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袭,空调、冰箱成为人们的解暑“神器”。然而,这些电器的高频使用,却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们凉快的同时,地球却在变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析,全球供热和制冷的能耗约占全部建筑物能耗的50%。以当前速度估计,到2100年,冰箱、空调、热泵行业的能源消耗将增长33倍。除了制冷消耗的电力和能源外,制冷剂中的氢氟碳化物本身就是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高出几千倍。
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制冷至关重要。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够为节能增效做什么呢?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介绍,实现绿色高效制冷涉及两个方面:“从供给侧来说,要提高产品的能效、效率,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冷酶;从消费层面来看,要减少对制冷的需求,包括建筑空调、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制冷和食品冷链。”
江亿指出,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制定的能效标准都针对空调负荷在100%或至少达到70%。但现实情况下,家用空调的负荷一般仅在40%以下,甚至在10%-20%区间。这就意味着,空调的能效设计与实际使用不相匹配。也就是说,当前针对满负荷时制定的能效标准是缺乏现实意义的,高能效反而可能变成高能耗。他建议,供应商“认清当前空调的实际使用模式,并坚持绿色使用模式”。在此基础上,研发最高效的机器,才能算正确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引用2005年-2007年3年的实际调研数据指出,不同空调的使用模式导致的用电量差别可以达到10倍之多,运行模式不同是导致能耗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以北京的居住建筑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一般使用分体空调或多联机空调。夏季,每平方米每天约用电2-3千瓦时。相比之下,新建的24小时全天候恒温的居住建筑,每平方米每天用电量则是20千瓦时。同一个城市的居住建筑,相同计算单位下,用电量差距达到10倍之多。”
消费者该怎么做?江亿建议,首先保证自然通风,尽可能利用自然界调温。“以北京市来说,即使在夏天,也有大部分时间室外温度低于28摄氏度,可以通过自然通风降温。”其次,采取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空调使用方式,即只在热的时间、热的地点开空调。最后,室内设定温度不要太高,“设定温度提高两千瓦时,至少能省电30%,既节能又能保证舒适”。
所以,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在使用时注意温度不要设定太高,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做到。为了抑制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危害,空气能源网小编倡议,从自身行动做起,积少成多,我们总能为节能增效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