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他创作的《桃花江》《毛毛雨》至今仍有传唱,但他流传最广的两首作品,却少有人知出自黎之手:其一是儿歌“小孩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系黎锦晖的处女作《老虎叫门》。其二是为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配曲。
第一次“北漂”铩羽而归
1891年8月,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县晓霞村,是家中第二子。
祖父黎世绶是前清戊子科举人, 父黎培銮是贡生,与齐白石交厚,曾共组“罗山诗社”。母黄赓经自学亦可看书填词。
黎家共有8子4女,除一女早夭,其余均成才。男孩儿们被称为“黎氏八骏”,即:汉语拼音之父黎锦熙、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矿学家黎锦曜、教育家黎锦纾、铁道和桥梁专家黎锦炯、作家黎锦明、被称为歌王的作曲家黎锦光和作家黎锦扬。
女孩儿们亦是新派人物:长女黎锦珈毕业于周南女校,因能干被称为“王熙凤”;次女黎锦皇曾入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幼女黎锦文参加了北伐军。
黎锦晖4岁入家塾,10岁参加科举,未能成功,但自此“每年祀孔两次,参加习乐习舞,乡下做道场,被邀合奏‘破地狱’的乐章”,已显音乐才能。
1905年,黎锦晖以第一名考入昭潭高等小学,半年后入初中,学了一些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1910年,他考入国立长沙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音乐教员,并自学了钢琴……
1920年中秋节,黎锦晖与同好正式成立“明月音乐社”。在此期间,黎写出了我国首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写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1921年5月,黎锦晖正式入职中华书局。为卖书,黎锦晖发明了一套“琴语”表演,观众随意写一句白话文,黎用小提琴拉成曲调,让女儿黎明晖辨音写成拼音符号,再译成汉语。
为推动白话文教学,黎锦晖还写了很多儿歌。
1927年2月,黎锦晖开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他每月组织学员商演,以换取收入。在经济压力下,黎锦晖创作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由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传唱一时。
不久,黎锦晖又写出《妹妹我爱你》,再度轰动。
黎锦晖提出“十不写”,即:妓女唱的不写;“后花园赠金”之类的不写;相思病的不写;爱情悲剧的不写;为三角恋爱而情杀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用阴谋手段取得爱情的不写;猥亵的不写等等。
因经营困难,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支撑不到一年便倒闭,黎锦晖又开美美女校,很快亦倒闭,又建“中华歌舞团”,以巡回演出自养,引起海外侨胞关注。
1928年5月,38岁的黎锦晖带团乘船去香港,后在吉隆坡、曼谷、马六甲巡演近一年,演员颇有积蓄,团队竟无分文,第二年不得不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解散。
回国后,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社”,先后培养出徐来、王人美、黎莉莉、黎锦光、周璇、聂耳等人,曾赴东北演出。

黎锦晖
1931年,聂耳考入明月歌舞社(时名联华)。
聂耳本名聂守信,自小喜音乐,中学时学会了小提琴。考试时,黎锦晖见聂的小提琴技术不佳,但胡琴拉得不错,且有表演才能,便录取了。
聂耳是云南人,口音重,黎锦晖便将哥哥黎锦熙提出的汉语拼音方案教给他,只用两天,聂耳便记住上千字,很快便能说普通话。
1932年,因出资方联华影业退出,明月歌舞社再度踏上巡回演出之路,但票房惨淡。
1935年,聂耳去世的消息传来,黎锦晖写了一首长诗《悼聂耳先生》(发表在《人生旬刊》1935年第5期)。
据著名音乐家王人艺先生说,黎锦晖虽是商人,但为人正直。钱壮飞(中共隐蔽战线的 “龙潭三杰”之一)牺牲后,组织将其女儿托付给黎,黎收为养女,并培养成明星,即默片时代最后一位女星黎莉莉……
抗战期间,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爱国歌曲。
黎锦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了6年,完成翻译片校对、复配音乐百余部,业余还编创通俗唱本《梁祝》《白蛇传》等20篇,选辑民间曲调800余首。
1967年2月,黎锦晖因心力衰竭去世,终年77岁。20年后,骨灰才被正式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