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红灯笼挂在了街头巷尾,春联也贴上了千家万户的门。令人惊奇的是,英文春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据《中国日报》报道,诸如“eat well, sleep well, have fun day by day”(吃好,睡好,天天快乐)以及“study good, work good, make money more and more”(学习好,工作好,赚钱越来越多)等等带有“Chinglish”(中式英语)风格在网上大卖。一个来自北京的店主余先生表示在春节期间预计他将会卖出多达600副英文对联。
“我四年前开始卖英文对联的,当时是受到了一个来自内蒙古的朋友用蒙语写的对联的启发”,余先生说道。
这一副对联的价格大约是25元人民币,几乎是一般对联的两倍。
“多数客户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这样很酷,或者用来送给外国朋友”,33岁的余先生说,“也有很多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来买”。
“这很特别,看起来也不错,肯定很吸引眼球”,买家Mo Hao共买了两副对联,一副给自己,一副送给美国朋友Benjamin Wolken。
Wolken表示,“这样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中国节日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佳节”。
对联之所以畅销,余先生透露还有一个秘诀就是“英文一定要简单易懂”。
“英文语法不重要,‘中式’英语完全可以接受。要是出现了语法错误,人们似乎更喜欢。就像大家熟知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余先生还坦言自己的英文其实并不好,“关键是节日大家开心咯”。
不仅英文对联风靡,外国人自己亲自上阵写对联也成了临近春节假期的热潮。
为了迎接在春节期间大批入境的中国游客,澳洲一家医美医院的两位美女“护士”就买来了红宣纸和毛笔,对着中国字一笔一划地写起了春联。
她们还表示,因为听中国客人提起过“敬业福、“和谐福”、“扫五福”觉得很有意思就模仿写了上去,还给配了英文的翻——LOVE PEACE HOPE, 可以说是 “中西文化的完美合璧”了。
在芬兰,就连正牌圣诞老人也沉迷中国文化,苦练书法,写起了英文对联送给中国游客。
横批是“LUCKY”(好运)
上联“EAT WELL, SLEEP WELL, HAVE FUN EVERYDAY!”(吃好睡好天天开心)
下联是“STUDY HARD, WORK HARD,MAKE MONEY EVERYDAY!”(学习好工作好每天赚钱)
就连国外的社交媒体也集体沦陷,ins上一堆名人网红都在晒中国新年,生怕晚了一步就不是时尚达人了。
芬兰网红Laaksojari小哥哥就表示中国春节装饰太有趣了,整个圣诞村都在过中国春节。
英国知名演员Alexjsawyer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说,“我的芬兰阿姨送我了一张圣诞老人过中国新年的照片,感觉很有意思,看来要去速卖通上买些新年装饰了!”
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表示,中国年就该有中国味,春联还是用中文写的比较有年味。于是,在美国一购物网站上,一副中文春联就成了香饽饽,价格从3.25到14多美元不等。
这套名为《2018年中国春节春联福字窗花门帖红包套装福袋》的大礼包更是被当地群众抢购一空。
新闻加点料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