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们看到中国造航空母舰的实力越来越自信,中国军工科技水平突飞猛进,而不管是造航母还是造核潜艇,都需要一项非常基础的技术——焊接工程。就拿辽宁舰为例,在经过中国的改装之后,辽宁舰是两种钢材的混合使用,尤其是在焊接点,质量不同,有可能发生化合反应,引发内部钢板变形,弯曲,这样船体会倾斜。
近现代随着高强度钢铆接、激光铆接技术的成熟,铆接工艺更好,军舰又重新使用了焊接技术,依据国际航母造价推算,我国首艘自建航母及“瓦良格”号改建费用,共需180亿美元,再加上人员培训、燃油和航母维护费用等,预计需1500亿元。“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尔后向民用转移,推动民用产业升级换代,航母改装和研制尤其如此。”
最新一期《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万千:“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那时根本没有想过。”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潘老在节目中这样自豪的说:“中国目前的焊接工艺技术超过日本、超过美国、超过西方国家!我们有实力走出去!因为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
-
20世纪50年代末,他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
-
60年代初,他成功完成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
-
70年代末,他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
-
80年代,他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
进入新世纪,他成了秦山核电站等中国核电发展的唯一的焊接顾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