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书画 > 名人库
投稿

痴情石榴盆景文化的守望者

2017-12-14 10:03:11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记者孙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IMG_20171107_090835.jpg

    盆景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盆景是表现大自然的艺术,它源于自然,师法自然,而又有别于自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千百年来受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至今风行不衰。由于它根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自然深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濡染,因此,它在艺术表现上,亦呈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气派和风致。

 
   而石榴盆景更是盆景家族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石榴干身灰白,根盘敦健,枝条柔润,花蕊红艳,果实甘美硕大,集诸多盆景素材优长于一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由山野而入盆盎,遂引起世人惊艳,先后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大展中摘金夺银,屡获殊荣,以至声誉鹊起,引起了业内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在“冠世榴园”所在地枣庄市峄城区,从事专业石榴盆景制作已达千余户,有大、中、小型盆景盆栽20万盆,总产值逾5000万元,“鲁南石榴盆景”,已然成为该区一张精美靓丽的名片和独特的文化产业。
 
    产业化的优势是适应市场,销量巨大,影响广泛,可以将石榴文化普及、推广至千家万户,因为它的生产周期短,制作工艺简单,价格相对低廉,更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但其弊端是作品模式化倾向较为突出,制作粗糙,千人一面,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难以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这是商品化生产与艺术性传承在现阶段呈现的一个矛盾。艺术性高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转化为商品,但是它需要的培养周期更长,作者付出的心血更大,因此,在其成熟完善之前,陪伴作者更多的是孤寂与默默无闻。
 
    所谓“艺事乃寂寞之道”, 诚哉斯言。但在生活中,偏偏就有这样的“傻子”,孤注一掷,二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造型艺术规律,视“名利”如无睹,默默地在一方园地中耕耘,并将这片园地命名为“居抱斋”( 取其潜居抱道之意),心无旁骛,一任园外红尘翻滚,沉浸在他所奉持的盆景创作理念中,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他的作品被某著名盆景公众号发现,引起惊叹,将之喻为“中国石榴盆景第一人”。是日,该公众号以此为题推送的内容点击量高达数万,传遍大江南北。
 
    此人便是王鲁晓。
 
    王鲁晓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幼年起,便对琴曲歌赋怀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学习了大提琴等乐器,后来,虽未从事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但自幼的操练和在古典音乐中的浸泡与滋养,却使他终生受益,并化为了他观看、审度这个世界的底色,润化了他的人生。
 
    成年后,他做了一名看似和艺术毫无关联的工作——国家公务员,终日与行政事务为伍,忙忙碌碌,但与此同时,在他内心深处,始终保留了一小方天地来和本真的自己相处,这方小小的天地,即是莳养兰草。兰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受到风雅之士的喜爱。而王鲁晓耿直狷介的性格,恰与幽谷深涧中的兰草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契与投合,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青年时代的王鲁晓与之一见倾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全部空闲时间都投进了兰草的世界,一掷千金,寻香养兰,相看两不厌。
 
 
    
 
     时至九十年代末,鲁南大地逐渐兴起的石榴盆景热潮又触动了他身上的某根神经: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艺术形式么!于是他又将热情转移、倾注到了盆景创作上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能获得更好的石榴桩材,他常常大手笔投入,只要是他看中的素材,要价再高,也不惜血本一定将之拿下。在本世纪初,一棵不大的石榴桩材,有时会被叫价至千元以上,这对于工薪阶层可谓是天价了(那时他的月工资不到700元),但是他牙一咬眉一皱,硬是将其买入,为此常常遭到家人埋怨,然而下次遇到令他心动的素材时,依旧如此,几年下来,便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当时就有人疑惑:这些钱明明可以在市里的高档小区买一套房子,而他偏偏用来买这些乱糟糟的石榴树,何苦来哉?
 
 
    时光荏苒,近二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他的一头青丝也渐染灰白,尽管他当年收购的这些“石榴宝贝”至今也没怎么卖出去,可面对家人和周围的质疑,他依旧不悔:做什么事情不需要代价呢?更何况我在这些枝枝叉叉中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从中找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认识了更多的知己与同道,收获了更大的满足和愉悦……这些,绝不是一套或几套房子所能给我带来的。
 
    由于他以往的音乐素养,以及在养兰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不俗品位,使得他在从事这个行当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与周围普遍的“短平快”(也即粗制滥造)完全不同的路径,那就是,沉下心来,向代表了中国盆景最高水准的“岭南派”学习,走“十年磨一剑”的精品之路。所谓“岭南派”,就是运用蓄枝截干的技法,讲求枝干与树身的过度,注重年功、力度和变化,在岭南盆景中,常常是“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这个“十秋”,主要指那些不怎么大的盆景而言,体量稍大一些的素材,往往需要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日来培养。在岭南,有的盆景人为了培养一件佳作,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王鲁晓在一开始,瞄准的便是这般“高精尖”,所走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路。
 
 
   为何如此?说来话长,但简而言之,乃在于他打小就有一番壮志,想着日后投入社会一展宏图,实现抱负,无奈秉性爽直,常与现实发生抵牾,于是他转而投身盆景,将平生之志倾注到了这些枝枝叉叉之间。司马迁尝曰:夫《诗》、《书》隐约者,预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居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其言所列,俱是一代贤圣,王鲁晓自然不敢比附,但其寓所指,常与他心有戚戚焉,因为意绪相同。
 
    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石榴盆景作品中为何总是出现那些跌宕遒劲的枝干与变化了——他要将一番“郁结之意”倾泻其中,以畅平生之志。
 
    为了这个理想,他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都投进了盆景创作里,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凛冽寒冬,他常常从早至晚,整日盘桓在园子里,为他心爱的石榴盆景剪枝修叶,养护管理,事无巨细,俨然一介农夫。在外人看来,那些葱郁的枝叶和繁硕的花果是他勤奋劳作的结晶,可在他心里,琢磨的却是另一番意味,有苦有甘,滋味千端。
 
    所谓“空谷幽兰,其香自远”,他的园子虽然僻居城外,也远离那些盆景业户,但他别具一格的造型样式和精湛的养护技艺还是不胫而走,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的爱好者乃至国外友人前来参观学习。而他亦是生性好客,于是以榴为媒,以茶会友,五湖四海,来者不拒,与前来的各界人士畅叙平生,交流技艺。与有所保留的制作者不同,只要是他所知道的石榴养护知识和制作技艺,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细致地向询问者讲解、传授……
 
    如今的他,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闭关修炼”,不仅开门纳客,同时也积极参与业内交流。2013年,他的作品《万家灯火》获山东省精品邀请展金奖;同年10月,《大地情深》远赴广东中山古镇,参加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国家大展(该展在全国遴选100件作品,入选即是荣誉),并获铜奖;2014年,业内权威刊物《花木盆景》和《中国花卉盆景》均辟专栏,介绍他的经历与作品,同时,作品《 风光无限》被《亚洲时代》杂志作为封面刊发;2015年,参加寿光国际黑剪刀论坛盆景展,荣获金奖;2016年,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寿光盆景展,荣获金奖;2017年,参加沭阳中国盆景精品展,荣获金、银、铜三枚奖牌。每次在展台上,看到他构图严谨,唯美中带着细腻的作品时,给观赏者在精神层次上一次洗礼和收获。
 
    面对这些成绩,他并不满足,因为他很清楚,以上作品与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且他培育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仍在陆续成熟完善阶段,他心目中“最好的作品”还未出炉,在精品石榴盆景的打造过程中,别人是“十年磨一剑”,而他要用“二十年”来打磨自己手中的这把剑,目的无他,就是希望着有那么一天: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有时间去么,不会计较。是不会计较时间和名利的。艺术的精彩,永远留给坚守的人们。
 
    利剑出鞘,看天下谁与争锋!
 

 


 


 


 


 


 


 


 

责任编辑: 任志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