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岛上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工事,尤其以战壕和坑道最为普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两岸直接冲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冷战式的竞争。金门是处于最前沿的岛屿,此前却几乎没有开发,十分贫穷,战争危机过去后,蒋介石希望通过新的建设措施使金门岛上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将其打造成模范县。蒋介石认为将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金门建设好,可以和对岸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三民主义的优越性,于1960年4月指示建设金门、马祖为“三民主义模范县”。
模范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以建设取得胜利”,而该运动的思想完全继承了二十多年前在大陆展开的“新生活运动”,皆是意图通过提倡公民的自我塑造来提升国家的力量,尝试动员人民,使之成为“自愿替政府机器服务的一员”。具体落实下来就是百姓必须服从官方指派的任务,学校里学生也必须每日进行卫生检查等等,与当年一样,这样的运动一旦实施,必然滋生出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其中声势浩大的猎捕麻雀行动与灭鼠防疫工作最具代表性。
金门岛上的百姓。一名妇女和她的孩子,从掩体向外窥探炮击的状况
今天的金门最著名的特产就是菜刀和高粱酒,这两样东西都与冷战时代有关,菜刀是用大陆打过去的炮弹皮打造,至于高粱也是胡琏在1950年引进的。根据胡琏自己的描述,他推广种植高粱的初衷,是这种东西不仅能充当燃料,又能供为粮食。但问题是驻扎在金门的士兵很多来自南方,吃不惯高粱,村民也对高粱很陌生,作为粮食很鸡肋,于是胡琏又想出另一种方法,用高粱制造蒸馏酒,最初多供应部队,后来逐渐闻名岛外,成为金门的特产之一,此乃后话。自金门开始大面积种植高粱起就遇到麻烦,岛上鸟类非常多,尤其是麻雀专门吃高粱。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买了一批猎枪,借给村民狩猎,在学校里的学生也被动员起来,拿着弹弓猎杀麻雀,并且有规定的指标。
后来在当地政府任职的翁明志回忆自己上学时说:“如果孩子们不照规矩交出麻雀爪子、老鼠尾巴或苍蝇,就会被打手心。当时整个金门都这么做,因此猎杀了非常多的鸟类。而隔年,木蚁肆虐了整座金门岛,你可以看到它们一排排横行在马路上,开车时更会碾过它们——啪、啪、啪,空气里弥漫着蚂蚁。”
比捕雀行动规模更大,且更长久的是灭鼠运动,灭鼠在金门设为模范县之前就已展开。自1949年以来,瘟疫是令金门驻军非常头疼的问题,经过从台湾派到金门的医学专家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方士兵喜欢捕蛇吃,而蛇又吃老鼠,老鼠传播疫病,所以士兵吃蛇无异于助鼠为虐。为了消灭疫情,一场灭鼠大作战在金门岛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胡琏推出了一个新政策,即金门岛上所有居民,每户人都必须参与到灭鼠运动中,并且要达到一定指标,数额最后规定为每人每月至少消灭一只老鼠,为了确保民众遵守规定,政府要求每户人家都要上缴老鼠尾巴。据统计,在1954年的第二季度,民众上缴的老鼠尾巴超过了24000条。
小嶝岛民兵用放气球、放风筝等办法把大量传单、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传送到金门岛
中国向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场灭鼠行动中, “人民智慧”也得以充分体现。不少村民回忆,前期老鼠还比较好抓,但后来越来越少,而交不出尾巴又会受惩罚,一般而言谁的老鼠尾巴若不够,便会向邻居借一条来充数,如果借不到的,便只能斗智斗勇了。有人将老鼠尾巴剪成数段,谎称每一段都是不同的老鼠尾巴。而在1982年“卫生部”发出的一份文件中,提到近来有人拿苇草充当老鼠尾巴,当局为此感到非常愤怒。老鼠尾巴很快发展出一条产业链,市面上开始出售,每条3-5元不等,没有凑到足够数额的家庭只能花高价到市面上买。灭鼠运动发展到后期出现了更荒诞的现象,那就是居民们只捕不灭,抓到老鼠后剪掉尾巴再放生,尤其是母鼠必须得放回,这样它就可以繁衍更多的小老鼠,民众不愁没尾巴上缴。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就这样成功晋升为保护动物。
除了猎鸟与灭鼠,民众还被要求上缴苍蝇,通常以火柴盒为计量。同样的,苍蝇也有大量注水。当地居民陈锦华回忆说,他曾用茶叶和香灰填满装苍蝇的火柴盒,像他这样机智的老百姓并非个例,1977年,被当地民众屡次愚弄的“卫生局”气得给干部发通知,说如果今后在缴交的苍蝇中找到其他物品,重量直接打对折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