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遭到起诉(图片来源:联合新闻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因为涉嫌“教唆泄密”遭到台北地检署起诉,在岛内引起广泛争议。对此,台湾联合新闻网14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起诉与否无关判决结果,而且当年王金平与柯建铭的司法关说案,也无关马英九是否应该被定罪。此时任何过当的反应,都无注于厘清事实和维护司法正义。
不过,文章表示,最近台湾仍有一些相关的时事发展,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甫被提名为“监察委员”的陈师孟,对司法“办绿不办蓝”的指控,痛批司法官员是“威权打手或帮凶”,声称应该把“迫害”陈水扁、郭瑶琪的司法官“赶出司法体系”。
这种赤裸裸的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投射到司法上,如果是一般人,可以当作言论自由的范畴来看。问题是,陈师孟即将成为“监察委员”,“监察权”可以监督的对象,就包括司法权。这种准“监委”以蓝绿整肃司法官的宣言,自然引起极大的争议。
而在陈师孟的“整肃司法官宣言”后,两个与政治有关的司法案件有了结果。一个是台湾“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国民党的8000亿元新台币不能解冻,一个是马英九的“泄密案”被台北地检署起诉。因为这两个案例,都恰好是“绿胜蓝败”,对照不过一周前的陈师孟发言,当然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
当然,无论台“最高行政法院”的法官或者台北地检署的检察官,应该都不至于因为陈师孟的胡言乱语就骤下司法判断。但陈师孟的胡言乱语,却难免予人“寒蝉效应”的观感。无论如何,对司法的公正性,都是重伤。声称要司法改革的民进党,还要为这样的“监委”护航吗?
其次,是在马英九被起诉后,相关关系人、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说这是“宪政重生”。柯建铭对此案的关切之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现在案件只是“起诉”,未来若司法判决马英九无罪,柯建铭是不是又要说“宪政已死”?
文章认为,这种另类的“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在政治界屡见不鲜。陈师孟的“议事型态强暴司法”,和柯建铭的“浮动司法生死标准”,都只是缩影。戕害司法、陷司法不义的,常常也不见得是法界人士,而是这些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