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文学泰斗刘以鬯逝世香港政府致哀 这位99岁作家到底有多伟大?

2018-06-09 23:34:41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文学泰斗刘以鬯逝世 特区政府致哀:文化界一大损失

据香港媒体《文汇报》报道,6月8日下午2时许,著名作家刘以鬯在香港去世,享年99岁。其曾经影响过王家卫的两部作品《酒徒》、《对倒》以及另一部作品《寺内》日前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内地出版。

9日上午,香港政府新闻网发布消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9日上午表示,对刘以鬯教授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问。

刘江华说:“刘以鬯教授一生推动香港文学艺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其贡献惠及多代香港作家。他的离世是文化界一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公开资料显示,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他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并于2009年获香港公开大学颁发荣誉教授。

刘以鬯于1963年和1993年创作的小说《酒徒》和《对倒》,是王家卫电影《2046》和《花样年华》的灵感起源。

此外,刘以鬯屡获香港政府颁奖,2001年7月获颁荣誉勋章,2011年获颁铜紫荆星章,随后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杰出艺术贡献奖”及“终身成就奖”等。

刘以鬯的作品《酒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他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了文人在香港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困境,通过主人公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中的摇摆,以及人在理智与眩晕中的游移,探讨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许子东谈刘以鬯:他是五四跟香港文学的衔接和过渡


刘以鬯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许子东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忆到,他与刘以鬯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许子东要编《香港短篇小说选》。

“我第一个去找的人就是刘以鬯,他当时还在编《香港文学》。老先生非常好,跟我聊了差不多一个下午,而且是用上海话,因为他是上海人。他跟我讲他怎么来香港,很辛苦,香港文坛的前前后后。从那个时候起,差不多二十年了。”

在许子东看来,刘以鬯是香港文学的代表人物。“前些年,岭南大学开过一个关于刘以鬯的学术研讨会,他也来了,我当时讲了他对香港文学的三个贡献。”

“第一个,他是五四中国现代文学跟香港文学的桥梁。他在上海开始文学创作,也认识很多五四作家,有的人还住在他家里。但他又是非常早来到香港。香港所谓的新文学,是从他这一辈人开始有了成绩,所以他来了以后,就变成了公认的代表人物。所以客观上说,刘以鬯是五四跟香港文学的衔接和过渡。

第二个,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意识流的、现代主义的,他决定了后来现代主义成为香港文学的主流,这个和内地很不一样。现代主义在香港开始得最早,他的《酒徒》创作于1960年代初。台湾那边白先勇他们要晚一些,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创作要到1980年代寻根文学才开始。所以两岸三地,刘以鬯是现代主义创作最早的作家。

第三个,他在香港主编了一些报纸副刊。像《快报》的文艺副刊《浅水湾》,培养了一批香港年轻的作者,包括西西、也斯等人,后来这些人成了所谓的香港文学本土派的中坚力量。本土派作家都是在刘以鬯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大家为什么说刘以鬯是香港纯文学界的大佬,就是这个道理。”

陈子善:刘以鬯主编的《香港文学》曾是世界华文文学发表平台


刘以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刘以鬯的一生是和文学紧密联系的一生。“作为一名文学家,他有很多杰出的表现。”

1930年代,刘以鬯在沪登上文坛,后辗转大后方,主编多种文学副刊,定居香港后也主持过多种报刊副刊,并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身份在我看来是多重的。第一,他是作家,小说、散文都写得非常好;第二,他是文学编辑家。我们长期以来似乎不大看重编辑,但是文学作品要和读者见面,编辑是非常重要的中介。”

“抗战胜利后,刘先生在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包括徐訏、施蛰存、姚雪垠等很多40年代活跃作家的作品。到香港以后,他也一直在文学编辑岗位上,培养了相当多的作家。”

陈子善认为,刘以鬯编辑生涯的顶点是他在香港创办《香港文学》:“这个杂志到现在还在出版,从1980年代到现在一共就两个主编。他是第一任主编,主编了差不多20年,这是很难得、很少见的。”

陈子善评价《香港文学》在当时成为内地、港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改革开放后内地重要的文学作家,像施蛰存、柯灵,几乎所有的,都在《香港文学》发表过作品。它叫是叫《香港文学》,但也可以说是‘世界华文文学发表平台’。”

比如柯灵写过《遥寄张爱玲》,这篇文章最早就是在《香港文学》上发表的,比内地杂志《读书》还早两个月。“最早是刘先生向柯灵约稿。如果不是他的邀约,或许就没有《遥寄张爱玲》了。”

陈子善和刘以鬯认识也是因为《香港文学》。“我当时看《香港文学》,觉得它对老一辈作家很器重,而我正好研究这些作家,我就投稿。我写的稿子绝大多数是文学史料性的。”在陈子善记忆中,他的每篇投稿都被登了出来,“刘先生非常支持我工作。我研究梁实秋时,编了份梁在1949年前著译年表,他也愿意在《香港文学》上刊登,这在内地都少有的。所以我对他是很感激的。在我的文学研究生涯中,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为人很诚恳,不仅对我,对年轻文学工作者都非常支持、热情。”

让陈子善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去香港,也斯先生带他去拜访刘以鬯。到《香港文学》编辑部了,他们首先拍照,接着到对面的咖啡馆,用上海话从下午聊到傍晚。“以前《香港文学》有个传统,作者到香港去拜访,不管这作者有没有名气,刘先生都会在编辑部门口,给来访的作者拍一张单人照,并在下一期杂志上登出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除了编辑作品,刘以鬯也致力于创作。他于1963年和1993年创作的小说《酒徒》和《对倒》,是王家卫电影《2046》和《花样年华》的灵感起源。

讲到刘以鬯的文学成就,陈子善认为不仅在香港文学史上,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都影响深远。“《酒徒》是中国第一部用意识流方法来创作的作品,这个《酒徒》也带有他本人的影子。他的《对倒》也很有名,单行本首先在内地出版。 ‘对倒’是集邮方面的名,他自己也是集邮家,他的爱好和创作会紧密联系起来。后来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就是受到了《对倒》启发。”

“他的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都写得很好。”陈子善称,现在如果编香港小说作品选,刘以鬯的作品肯定有一席之地,“我们现在说香港50年代以来的文学,讲通俗文学要讲金庸,如果说纯文学,那要讲到刘以鬯。不过刘先生也写通俗连载小说、言情小说,只是有的不是用 ‘刘以鬯’名字写的,今后有关这点是值得研究的。” 

责任编辑: 王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