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传统国学
投稿

揭秘宋六陵:南宋人选这块地时 在想什么?

2019-01-27 11:32:36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9年1月24日,离春节不到两周,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的发掘全部结束,回填完毕。遗址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晖达从绍兴回到了杭州。

一号陵园,是按考古发掘顺序起的编号,并不是当年的埋葬顺序,它有另一个延续了831年(淳熙十五年下葬)的名字:永思陵。说得再清楚一点,墓穴里的主人,是宋高宗赵构。

2012年,李晖达从同事郑嘉励的手中接过宋六陵考古领队的任务,以地表调查和口碑调查为主。

2016年到2018年,开始3年的勘探和测绘,宋六陵“南陵区”高宗陵保护范围以南到青龙水库,总面积35万平方米。

直到201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8第149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对象为已划定的“高宗陵”保护区,暂编为一号陵园。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

2019年1月6日,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评选揭晓,“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入选。在现场的PK汇报中,李晖达是这么写的: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基本确定了其园墙范围和建筑布局,并探明了该皇陵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

2019年,宋六陵的发掘还将继续,“接下来三到五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

“我们用3年35万平方公里的勘探测绘,换来了2018年1000平方米的发掘指标。”李晖达那天15分钟的PPT汇报,字正腔圆,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只是说完这一句,他停了停。

郑嘉励坐在台下,始终比李晖达要激动一些,“毫无疑问,宋六陵的发掘是重要的。”李晖达刚汇报完毕,他迫不及待站了起来。

南宋人不会叫它“宋六陵”

这六年,御茶村的老人经常会找到李晖达,讲起自己年轻时在这里的“惊人发现”。

李晖达前些年租住的农家乐里,囤积着从茶园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大石块。至于“南宋义士林景熙冒着生死,虎口下把皇帝的骨头捡出来埋葬”、“南宋绍兴义士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诸如此类的故事,李晖达每次认真听完,有时候,心里已经能接上下一句台词了。

皇帝、尸骨、毁墓,光是这些字眼,在茶园里的流传效果,在不同的年代,都是“十万+”。

888年来,故事像滚雪球一般,细节越来越丰富,越讲越长。

55年前,御茶村有个充满历史感、更有学术味道的名字:绍兴县攒宫茶场。1964年,这块风水宝地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绍兴县接管攒宫劳改农场,建设成绍兴县攒宫茶场。

攒宫,是古代皇帝皇后暂时存放灵柩之所。对南宋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一基本历史条目——靖康之变,赵构不情不愿去宋金和议的路上,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宋室南渡,定都杭州,但为了向臣民们表白还没有忘记沦陷的中原故土,才把凤凰山上的大内皇宫称为行在。

既然,皇宫是暂时的,陵园也是暂时的。

御茶村的地址,官方写法是这样写的: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宋六陵。

李晖达更喜欢把绍兴宋六陵称之为南宋皇陵,可与河南的北宋皇陵遥相呼应。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是南宋人自己来取名,肯定不会叫六陵,至少得是七陵——因为,陵区内包含了宋徽宗及南宋高、孝、光、宁、理、度共七座帝陵,以及宋哲宗的孟后等七位皇后陵。当年,元朝人是照着南宋皇帝的序列来算的,没有把徽宗算进来。

明清人的记载,错误非常多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位于绍兴的宋六陵结构面貌到底如何,没有人知道。这一年,郑嘉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毅等人开始做田野调查。

有一个被多次写入文献的历史事实——南宋灭亡后,元至元十四年(1277),蕃僧杨琏真迦,被任命为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掌管佛教事务,在泰宁寺僧人指引下公然毁陵,诸帝、后陵地面建筑尽遭破坏,主墓室也被盗毁一空。

此后诸陵遗迹日趋湮灭,明代朱元璋虽一度重新整饬,也仅示尊崇而已,原有诸陵建筑及位置究竟怎么样,均已无从考实。

2012年,郑嘉励带着新加入的同事李晖达继续调查。而此前的7年,李晖达以发掘汉至南朝墓葬为主,由汉入宋,也是一念之间。

在郑嘉励看来,宋六陵最大的问题,7个皇帝7个皇后位置关系一直没有搞清楚,而明清人的文献记载,错误非常多。

“杨琏真迦盗墓时,7帝7后,地面标志都是清清楚楚的,毁墓之后,地面建筑没有了,明代在重建陵墓时,就已经张冠李戴,把几个陵的位置就搞乱了。”

包括《康熙会稽县志》所绘《宋六陵图》,是很多学者关注的一张地图,可是,图中仅按南宋帝系列出六帝陵名号及分布位置,而昭慈孟皇后及宋徽宗等帝后陵不知所踪,而且,图中所标六陵位置与《宋会要辑稿》等文献所记多有不合。根据文献,“孝宗”应为“高宗”,“光宗”应为“孝宗”,“高宗”应为“光宗”,“宁宗”位置不变。

同为文献,明清人为什么会错?

“入住”南宋皇陵后,《中兴礼书》、《宋会要辑稿》这些南宋最重要的宋代档案,快被李晖达翻烂了。档案中,关于皇陵的记载很详细,各陵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距离几步,记载很清晰。尤其是涉及皇陵布局位次的《宋会要辑稿》,郑嘉励建议李晖达通过“抄书”的方式,仔细阅读。而前些年,这本文献通行的只有影印本,虽说断句并无多大困难,但原稿有诸多手误,通读起来并不易,以致抄抄停停。直到两年后上海古籍出版了点校本,他才停手。

然而,明清人没有我们那么好的文献条件。

“那时的档案,民国以前的学者看不到,《宋会要辑稿》还在《永乐大典》中,后来是清代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来,人们才知道这本书,至于《中兴礼书》,古人更不会去看这些书,未必会关注这些问题。”郑嘉励说。

还有一本文献《地理新书》,宋元时期五音地理书的重要代表,是探讨宋元葬俗的重要参考文献。

1950年代,人们在宿白先生的著作《白沙宋墓》中,才第一次看到还有这么一本书。他将白沙宋墓三座墓的位次,与《地理新书》描述的五音风水联系起来——在报告中,尽管只是一条简单的注释,但在郑嘉励看来,这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在宿白先生提到这本书之前,《地理新书》已成为“死书”超过1000年,可以说是“绝迹”了1000多年,此前也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宋墓资料。

2007年到2012年,郑嘉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宋会要辑稿》、《中兴礼书》等宋代文献,结合现场地形的考察,在纸面上把各陵位的位次复原,以此来印证和探讨南宋皇陵格局上的制度、两宋之间陵园制度的变迁,这是他最为关心的。

等到李晖达接力时,手上已经拿到了详尽的南宋帝陵设计规划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未的诸陵位次研究,结合《地理新书》中所示宋代中原地区风水观,勾勒出了远比此前学者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诸陵分布图。

从外人的角度看,只要根据文献按图索骥去“找墓”,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李晖达反而陷入了长达几年的纠结和苦恼中——

“历史时期的考古,读文献自是一门天经地义的功课,但又只是基础准备。很多问题,只能求诸田野,无论是提出还是解决。”

“如果这些成果已成最终的定论,而我们的目的也仅是为了印证它们,那么考古工作的必要性何在?我们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和工作目标,方案更多体现的是找墓葬、‘挖挖看’的想法。如果最终仅是起到简单的证经补史的作用,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确实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我为什么来这里?

李晖达带着这个强烈的问号,以及“茫无头绪的疑惑”,继续走在这片南宋人选定的山谷里。

“你怎么在这2.3平方公里的山谷里,找400平方米的墓穴?”这五年,李晖达带着一堆资料“独对空山望穿地层”,他和考古队把这一带的村子走遍了,临近的山地也都爬上去。有一次,他和郑嘉励从青龙水库的山坡爬上去,一看才发现此处是断崖。

大部分看起来都是无效的劳动,但他忽然意识到,最可怕的是地貌的改变。

宋六陵地面建筑陆续消失,环境风貌造成非常大的改变,与陵园属地的历史沿革,土地性质,经营单位的改变有关。

我们简单拉一条时间轴。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特别的土地被收回国有,先后建过攒宫劳改农场,国营攒宫养鸡场,也种过桃树。1965年,这里又改成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师专)。

前面我们提到的绍兴县攒宫茶场在1984年,更名为绍兴县茶场。而到了1993年,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御茶村”的名字出现了,当年与日本福冈大石茶园集团合资成立“中日合资绍兴市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绍兴人熟悉的御茶村,成为日本在中国投资的最大的茶场。2011年起,日资企业退出,改由杭州山地茶业有限公司继续与绍兴县茶场联营,更名为“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茶场。

2016年3月28日绍兴网报道,“御茶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抹茶生产企业,包括星巴克抹茶饮品里的抹茶,就来自“御茶村”。

2017年下半年,李晖达在电话里和同事商量来年工作计划时忽然想到,当前南宋皇陵考古的关键性问题,不在于诸攒宫具体归属和诸陵位次的排布——

“仔细查看当下的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并无任何研究,可以确指埋藏在地下的六陵遗迹实际的保存状况,乃至于墓葬主体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也莫衷一是,意见纷纭,保护区的界线用杭州话来说,也只是‘毛估估’的,并无明确依据可言。可以说,我们是把既有的研究成果刻在脑子里来开展工作的。这种方法看似有理有据,但严格来讲,更有些‘投机’的意味。包括之前申报的工作计划,我们也只是希望通过一两次重点的发掘,找到‘正主’,从而一举解决各陵关系的问题。可却也忘了,我们要排列的这十几座陵在哪里?如果它们已经或者将来被破坏殆尽了,我们就是把他们的位次摆定了,又能如何?”

“至此可以确信,宋六陵考古,首先不是在讲故事,画地图,而是在发现和保护遗址本身。”

“地面能存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如果再不做保护,再有个20年,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2007年刚开始调查时,郑嘉励很悲观,认为重要遗迹在历史上肯定已经被破坏了,但事实上,2018年的发掘给了他们很大的信息和信心:高宗陵最核心的上宫基址是完整的。

“你可以想象原先上宫上面肯定还铺着砖啊石板,现在几乎没了,只剩下磉墩,其实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建茶园清表的结果,推掉了一层。茶树要长好,根系要扎下去,如果底下有石板有砖铺是扎不下去的,会阻挡,所以这恰恰破坏了基址。”

“现在我们站的位置,就是整个陵园的大门。”李晖达指了指,“这个大门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门板,而是牌坊式的大门,也叫门殿。”

在那天考古发现评选现场,李晖达说了一句话:“我更高兴的是找到了门殿,是这一年我觉得最有成果的工作。”

“对,因为发现了它,说明整个陵园的结构完整,范围就完全圈死了。我们当时很担心,这个墙找不到收边,说明要么格局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可能大部分遗迹在保护区外面了,那就基本没有找到的希望了。”

而大门两侧的边墙也非常清楚。

他是在往北边挖的时候发现墙的,一路追过来,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围墙。目前,高宗陵园的东、南、北三面围墙都已发现,西侧围墙因为叠压在现代道路之下,暂时没有发掘。东墙墙基保存完好,全长59米,墙体厚度1.3米,两侧有外包砖结构。北墙和南墙的长度基本也为59米。因此,可以确认整座一号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

“虽然这个墙已经很矮了,但几乎没有断。为什么我对门那么感兴趣呢,因为光墙完整还不行,圈不起来,但门出来了,最起码中轴线对称是肯定的。它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将来做保护不会大海捞针了。”

南宋人选这块地的时候,在想什么?换句话说,宋六陵为什么放在这里?

因为孟皇后死在绍兴。

明明是宋哲宗的废后,一个被宗正司从宗谱里除名的女人,却阴错阳差和赵构一样成了那场大劫的幸存者,两人各奔东西,亡命天涯,21岁的赵构在应天府登上了皇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为了利用前皇后的身份,废后被重新捧了起来,孟皇后成了新朝的老佛爷,人生开了挂。

但是,她到底年纪大了,一路走,在绍兴驻跸,实在折腾不起,于绍兴元年(1131)去世。

孟皇后遗诏说了,一切从简,只要足够安放她的灵柩就行了。

不可能葬回北宋皇陵了,礼官们只好临时先找个地方把她葬下。

就像李晖达说的,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礼官们究竟是站在哪座山上,看中了这片谷地。

眼前这片山谷地,除了风景尚美之外,拥挤得很,离它6公里之外的兰若寺墓地,才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高等级墓葬。

礼官们就近选择了这里,今天的绍兴宝山脚下,离当时的泰宁寺“一里许”的地方,人们认为这块地方风水和北宋皇帝埋的巩县一致,就把孟皇后临时埋下。

李晖达认为,会选择在这个谷地里,和当时的交通也可能有一定关系,这里连通浙东运河,河道能直接抵达这里,运输比较方便。

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还有“后来”。

绍兴十二年,著名的“绍兴和议”,金人心情大好,决定梓宫南返,归还宋徽宗、宋徽宗的郑皇后、高宗以前的妻子邢皇后三个人的灵柩,还有一位——那时候高宗的生母韦皇后还活着,是活着回来的。

三口棺材回来后埋在哪里

当时有争议,有些人说要埋在杭州,有些人说埋在“会稽山龙瑞宫”,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孟皇后的埋葬,确实是暂时的,是权宜之计。

最后礼官讨论后觉得,还是把徽宗他们集中埋在孟后旁边,方便以后可以统一回中原。

谁会知道,暂时成为了永驻。

就这样,废后孟皇后进了皇陵,成了“开启”南宋皇家陵园制度的第一人,成了人生赢家。

为何?要知道,不是每个南宋皇后都可以埋进皇陵的啊。

除了前面因为梓宫南返的例外,有一个规定,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不能进六陵的,祔的主体还没有死,你怎么能进去呢?只有死在皇帝后面,才可以祔葬进来。

所以,宋孝宗的郭后、夏后,宋光宗的李后,宋宁宗的韩后都葬在临安府(杭州)的寺院,再也不动了。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