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参加非遗体验 杨俊良 摄
学员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参观 杨俊良 摄
内容丰富的现场体验式教学,深入实际的参观学习考察,卓有成效的交流对话合作……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非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于6月13日至23日在北京、河北两地举办。来自多哥、刚果(布)、刚果(金)、几内亚、中非5个国家的15名非遗领域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本期培训向非洲同行介绍中国的非遗保护概况、非遗与旅游融合情况,并寻求未来在该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学员纷纷表示,通过专题授课他们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情况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他们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非遗保护措施有很多,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为自己国家的非遗保护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多哥文化遗产处学术研究副主任汤姆费·艾菲鲁瓦·巴亚拉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讲授的《中国的非遗保护概况》让他印象深刻。“我将把所学成果应用到多哥的非遗保护发展中去,此次培训班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在非遗保护拉动经济方面的优势所在。我希望面向非洲国家培训班的组织变得常态化,未来的培训班的授课内容更多更丰富。”汤姆费·艾菲鲁瓦·巴亚拉说。
培训期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就“天时地气 材美工巧可致匠心——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策展工作与学员作了分享。刚果(布)文化与艺术部遗产和档案馆专员穆王卜·马尔塞勒表示从中受益匪浅。他说,此次专业的培训与非洲国家在非遗保护方面的需求十分契合,对中国非遗博览会策展工作的学习有助于世界非遗工作的推动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还专门组织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与非洲学员进行“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及国际合作”对话。讨论对话中,大家各抒己见,理念、观点、智慧碰撞出火花。来自刚果(金)文化与艺术部的博肯贝拉·艾卡寇拉·让·丹尼斯表示:“在交流与合作的框架下,刚果(金)希望邀请中国非遗保护方面的专家来我国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工作,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签署具体合作协议。”
针对此次培训主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特意举办了“流淌在生活——廊坊非遗美学展”,邀请数位非遗传承人为非洲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学员们踏入古色古香的“和苑”,三大非遗展台映入眼帘,分别展示景泰蓝、风筝和藤编的制作工艺。在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和指导下,学员们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非遗展台并动手体验。在风筝展台,学员们一边制作一边与传承人探讨上色手法和颜色的选择。来自中非艺术、文化旅游部的波鲁拉·飞利浦大胆使用蓝色进行填充,得到非遗传承人的夸奖。学员们在两个小时的体验中收获颇丰,不仅制作了喜爱的非遗作品,还碰触到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和中华文化。“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弘扬。”他们说。
学员们还前往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考察调研,走入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了解非遗进校园情况,与中国非遗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与对话,共同探讨非遗保护的理念与经验。几内亚体育、文化和历史遗产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迪阿瓦拉·玛玛迪表示:“在丰宁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对当地满族非遗保护作出的努力感到震撼,同时也学习了非遗传承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我们希望将中国的非遗传承经验引进非洲各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虽然非洲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在这里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为我们带来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灵感。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培训之后,非洲各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希望中国和非洲各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合作能够不断推进,取得更多硕果。”
本期培训班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兑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根据非方需要推进和扩大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举措。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非洲处处长韩志红表示,各国参与者是非洲非遗保护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是中非文化间更加具体、更为专业的交流互动。围绕“非遗保护”的主题,培训班不仅介绍了中国的非遗保护情况和发展经验,也为学员间交流分享、加强了解和增进友谊提供了机会,丰富了中非文化交往形式,拓宽了中非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非洲各国长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卢娟表示,培训班的举办有力促进了非洲各国非遗保护领域人员业务的提升和发展,推动了非洲各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了非洲各国对中国非遗保护相关的文化事业、文化政策及文化产业的了解。此次培训以“非遗保护”为研究方向,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