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责任铸就无悔人生 ——记首届全国铁路优秀新闻工作者李佩山

2023-12-31 23:26:54 来源:今日报道网 作者: 张勇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39.png
        李佩山
 
  人生在世,谁都负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激励我们走向成功!——题记(见李佩山日记)
 
  “多年来,您采写发表了数千篇、数百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报道推出了何卫红、崔玉福、谭克锦、王凤鸣、史守强、江茂昆、潘昌洪、蒙标成、袁绪红、李玉春、李红英、黄瑞香、刘新来等一大批在省、部乃至在全国过得硬、叫得响的先进典型。为此,您吃苦受累,默默奉献,透支身体,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是什么支撑着您呢?”
 
  “是责任,记者责任重如山!在经受各种艰难困苦,遇到挫折和打击,在前进的道路上欲进不成,欲退不忍,进退维谷时,最终还能坚持下去,又是什么支撑着我呢?也是责任。这种责任,是对工作、对事业的责任,是对领导、对组织的责任,也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这些责任,已经支撑我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将直至明天直到人生的终点!”
 
  面对我的询问,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温文尔雅的李佩山如是说。他鼻梁高挺,浓眉大眼,坚毅的眼神闪烁着睿智深邃的光芒。
 
                                                                        为把他忠诚的人生再现给人民
 
  1990年6月19日晚,中州大地,阴云密布。铁道部十四局三处五队工人何卫红,在河南省重点工程郑(州)常(平)公路建设工地上,为保卫国家财产,不幸被8名蓄意报复的歹徒残忍杀害,年仅30岁。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611.png
       何卫红在部队时期的留影
 
  何卫红牺牲后,尽管妻子石耀敏抱着出生仅50天的女儿到处哭诉, 171名工友联名上诉焦作市委、市政府和公检法部门,强烈要求严惩凶手,但迟迟没有结果;8名犯罪嫌疑人6个被释放,何卫红的父母和妻子整天以泪洗面……
 
  李佩山奉命前往采写报道何卫红的事迹。1990年10月11日上午11时,他在武陟县总干桥车站走下公共汽车,提着沉甸甸的行李包向五队驻地走去。在一家破旧的旅馆门前,他看到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女婴,身旁还扯着一位三四岁的女孩。那妇女面容憔悴,双眉紧锁,两眼红肿,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她身边的女孩用一双明亮的、充满期待的大眼睛,不停地张望着过往的行人……
 
  李佩山的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莫非她就是何卫红的妻子?”从她那痛苦的表情、半新的灰色铁路制服的穿着和南方人背孩子的特征,他断定是她:“一般人怎么会如此痛苦?”他想上前和她搭话,去安慰她几句。可他又收住了脚步:“她本来心里就很痛苦,我若说不好,反而会给她增加新的痛苦。”他的心里顿时像压了一块石头,沉闷得透不过气来。“何卫红啊,你走的太匆忙了,连一句遗言都未留下。你让妻儿老小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这天下午刚上班,李佩山买了一些糕点、糖果,在五队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何卫红妻子石耀敏的住处。让孩子们吃着糕点、糖果,队领导向石耀敏说明了来意。她沉默很久,埋头没说一句话。李佩山不忍心又不得不提起她的丈夫:“卫红牺牲后,你很难过,我们都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他是为保卫国家财产牺牲的,死的光荣;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记住他和学习他,我想请你谈谈你心目中的丈夫……”
 
  此时,李佩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夺眶而出。在场的人都眼含热泪,低沉着脸。也许他的话语勾起了石耀敏感情的思绪,泪水从她那干涩的、布满血丝的眼眶里溢出……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1360.png
            李佩山采访何卫红的妻子石耀敏 
 
  终于,她抹去眼泪,向李佩山谈起了她的丈夫。从认识、恋爱到结婚,从丈夫的工作、学习、生活到为人处事、个人情趣等。她一往情深地回忆,如泣如诉地讲述。一连3个多小时,他没喝一口水,没离开过半步,而是不停地记录,不停地思考。偶尔,他问上一句,让她继续谈下去、谈下去……
 
  就这样,在广西籍工人韦敏军的陪同下,李佩山又先后找石耀敏谈了5次。每次谈后,他都在脑海里过电影,静静地思考。时而在房内踱步,时而到野外顺着河堤漫游。每晚,他都整理采访笔记,直到深夜才肯睡觉。即使躺下,也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枕边放着本子和钢笔,产生什么灵感,想起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语句,就随时记下来,第二天再带着问题深入采访。
 
  除访问何卫红的妻子外,李佩山还找其单位的领导、工友、同事谈,在此共采访了50多人次,并坚持要到何卫红牺牲的现场采访。有老乡劝他不要去,说凶手家的责任田就在旁边,他们人多势众,弄不好轻则挨打、重则有生命危险。“何卫红为保卫国家财产死都不怕,我怕什么呢?”为伸张正义,为了解现场,为尽记者责任,他义无反顾,坚决不信邪,执意去了现场采访。
 
  为更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何卫红这个典型,李佩山决定到其家乡广西上林县三里镇韦寺村,作进一步的实地采访。何卫红的父母年已花甲,父亲得知儿子的不幸就病倒了,母亲整天哭哭啼啼。他的哥哥早在1981年因车祸丧生,嫂子改嫁,留下两个孩子和爷爷、奶奶挤在一间破房里。老妈妈浑身颤索,用衣袖揩着泪水,伤心地哭泣着说:“我们全家老的老、小的小,原来主要依靠卫红生活,他这一去,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2036.png
               李佩山采访何卫红的父亲
 
  “老妈妈,别哭了,再哭伤身体呀!”在李佩山的劝慰下,老人给他讲述了儿子许多感人的故事。何卫红在部队领的大衣给了父亲,棉袄、棉裤给了母亲,绒衣、绒裤给了嫂子。冬天里穿得非常单薄,下身只一条衬裤和外罩。何卫红的妻子接过话茬:“我多次劝他买条绒裤,他总是说我不冷。冰天雪地,站岗放哨,能会不冷吗?早想给他织条毛裤,就是挤不出钱来,春节时,我用女儿的压岁钱,买了一两最廉价的黑色腈纶毛线,织完后又凑钱买了一两。想不到第二两还未织完,他就永远地走了。”
 
  何卫红的妻子拿着那条未织成的毛裤哭泣:“是我织得慢了,还是他走得太急了?遇到阴天,他就两腿酸疼,不就是冻的吗,我对不起他呀!”听到这里,李佩山忍不住眼泪顺颊而下。一个看守过数千万元国家财产的人,平日两袖清风,先后拒收贿赂2000多元,谢绝的奖金难以计数,家里竟穷成了这个样子,这是一颗多么高贵的心灵啊!
 
  人们的眼泪、哭声、悲哀的情景,一幕幕笼罩在李佩山的心头。他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韦寺村东南那座荒凉的山腰上,拜谒了何卫红的墓茔。抚摸着他的骨灰盒,李佩山泪如雨下:“何卫红,为了让你的精神永存,我一定要把你忠诚的人生再现给人民!”
 
  采访返回后,整整一个星期,李佩山每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门心思地思考和写作。困了,靠浓茶水提神;饿了,就吃点花生米充饥。一篇近万字的通讯,写了改、改了抄,抄了再改、改了再抄,反反复复不知改了多少遍。他满脑子是何卫红的事迹,心里就像着了火似的,嘴唇上泛起了水泡,干裂流血……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2677.png
           刊登何卫红事迹的部分报纸
 
  长篇通讯《忠诚的人生》经审核后,李佩山带着稿件和有关材料,立即赶赴北京、焦作和郑州,短短一个星期,靠乘地铁、搭公共交、靠两条腿,跑了中央和地方的26家新闻单位。为尽快把稿件送到编辑手中,他每天早起随便吃一点就出发了,一跑就是一天。顾不上喝水,喉咙干得“冒烟”,嘴唇上继续起泡、渗血……
 
  何卫红的事迹相继在《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河南、广西及铁路系统的媒体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何卫红被山东省委追认共产党员、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被全国铁路总工会追授“火车头奖章”,被山东省总工会追授“无私无畏好工人”荣誉称号,被全国铁道团委和共青团山东省委联合授予“无私无畏好青年”荣誉称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委和上林县人民政府,将何卫红烈士的骨灰,从韦寺村东南那座荒凉的山腰上,迁往县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还在墓前树起一座上书“何卫红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杀害何卫红的罪犯,在无情的法律面前和强大的舆论监督下,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
   
  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召盈在全省通讯员表彰大会上感慨地说:“没有李佩山这样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的新闻工作者,何卫红这样的英雄就很可能被埋没!”
                                                                 
                   让生命的火焰熊熊燃烧
 
  1995年9月26日上午,在十四局修造厂厂长石玉柱等人的带领下,李佩山赶往山西省肿瘤医院,探望患肝癌住院的修造厂通讯员蒙标成。他们走进中医科的4号病房,只见一位脑袋光秃,眼窝凹陷,面色蜡黄,形销骨立的男人,正伏在床沿上读书。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3344.png
             蒙标成
 
  蒙标成像一盏熬干了生命之油的灯火,在风雨中飘摇,却坚持天天读书看报,渴望有朝一日能再写稿。面对李佩山的安慰,他微微摇头叹息说:“晚了,来不及了,那篇《筑路工人话住房》的稿子,怕是再也完不成了……”
 
  1995年10月1日,蒙标成不幸与世长辞,年仅35岁。
 
  李佩山曾深刻分析:采写蒙标成事迹有无时代意义?一个普通工人,工作和生活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他那热爱新闻事业,辛勤耕耘、忘我奉献的精神,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仍坚持学习的情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李佩山想方设法查阅了蒙标成的档案,研读了他曾发表过的多篇新闻和文艺作品。当读到他的散文《男人》中的这段文字时,认为这就是蒙标成的座右铭:“因为你是男人,就该担当起生活的全部事业,就得拼命工作,顽强奋斗;你得成才立业,对社会有所作为;你得养家糊口,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3711.png
    李佩山在蒙标成家中,采访安银花及其女儿蒙晓丹时的情景。
 
  激动不已的李佩山再也按捺不住了,终于在1996年5月15日夜,再次乘火车赶往太原,深入采访、挖掘蒙标成事迹的素材。写作往往就是痛苦和煎熬。为提炼主体、构思结构、记述故事和描写情节,不知有多少次,李佩山苦恼得难以推进。写什么?如何写?怎样排列组合?乱成一团麻、一锅粥,难啊难!
 
  李佩山欲写不成,欲罢不忍。“写,还要继续写!不写就无法向被采访过的人交待,更对不起长眠了的同行蒙标成。”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折磨之后,近万字的长篇通讯《生命的火焰》的第3稿,就在他这次出发的第7天黎明时分,终于按原定计划拿了出来。
 
  蒙标成这个典型,从发现到采访、写作直至完稿,在李佩山脑海里苦苦“折磨”了8个月之久。曾经有人善意地提醒他:要宣扬一个工人通讯员的事迹,没有特殊的关系和背景,没有省部级以上领导的批示,你到哪儿去发表?何必费心劳神做无用功呢?
 
  “我坚信有辛勤的付出就有丰厚的回报,感动记者就会感动编辑,继而感动读者和听众。”在蒙标成事迹的采写过程中,李佩山曾多次被感动得流泪,因而也感动了众多媒体的领导和编辑。蒙标成的事迹,先后在《新闻出版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受到全国广大读者、听众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4270.png
         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命名大会会场
 
  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铁道部、山西省、山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领导,纷纷题词、发表谈话或撰写文章高度赞扬蒙标成,称他的人生是“无悔的人生”“平凡中孕育着崇高”,赞他“树起青春的路标”“创造非凡的业绩”,颂他走过的路是“平凡而辉煌的人生之路”“无愧青春好年华”,疾呼“时代呼唤蒙标成”“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要让“蒙标成永远定格在我心中”“千万个蒙标成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决心“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做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愿蒙标成的“英魂永存”“火光不灭”“精神世代相传”!
 
  一个普通的工人通讯员,何以被李佩山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莫非是他从蒙标成“拼命工作”的好 男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正是他执着追求新闻事业的真实写照吗?!
 
               时刻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新闻工作者要守土有责,时刻牢记神圣的责任,为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竭诚做出自己的贡献。”李佩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此,他究竟吃了多少苦,熬了多少夜,加了多少班,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和眼泪,恐怕连他自己都无法算清。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4784.png
      李佩山(右)在建设工地采访
 
  1993年冬天,李佩山赴京九铁路卫运河特大桥工地采访,不幸患重感冒头疼、高烧,后转成气管炎,憋得喘不过气来,仍坚持一边输液一边采写。终于写出报告文学《情系神州铁路一桥》和通讯《卫运河桥上升起一颗星》等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等刊发,并获得《工人日报》1994年度好稿一等奖,还在中央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风采》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1995年夏天,在为母亲奔丧期间,李佩山强忍着巨大悲痛,抽空采访了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等,写成长篇人物专访《沿着老焦的脚印走》,被《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转二版采用,当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早间新闻》节目转播,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为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5137.png
  1995年6月5日下午,李佩山在焦裕禄家里采访时,与其夫人徐俊雅合影。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佩山每逢回到故乡兰考,总是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帮助忙碌的妻子、关心幼小的孩子,而是挤时间采写新闻稿件。《兰考归来话今昔》《来自兰考的报告》《春风又绿兰考大地》等一大批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刊播,在全国广大读者和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6月10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十四局援助阿富汗建筑工地遭受恐怖袭击,造成中国同胞11死4伤的惨剧。因车祸公伤造成两根肋骨骨折尚未痊愈的李佩山,立即投入到为众媒体人员服务和采写有关报道的紧张工作之中。一连数十天,他没睡一个囫囵觉。由于过度劳累,加上阴天下雨,胸部伤处疼痛难忍,他时常一边服用镇痛药,一边捂着胸部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整个事件善后处理期间,李佩山除接待记者和值班外,还采写发表了30多篇近10万字的新闻作品,是新闻界报道援阿遇袭事件发表稿件最多的记者,为正确引领舆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6月13日夜,他边写边往《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媒体发传真,整整发去55页约3万多字的文稿,直到凌晨6点才从办公室回到家中。
 
  李佩山采写的通讯《洒向同胞都是情》受到外交部领导的好评;长篇报告文学《同胞生命重如山》,被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或转载;消息《祖国,您的儿子回来了》,在全国70多家产业报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一等奖,并获新闻界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是国内近百家媒体数百名记者关于此事件数千篇报道中的唯一。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5776.png
 被中国记协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蒙标成同志的妻子安银花和女儿蒙晓丹向李佩山赠送锦旗。
 
  “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李佩山对于笔下的人物倾注了无限深情,总让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在他的性格里,既有山的刚毅,也有水的柔情。对于认准的报道对象乃至一切正义事业,他哪怕经历再多磨难都不会退缩,累倒了也心甘情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李佩山苦辣酸甜、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他深有感悟地说:“文章不仅是史实的记载,而且是人生的体味,是心灵的折射,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脚步的印证。要写好文章,先要学会做人。没有美好的人生追求,没有艰苦的世事磨炼,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难以写出给人教益的文章,有道是‘道德文章甲天下’;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就难以写出一针见血的文字;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就难以写出激人奋进的篇章。要别人哭,必须自己先哭。这当是为文写作的命脉!”(张勇)
 
b048fbf00d1dc494e53d0f749286f01a6214.png
    作者 张勇
 
  张勇简介 1995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高级政工师。历任中铁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新闻室主任、《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中冶贵州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中冶华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等职,曾在中央及地方媒体平台刊发新闻稿件300余篇,作品曾获第24届、第25届“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二等奖,获评2013年度“全国铁路优秀新闻工作者”。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