉,污染物排放的下降更加明显。
不只是二氧化氮,卫星图和其他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出现了下降。
因为疫情而减排的国家绝不止中国一个,目前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已经超过159个。
以意大利为例,《华盛顿邮报》日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以动图的形式,展现出意大利疫情以来的二氧化氮排放下降的过程。1月1日至3月12日之间,意大利的二氧化氮浓度急剧下降,特别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北部地区。
佐治亚理工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专家埃马努埃莱马塞蒂(Emanuele Massetti)无奈地说,“意大利北部正享受着有史以来最干净的空气。”
根据英国《卫报》发布的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导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碳排放量出现下降。”
《卫报》同时指出,由于一系列国际赛事、国际会议的相继推迟或取消,国际航班数目锐减,空中交通减少了4.3%,越来越多的会议改为在线视频或者其他形式。
谁也没想到,这次疫情带来的减排效果,会比多年进展缓慢的气候谈判更多。
02
环保人士呼吁借疫情之机反思往日生活工作模式
2020年春节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民众,都经历了或者经历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
事实证明,当人们改变生活模式的时候,碳排放量和污染排放确实是明显下降了——尽管这种改变并非出于人们自愿。全球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居家生活,减少出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隔离史无前例,也造就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碳排放的首次下滑。
许多科学家呼吁,尽管碳这种停滞状态并非人们自愿——我们能否从这次疫情过后,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
美国作家、环保主义者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说:“任何环保主义者都不喜欢危机。长远来看,经济中断并非解决全球变暖的政治解决之道。”
但是,他却对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有几百万人聪明地学会了新的(生活工作)模式。例如,即使有许多人在家工作,公司仍然颇具生产力。”
他还补充道:“我们每天需要到一个中心位置去工作,这种想法恐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那些动一动鼠标就能完成的需求,我们此前却还要用汽车上下班来完成。工作场所的灵活性,可以降低能耗和园区的所有需求。”
因此,许多环保人士呼吁,借疫情的机会,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以往不必要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排放?在疫情期间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工作模式,是否可以得到保留?
哥伦比亚大学冰川学教授罗宾贝尔指出,“冠状病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到减少碳排放,应该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比如,未来的旅行或者会议,我们能否考虑在没有碳负荷的情况下进行?”
03
污染和碳排放下降是暂时的、被动的,发达国家仍需肩负起减排责任
虽然在疫情期间全球污染和碳排放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专家却对此现象并不乐观。
意大利图西亚大学教授、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主任里卡多瓦伦蒂尼(riccardo valentini)直言:“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疫情带来的停滞,并非减少排放的正常手段。”
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变化科学教授Corinne LeQere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只会减缓二氧化碳的增长,而不会逆转。要想今年的排放整体下降,还需要进行非常大幅度的削减。”
宾州州立大学地球科学教授查德艾利(Richard Alley)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等其他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放缓的时期,科学家们也发现了类似的减排量。
“虽然历史上这类事件‘调整了’排放量,但是并没有改变总体上升的趋势。”艾利说。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空气质量研究员刘飞说:“上一次NASA的科学家在特定事件上检测到如此大范围的二氧化氮下降,是在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但那时候的下降是平缓的,不是骤然的。”
目前来看,疫情结束后,污染和碳排放水平会恢复原有的水平,甚至还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
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减排依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许多意外因素的干扰,让气候变化议题变得更加沉重,各国节能减排的道路也变得崎岖迷茫。
“我们的麻烦还不小。”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2018年第24届年度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表示,“在防止不可逆转的灾难性气候破坏方面,我们做的仍然不够多,也不够快。”
目前依照科学家的研究,各国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并在2030年将其排放量减少一半,才能防止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后果。
然而,气候变化步履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这项议题背后所牵扯的一系列利益纠葛。欧美发达国家身处在产业链的顶端,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千万没有富裕起来的民众谋求发展。
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然坚定地认可气候变化的观念,但有些国家却选择背道而驰。近年来,美国不断地削减环境法规,砍掉相关预算,甚至最终退出了巴黎协定。而美国,作为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第一、碳排放总量第二的国家,却也不断地遭受着极端天气的侵袭。
事实上,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站在全球供应链的顶端。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竭尽所能地应对气候变化,想尽办法减少碳排放,牺牲自身利益换取人类利益。
“美国在全球其他国家都在努力的时候却还在说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的国策,有些不合时宜。”美国社交网站上,美国网民评论道。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也公开表达对总统此举“很失望”。
日前,民主党党内辩论在美展开。辩论中,桑德斯和拜登就病毒防控和气候危机议题展开了辩论。
针对气候变化议题,桑德斯和拜登达成的一致意见是:气候危机的严重性让美国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现在,美国有许多人因为气候变化而身患疾病。”拜登说。
拜登在谈到自己的环境政策时也说,他将恢复在特朗普时期被搁置的环境法规,安装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站,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与其他世界领导人一同合作,向巴西提供200亿美元用以保护亚马逊雨林。
桑德斯反驳拜登,称拜登的计划“远远不够”。
桑德斯称,美国必须终止对化石燃料行业的补贴,停止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并且推动超越《巴黎协定》规定目标的行动。
很显然,民主党内对特朗普上任后藐视气候变化的种种作为达成了一致。可见,即便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美国国内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人依然没有放弃努力。
04
全球减排不能寄希望于偶然事件 各国还需通力合作
虽然目前全球污染和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却并不是值得兴奋的事情。我们都清楚,这一切都是源自一场疫情所引发的经济停滞,而经济社会活动停滞可不是我们想见的。
一边,人类要面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另一边,却也不得不正视目前这个星球所遭遇的不幸。
南极的冰层近日大面积融化。这个全球最冷的地方正在随着全球温度的不断上升而加速融化。2020年初始,一波长达9天的热浪,让南极自有记录以来气温突破20摄氏度。
“2019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德国之声科学记者德里克威廉姆斯说。
NASA近日拍摄到,南极东北角的鹰岛的冰9天内消融20%,可谓前所未见。
一件件气候危机的事实,正在我们身边上演。地球环境的现况,也许有一些为了一己私利之人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但仍然有人在为此不断地疾呼、行动,为之努力。
疫情或许能够给我们启发,让我们在复工后能够自觉地少开一天车,向着绿色生活更进一步。
当两极的冰融化殆尽,当城市淹没在海水中,当台风、飓风成为常态,当极端天气频频光顾,便为时已晚。
疫情结束后,除了欢腾和庆祝,希望你的心里,能多一丝对这个星球的忧虑,多一份对人类未来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