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阳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资料图)
“七一”期间,几位媒体编辑记者应邀前往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高桥村,参观宁阳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在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飞带领下参观纪念馆,听取了陈飞书记的详细讲解。

高桥村位于宁阳县堽城镇东北部,地处大汶河平原。北枕汶水,南近蒙馆公路。全村由大高桥、辛庄、小高桥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总人口3000多人。


拍照留做资料,回家为学生们上一课
高桥村素有“宁阳小延安”的美称,这里是我党在宁阳县最早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1938年春夏之交,中共泰西特委为发展壮大党组织,扩大抗日根据地,派许国、曹瑛等同志来高桥村一带开展工作。同年7月,经许国、曹瑛等同志介绍,杨宗河、高传田、韩承旺等四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高桥村党支部。杨宗河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高桥党支部,系中共宁阳县第一个支部,它的诞生为宁阳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桥村也成为宁阳县党的早期领导组织——宁阳县工委的所在地。高桥村,成为宁阳抗日战争的前沿地,也逐渐发展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为了铭记党的光荣历史,继承发展党的优良传统,高桥村积极筹建了中共宁阳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纪念馆由纪念亭、纪念碑、前厅、主展厅组成。纪念馆主要是要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深入开展全民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将发挥积极作用。

高桥村庄户剧团在排练节目
历史上的高桥,作为大汶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50000年前,就有智慧的人类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大约从6000年以前开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公社由原始的氏族公社向阶级时期过渡。也正是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缔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历史沧桑,岁月悠悠,这方大汶河水滋养的神圣热土,历经战争的洗礼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几度荣辱兴衰。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付出了艰苦的斗争和努力。步入春秋以后,祖先的生活相对稳定,约公元前680年,村内定居者已小有规模,并成为大汶河上齐鲁两国的一个重要通道。后因村内高姓居多,船只来往便捷,无桥胜有桥,遂取村名“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