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冷战后“奥数”烽火何以烧遍全球

2018-04-20 19:11:16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候涛 陶短房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近日中国教育部印发公告,严禁组织与义务教育招生挂钩的奥数、等级评定、选拔性考试及学科类竞赛活动。很多人感叹,几十年来伴随无数中国中小学生成长、一直毁誉参半的奥数比赛热潮有望“退烧”。 
                                     
                              起源:数学家代表国力
   
    作为对人类逻辑思维的一种挑战,各种以数为内容的竞赛历史悠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接受数学挑战而闻名;中国著名的田忌赛马典故,实际也可以算成一种对策思想比赛;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不少数学家乐于通过提出问题向其他数学家发起挑战。
当历史车轮碾过19世纪后,数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意图挖掘民间人才、培养更多数学家的现代数学竞赛最早在匈牙利出现了。当时的观点认为,数学人才很可能不太受年龄的限制,毕竟包括高斯在内的一大批数学家,在20多岁时就已经声名显赫。
    1893年,匈牙利西北部城市杰尔的中学教师邓尼尔?奥洛尼创办《中学数学和物理期刊》。自创刊起,这本杂志组织举办面向中学生的多种著名竞赛,为匈牙利的中学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第二年(1894年),匈牙利数理学会主席洛安德?埃沃斯出任教育大臣,数理学会随后通过一项决议,发起以埃沃斯命名、由中学生参加的数学竞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非死记硬背。埃沃斯数学竞赛对匈牙利数学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许多后来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埃沃斯竞赛获胜者,如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1897年获奖)、核物理学家利奧?西拉德(1916年获奖)等。
 
 
                                 比拼:美苏暗中较劲
 
    受匈牙利影响,数学竞赛在东欧国家蓬勃开展。不过最早将中学生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是苏联。苏联数学家认为,数学竞赛与体育比赛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部分苏联大学分别在1934年和1935年组织不同级别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二战后,随着苏联影响力的扩大,东欧各国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59年7月23日-7月31日,首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国际奥数)竞赛在罗马尼亚举行,首届比赛参赛学生共52人,分别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和苏联,东道主罗马尼亚成功夺冠。
    此后,国际奥数竞赛每年举办一届,参赛国也从最初的东欧国家扩大到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发现,国际奥数竞赛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比赛的强国。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如何能在这样的国际竞赛中缺席呢?美国很多数学家纷纷建议政府,应该派代表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同苏联在奥数领域一争高下。
    1971年,美国数学家努拉?特纳在《美国数学月刊》发表《我们为什么不能举办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文引起美国舆论的热烈讨论,美国数学协会全国竞赛委员会迅速恢复奥林匹克小组委员会。不久,这个委员会投票启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72年5月9日,首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功举办。
    1974年,美国向在民主德国举办的国际奥数竞赛派出首个参赛团队。在1974年7月4日-7月17日举办的第16届国际奥数竞赛上,总共有18个国家参赛。出人意料的是,美国代表队首战就取得大胜,他们击败强劲的竞争对手匈牙利和东德,获得团体亚军,仅次于苏联,而且美国队的每个成员都得了奖。1977年和1981年,美国队两度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团体冠军。1986年的第27届国际奥数竞赛中,苏联和美国并列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9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奥数竞赛团体冠军大多属于社会主义阵营,除这些国家外,只有美国和联邦德国取得过冠军。
 
                           争议:功过该如何评说

   在冷战后的国际奥数竞赛中,属于中国的时代开始了,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中国队已拿到14次团体冠军。这种垄断性优势带来的巨大阴影,以至于2015年美国在第56届国际奥数竞赛中战胜中国、时隔21年重获冠军后,《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纷纷感叹称,这场胜利媲美“1980年美国队以弱胜强击败垄断奥运冰球金牌长达40多年的苏联队”。

    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安心备战,国家都给予他们免试上大学的保证。在这样的鼓励机制下,不但中国代表队在国际奥数比赛上连获佳绩,神州大地上的奥数培训也日益火热。
 
 

   近年来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奥数竞赛的意义,甚至批评奥数金牌选手并不代表实际的学术研究能力过硬。也有专家解释说,过于功利的“全民奥数”的确不可取,但奥数比赛对数学人才的选拔也算得上“功不可没”,很多国际奥数竞赛的奖牌得主,后来都成为大数学家,其中包括世界唯一获得号称“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女数学家玛丽安?米尔扎哈尼,她曾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代表伊朗获得国际奥数金牌。 

责任编辑: 任志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