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一年,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各地文化和旅游厅局相继挂牌成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扬帆起航。各地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黑龙江作出诸多探索,如推动艺术创作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黑土”特色的旅游演出精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相融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各级各类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
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省内旅游板块,山西省在忻州市、太原市、晋城市、临汾市的代表性景区同步举办首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通过“长城博览”非遗展示系列活动、“三晋瑰宝”非遗精品与非遗文创产品展、“大美太行”戏曲曲艺荟萃、“黄河之魂”传统音乐展演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了山西丰富多彩的非遗及保护成果,并与三大旅游板块有机相融。
海南省大力实施“文物+旅游”三年行动工程,以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实施一批文物旅游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文物创意品牌,规划一批文物旅游线路,构建“文物+旅游”服务体系。海南各市县和相关部门推动开展了美舍河沿岸重要历史文脉发掘和修复等一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举办“秦汉文明展”“普天同庆”等50多个精品展览;策划了红色旅游、骑楼街区、传统村落等一批文物旅游线路。
吉林省依托东北亚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省内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融合,丰富了冰雪旅游的内涵。如自唐代渤海国时期开拓的多条对外交流通道,后经辽、金、元、明至清代,形成东线、西线、北线三条成熟商路,经过不断发展,成为脉络逐渐清晰的“冰雪丝路”。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春节假期增添了新的年味。多地文旅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创新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陕西省汉中市火烧店乡云溪·阿凌客栈是当地独特的生态田园民宿,带动了周边生态旅游以及乡村经济与文化振兴。
今年春节期间,陕西全省共接待游客4765.88万人次,同比增长16.33%;实现旅游收入259.33亿元,同比增长25.18%;游客接待量约占全国同期总量的1/10,旅游收入位居全国第三。陕西各文博单位春节期间举办各类展览、年俗民俗展演、灯谜竞猜等文化活动共920场次。据统计,共有1196万人次观众在陕西文博单位里体验传统文化,同比增长11%,“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印了《广东文化旅游活动指南(春季版)》,收集全省各市的209项和省直公共文化场馆、艺术院团的69项春季重点文化和旅游活动,在各地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大型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要交通场站等公共场所摆放,供游客取阅;同时,发布《广东文物建筑旅游寻宝地图》,筛选36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文并茂地向社会各界推介。据统计,春节期间,广东全省共接待游客633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8%;旅游总收入494.6亿元,同比增长16.9%。广东省着力打造“到广东过大年”品牌,成为优质旅游目的地。
湖南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及各大旅游景区围绕春节,推出了一系列年俗文化节庆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年俗旅游产品,非遗、美食、民俗百花齐放,全民共赏。同时,湖南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动1500余场次,实现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双丰收。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湖南省共接待游客3074.56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8亿元,同比增长18.34%。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十七坡会是国家级非遗融水苗族系列坡会之一,现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活动。图为今年农历正月十七举行的坡会现场。 钟慧龙 /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景区景点以“节庆+旅游”“文化+旅游”为思路,策划了各具特色和文化年味的文体民俗旅游活动,丰富了春节期间文化旅游市场供给。春节期间,广西全区共接待游客2444.46万人次,同比增长23.3%;实现旅游消费148.97亿元,同比增长31.7%。

安徽黄山脚下的黎阳小镇,是展现徽州灿烂文化的旅游观光集聚中心之一。图为在黎阳小镇举办的迎接新年文化活动。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文旅融合为“徽派”春节增添魅力。春节期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特色旅游及惠民活动357项。其中,全省以“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为主题组织开展乡村春晚2000余场,以浓浓年味吸引农民工回乡,吸引外来游客下乡,增强了徽风皖韵的吸引力。
随着各地文旅融合政策举措的谋划、制定和落地,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2019年,各地将持续释放文旅融合“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