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茅盾南通女婿萧逸血洒太原战场

2018-07-16 23:11:00 来源:嘉兴档案史志 作者: 陶建明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有一位南通女婿萧逸,他是战地记者且多才多艺,甚得茅盾夫妇喜爱;当北京解放,萧逸首次在北京和茅盾相见并希望留下来从事文化创作时,茅盾希望他参加完解放战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谁知,翁婿首次见面就成了诀别,萧逸牺牲在解放太原战役的前线。

     沈霞和萧逸合影

                                  兄弟俩投奔红都延安
 
    萧逸原名徐德纯,南通县竹行镇人,生于1915年。高小毕业,经友人介绍到上海乐器厂当学徒。他体格健壮,爱好体育,会制作口琴和钢琴。哥哥徐德勋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工人,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同年,萧逸兄弟俩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红都延安。次年,萧逸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组织上安排萧逸在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学习。萧逸鲁艺毕业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周扬的秘书。
 
          1940年沈霞在延安
 
    1940年5月,茅盾全家人逃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控制来到延安。茅盾被安排到鲁艺工作,茅盾的女儿沈霞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10月10日,茅盾起程离开延安,携妻去重庆,将儿女留在延安。
    1941年9月,延安女子大学与其他几个学校一起合并到延安大学,沈霞因在新疆打下了扎实的俄语基础,很自然就转入延安大学俄语系高级班学习。而此时,萧逸因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他去延安大学专修俄语。萧逸和沈霞成了同班同学。
    萧逸的到来引起了沈霞的注意。他们彼此吸引,很快就陷入热恋。
 
   茅盾夫妇
 
   不久,延安整风开始了,萧逸被列入调查对象,一对恋人经历了一年审干运动的考验,萧逸的政治审查终于通过。萧逸调到延安文协搞创作,后又调到华北书店。沈霞则被组织调派到俄文学校继续深造俄语。经过整风洗礼的萧逸更加渴望得到爱情,于是他向沈霞提出结婚。沈霞向她婶婶张琴秋(延安女大教育长) 征求意见,张琴秋说只要政治结论没问题,那么结婚也好,双方都安心些,沈霞接受了这个意见。
    1945年春节假期,24岁的沈霞和30岁的萧逸举行了婚礼。茅盾夫妇也很高兴,虽然还未见过女婿,但他们相信女儿的选择,“很满意有这样一个女婿”。 
 
  太原战役 资料图
 
    就在五年的延安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之时,沈霞发现自己怀孕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生儿育女一定会耽误革命工作的。沈霞最后不顾萧逸和婶婶张琴秋的反对,走上了手术台。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这样一个普通的手术,竟然由于当事医生消毒不严,导致感染,让沈霞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时间定格为1945年8月20日。
 
                                在北京和茅盾首次相见
 
    8月21日,萧逸强忍悲痛亲自将沈霞的灵柩送到俄文学校,开完追悼会后将妻子沈霞安葬在学校后面的山顶上。
    9月19日,萧逸整理好妻子沈霞的遗物,离开了延安,他放弃了文艺创作,走上了新闻工作道路,担任了新华社晋察冀前线野战分社记者。
    萧逸随华北野战军转战南北,参加过保(定)南、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一直随军深入连队,和战士们生活、战斗在一起,冒着枪林弹雨火线采访,写出了16篇战地通讯。他还写了新闻评论《揭穿中央社的牛皮》一文,用涞水战役中国民党政府军新编三十二师被歼、师长被击毙、军长自杀等确凿事实,揭露了国民党中央社吹嘘打了胜仗的谎言。
     1949年初平津解放之后,身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十六兵团前线记者的萧逸随着进城大军到了北京城里,而茅盾也受共产党中央之邀,与很多国统区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取道海路,辗转到了北京。几天后,萧逸来看望茅盾夫妇。这是女婿和岳父母第一次见面。
 
萧逸戎装照
 
     萧逸向岳父表示,希望从此留在北京,跟着岳父学习写作,好好写一些反映人民战争的小说。茅盾对女婿的才华是非常欣赏。便鼓励他说:“你最好能参加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作品会写得更有价值。”
    萧逸听从茅盾的教诲,来到太原解放战役前线后,调到新华社第十九兵团分社工作。
 
                           血洒太原前沿阵地 
 
    1949年4月24日,我人民解放军发动总攻一举解放了太原。正当我军扫除外围据点,
紧张地进行攻城战斗准备的时候,萧逸4月14日赶到攻打阎锡山军队重点防守的双塔寺据点的我军前沿阵地。
    萧逸所采访的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的一个连队,对着阎军刘效曾部队的前沿阵地。敌我双方的阵地相距只有100米。我军指战员们除了短兵相接地狙击敌人的疯狂反扑外,还向对方开展政治攻势。萧逸进入一个我军刚攻占的阎军碉堡,看到战士们正通过碉堡的射击孔对敌人喊话:“平津解放了,你们还能守住太原吗?阎军士兵们,投降、起义现在是你们的出路。”这时,萧逸把喇叭筒从战士手里接过来,在向敌军喊话时,不料一颗罪恶的冷枪子弹,突然从碉堡的枪眼里飞进来,萧逸头部中弹,鲜血淋漓,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当时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获悉萧逸不幸牺牲的消息,亲自赶到二十兵团,嘱咐分管领导一定要把萧逸的遗体安葬好。萧逸的战友们根据胡耀邦的指示,把萧逸安葬在太原城郭双塔寺旁。
    新华社第十九兵团分社负责人张帆,在萧逸牺牲的第二天,写了一封信连同萧逸的遗物、照片和长篇小说草稿,一起寄给茅盾。茅盾收信后,夫妻俩大哭了一场。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