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当代著名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上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张羽在《〈青春之歌〉出版之前》一文中回忆了小说历经坎坷才得以问世的经过。
1955年初,张羽和吴小武(即作家萧也牧,当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辑)听说文学创作所的杨沫正在写一部有关青年学生的书,就想看看。杨沫将写完的上半部交给了青年出版社。
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内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尽量出版描写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的作品,而《青春之歌》 写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当时对写知识分子题材是避讳的,谁也不敢碰它,因此他们对《青春之歌》的处理比较谨慎。
杨沫在写作
出版社在审稿时提出了较大的修改意见,他们认为“这部小说整体来说是动人的,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还生动。对当时青年学生的生活写得很细致,几个主要人物林道静、江华、卢嘉川、王晓燕等以及反面人物余永泽、戴愉等的面貌,基本上勾画了出来。当时的社会变化、动荡的局势,也可从作品中感觉出来。通过小说,可以使青年对那个时期青年的生活得到了解,认识那些斗争的来龙去脉。从这些青年的身上,可以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性,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生活”。但是“小说有很多地方充满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健康思想和感情;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民族矛盾时,没有适当地反映阶级矛盾(斗争),特别是交织在民族矛盾中的阶级矛盾”。
出版社最初请阳翰笙审读,由于阳翰笙一直没有时间,就推荐了著名文学家欧阳凡海来审读。
1955年12月15日,张羽将稿子交给欧阳凡海,请他审读。欧阳凡海在看这部书稿的同时还在做着一件很大很艰巨的工作,就是继他的名著《鲁迅的书》之后正在写另一部关于鲁迅是怎样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书,实际上是很忙的,而且还患有很严重的疾病。
1958年出版的《青春之歌》
1956年2月4日,张羽带着杨沫的书稿(此时已将原名《烧不尽的野火》改为《青春之歌》)和欧阳凡海手书的意见送给杨沫,以及编辑部的意见,请她修改。
张羽对杨沫说:“你的这部作品我们很喜欢,林道静的经历使我们很受教育,欧阳凡海提了些意见,你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由你自己决定。你改好了,我们就出。”出版社把主动权交给了作者,就等着杨沫改稿。
1956年6月18日,即张羽把欧阳凡海的意见交给杨沫4个多月后,杨沫给萧也牧和张羽来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这部东西,在病苦和繁忙的工作当中,前后写了四年,几乎把整个生命的力量全放了投进去。”但是出版社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于是她就把稿子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秦兆阳看。秦兆阳看到的是已经整理好的第二稿,他认为还不错,就把稿子转给了作家出版社。但是他们要出版也没有那么容易,同样也是很谨慎小心的,所以书也迟迟没有出版。
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艺术上要百花齐放,学术上要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后,写作与出版空气有所宽松,1958年1月《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北京日报》同时开始连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了作者的修订版。
《青春之歌》和杨沫从此蜚声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