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仁者无敌,大爱无疆

2017-03-16 00:11:12 来源: 作者:赵丽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IMG_20170310_102111.jpgIMG_20170310_155842.jpg   

   人活七十古来稀,可人过七十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而且是精神病医院的医生,那更让人惊奇了。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年已七十的老人这样的尽职尽责呢。是爱!是大爱!是一颗善良而仁慈的心,别无可能。这位70多岁的老医生,就是烟台市牟平区三病防治院精神科门诊大夫卢玉明。

    1946年,卢玉明出生在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杭北头村,世代为农。19岁参军,退役转业后,从事卫生事业。1980年,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牟平区莒格庄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1984年被调到水道镇中心卫生院当院长。1986年底,卢玉明调任牟平精神病防治院任院长,领头创办了全区最早的精神病防治机构。创办初期,由于知识经验和专业医师的短缺,困难可想而知。因而,也许是当兵时养成的勤学苦练、不怕困难、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卢玉明带领大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加强学习培训,一点一滴的积累,使精神病防治院很快步入正轨,并逐步成为全市同类医院的佼佼者。
    也许是卢玉明本身出生在农村,也许是他骨子里本身就有的善良仁慈基因,他对农村来的或者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有着特别的情感。有向他借钱不还的;有的是他自愿掏钱帮扶的;有雨天他把雨伞送人的;还有逢年过节他把 自家包 的包子饺子带给病号吃,等等,他都不放心上;而有的家属把病人送来后几个月再不露面的,他却时时刻刻记挂心上,安排医生们好好照顾,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一切由他承担,从来没有把患者弃之门外。他经常对同事们说,大多数患者家庭都不容易,治疗方案要简化,要稳、准,尽量让他们少花钱,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我们的医院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为患者服务的,是为患者家庭解决困难的,是为社会为国家减轻负担的,所以,不能昧着良心只顾挣钱,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卢玉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所有医生最佩服他的地方。
     为人做事不仅体现在为患者省钱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他的服务、细心和耐心上。他经常为患者理发、刮胡子,还真怪,有许多患者家属反应,患者在家或者在理发店理发,总是不听话,但在院里卢大夫给他们理发的时候,一个个温顺的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想,这就是感情,这就是爱,精神病人更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怀。
     到细心,有一年,医院住进一个60多岁的女抑郁症患者,是被抬着进院的。此前,已有半个月不吃不喝,且大小便失禁。当时卢玉明只是一个门诊大夫,由于不太放心,主动到病房协助护士给患者做鼻饲,每晚坚持到医院查看病情。在他的关心和开导下,患者病情大有好转。为此,家属十分感激,与卢大夫成了好朋友。因为感动,因为无私的付出和真情,卢大夫结交下的朋友很多。
    牟平区有一位40多岁的抑郁患者,常年被家属关在一间小草房里,平时连件衣服都不穿,只给她一件破被子包裹着身体。因为常年不讲卫生,浑身长满了皮鲜,头不敢梳,一梳,头皮就有可能掉下一块,漏出鲜嫩的头皮,还渗出血水。一双手全是一层层剥脱的白皮,全身几乎没有完整的好皮肤,没人敢靠近。家属求助于牟平区三防院,卢大夫亲自带领几位医务工作者,到这位女患者家里,了解了具体情况以后,指挥同去的几位女医务工作者,在患者家的洗澡间,给患者洗澡,病人家属始终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患者在医院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抑郁症状缓解了很多,身上的皮肤病也得到了彻底治疗。病人仿佛从地狱到了天堂,病人家属送来了旌旗以示感谢。
    作为一个医生,一个负责任的医生,爱心和责任心是基础,但如果仅有爱和仁慈是不够的,他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自身的爱和仁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此,不管是当院长期间还是退休后返聘重新回到大夫岗位,他始终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授,用 他自己的话说: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必须得不断的学习、摸索、研究、积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一个大夫的诊断、治疗方案对不对,只有通过病人才能得以验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提高。
烟台市牟平区文化金龙庄村一位50多岁女患者住院以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有反复自杀倾向,单独用抗精神药一直不见好转,经卢大夫会诊后,建议联合应用抗抑郁药,患者的症状才慢慢得到缓解。
    明显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这样的患者一般的精神科大夫诊断治疗起来都没有问题,但是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夹杂的抑郁症状,比较隐匿,很多临床经验不足的精神科大夫以为是幻觉妄想支配,用药有所欠缺,患者反复自杀倾向没有缓解,这就需要精神科大夫如火纯青的临床经验,加以辨别诊断,可以试探性用药,根据临床症状的缓解与否,来判断大夫用药是否正确,这些都离不开患者的临床观察用药,没有患者,就无从谈起医生临床经验的摸索和提高。
    早些年,50多岁的卢大夫作为病房大主任,每次查房,他从来不拿病历。查房的时候,卢大夫随口准确地说出患者有些药需要调整的剂量。精神科患者用药品种杂、多,用药剂量随病情随时调整,需要临床大夫严格控制。有些大夫就好奇地问卢大夫,那么多的住院患者,他怎么都能记得那么清楚、准确,卢大夫说:“全院所有精神科患者的治疗方案都在我脑子里装着,每天晚上睡觉前,所有病号的用药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
    精神科患者打针与普通患者打针不一样,尤其躁动不安的患者,不能在治疗室,更不能在病房里打,护士人手少的时候,通常要在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打针。有一次,卢大夫开的针,两个年轻男护士围着躁动不安的患者,好长时间没敢下手,70多岁的卢大夫一下把病号按到在地上,眼疾手快,一针扎上。在一旁的男护士看得目瞪口呆,卢大夫拍拍一位男护士的肚子,诙谐地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男护士不得其解,直挠头,卢大夫解释说:“还是经验不足,多实践,多琢磨,多领悟,才能应对自如。”其实,和卢大夫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他的这身过硬本领,是经过不知多少精神病患者抓伤、咬伤才积累下来的。
    现如今,卢大夫已年届七旬,本来是在家享清福的时候,而他却仍然勤勤恳恳的坚守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整天与精神患者打交道,为此,有许多人不理解,不知他到底图的是什么?是的,图什么呢?他不缺钱,每月的退休金足够他维持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他也不需要名和地位,在院长岗位干了多年,该有的荣誉都有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习惯和爱。习惯了这个岗位,能在岗位上为患者和患者家属减轻痛苦,他感到很开心和有意义,他感觉付出爱和真心就是最高的享受和幸福。如果离开这个岗位,他会很失落,甚至孤独。仅此而已。
    大爱无疆。爱是没有结束语的。这句话用在卢玉明身上,一点都不夸张。正是由于他的引领和付出,牟平区三病防治院在区域精神科治疗水平一直处于前列。有许多外地市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带来了福音,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卢玉明终生的追求和最高的荣誉。
责任编辑: 刘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