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凉山大山深处村庄走出的女大学生:曾被劝“别读书,浪费钱”

2018-02-11 23:04:06 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博立尔古与父亲在新家前。

在凉山州大山深处的喜德县阿吼村,几年前走出了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博立尔古,目前就读于川北医学院。在博立尔古读高中时,村里没人相信她会考上大学。“有人劝我爸爸,让我不要读了,浪费钱。直到我考上大学,爸爸宰了一头猪请客,大家才相信我真的上了大学。”近年来,阿吼村村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产生巨变,从前“放羊是第一位”,现在,阿吼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

从喜德县县城出发,行驶17公里,路途需要1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光明镇阿吼村,这里海拔2500至3200米,是一个高海拔高寒彝族聚居村,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73户309人。彝族姑娘博立尔古是村里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女大学生。

博立尔古新家。

入学:全村20余个适龄儿童,只有一人去上学

2001年,博立尔古进入小学念书,在此之前她从没听说过幼儿园,村里同龄人20多个,但去上学的却只有她一个人。据她回忆,当时有镇上工作人员到阿吼村,找到有适龄儿童的家庭做工作,希望他们送孩子去上学。

“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去上学了,当时很多人对送孩子上学没有观念,当然也有一些原因是没钱。我爸爸很重视教育,他也会说汉语,家里虽然穷,但还是送我去上学了。”

高中时的博立尔古

困难:每周徒步4小时上学 一套衣服穿一学期

从阿吼村出发,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拉克乡,再花5角钱坐十来分钟的客车,才能到达光明镇农光小学。从2001年博立尔古寄宿到农光小学开始,每周她都要如此辗转于学校和家之间。“当时从村里到公路上的路,只能步行,车是开不上来的。”而据村民回忆,这条路又要过河又要爬悬崖,上山花费的时间更多,有时一个来回就需要一天。

能上学并不代表博立尔古家富裕,她回忆小学时笑到:“我经常跟同学说,但大家都不信。”那时一只鸡卖20元,博立尔古的母亲为了省钱,经常在夏天买冬天的衣服,20元刚好可以买一套冬装,“因为妈妈说这样便宜,所以我经常在9、10月就穿冬装,热死我了!”这样的衣服大多数质量不好,穿一学期就坏,她的书包则是别人送的,缝缝补补一背就是6年。

博立尔古就这样,一路读上高中,“初中时班里的同学,县城人有一半,另一半都是农村来的,但像我这样从高山上来的学生很少。”考上高中之后她发现,和自己一样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农村孩子吃过苦,比其他同学要争气一点。”

高中时,村里有人曾劝说博立尔古的父亲不要让女儿读书了,村里的同龄人也不相信她能读大学,“他们觉得,只有父母是‘单位上的’孩子,才能上大学,山里农民的孩子怎么可能上大学?”

经过多年苦读,博立尔古考上川北医学院,攻读护理学。这些年她家经济稍有好转,但仍然贫困。在她大三时,阿吼村精准扶贫对口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为她出了一学期的学费,并赠送她一台笔记本电脑,如今大四的博立尔古已经进入成都某三甲医院实习。

虽然还未毕业,但博立尔古已经开始计划未来,她准备毕业后回到凉山,在西昌找工作。“不想离家太远,父母还在这里。”

博立尔古家老房

变化:外面的世界太不一样,家乡变化越来越大

从高中开始,每逢假期博立尔古就会走出大山,到西昌、攀枝花等地勤工俭学,高三毕业之后的暑假,她和同学一起前往深圳打工。

她谈到外地和家乡差异表示非常大,特别是生活习惯。“太不一样了,比如说上厕所,阿吼村以前没有固定的茅厕一说,大家都是在野外随地解决,后来慢慢发展,一部分人家里有了固定的茅厕,但反而有人觉得厕所臭。”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固定的厕所,大家的习惯也越来越好。”2017年10月,博立尔古放假回家,看到家里的新房已经基本完工。以前的老房子边,已经立起了一栋栋小洋楼。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阿吼村为全村建卡贫困户73户309人新建安全住房,总投资493.5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2.3万元,户均1700元。新房竣工后,住在高山上的村民们陆陆续续被安置在崭新的村落里。

阿吼村新居

博立尔古所说的家乡变化不止这些,2015年8月阿吼村通往外界的公路通车,不再是需要过河爬悬崖、来回要一天的山路。“一村一幼”的建设,也让村里的儿童们从小接受双语教学。

据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回忆,村里人对孩子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从交通便利开始的。“交通方便以后,村里接受外界信息也多了,通过电视、手机看到外面的世界,渐渐大家都开始知道要送孩子读书。”现在,阿吼村除个别彝族老人看不懂汉语,不愿意看电视外,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视。

目前阿吼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入学率已达100%。从前村民对女孩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比博立尔古大十岁的姐姐从未上过学,“那个年代放羊最重要,女孩儿都是要嫁人的。”王小兵说到,“博立尔古考上大学,对村里人的刺激很大!”现在,村里又有一个女孩,通过“9+3”免费职业教育,就读南充某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