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午,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九届民间艺术汇演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18支秧歌队在此次汇演中亮相。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惠民鼓子秧歌。
今年参加惠民县民间文艺汇演的鼓子秧歌队伍共有3支。他们分别是石庙镇的臧家村秧歌队、刘家堡秧歌队和康家园村秧歌队,演出队员300余人。队伍中,有夫妻档、有兄弟姊妹组合、还有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全家欢,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不足10岁,展现了鼓子秧歌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刘家堡秧歌队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占了一半,涵盖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外出务工者等人群,他们利用寒假和短暂的过年休息期间,来到村里健身广场,参与到鼓子秧歌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来,增添了年味儿。即使风雪天气,也抵挡不了农民群众跳秧歌、赏秧歌的热情。

惠民鼓子秧歌,又称“大鼓子秧歌或大秧歌”,它起源于惠民西部,相传从武术演变而来,历史悠久,表演粗犷壮悍、敦实泼辣,是闻名全国的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秧歌队里行当齐全,有伞(又分丑伞和花伞)、鼓、棒、花、外角(通常意义上的丑角)等,气势恢宏,极具观赏性。惠民鼓子秧歌一般春节后由村民们自发组织排练,在比较空旷的地方(现在一般是村健身广场或较为宽敞的马路上)表演,在元宵节达到高潮。元宵节之后,便收起打鼓子秧歌的服装、道具,行话叫“收伞”,等待来年的再次展示。
今年年初,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已成立鼓子秧歌调研组,主要对鼓子秧歌进行系统摸排。截止目前,已经先后四次前往惠民县石庙镇开展实地调研,对鼓子秧歌的历史、现状、角色行当进行充分挖掘,获得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