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国学大师饶宗颐:万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2018-02-22 01:03:29 来源:综合摘自中新网、澎湃新闻、凤凰网、《广州日报》、《新京报》 作者:张丹 李兴丽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月6日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为一代宗师;从甲骨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钱”, 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非常敬重饶宗颐,过去10年来曾在不同场合得到饶宗颐的教诲。

                                       
                             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
   
    饶宗颐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初中休学,依靠自学,学贯中西。从甲骨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
    饶宗颐8岁已能写诗。十余岁时,饶宗颐曾写过一部白话章回小说,名叫《后封神榜》或《后封神传》。当时已完成十余万字,饶宗颐后来转向史学,乃嫌小说想象虚构太多,不及史学著作,需要利用史实。因此他便放弃了写小说。他后来研究殷代史及上古史,其渊源亦与他当年曾写《后封神榜》或《后封神传》有一定的关系。
    16岁时,饶宗颐完成了《潮州艺文志》,震惊广东学界。19岁时,他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志艺文纂修。 
    饶宗颐取得的学术建树,国内专家是在多年后才逐渐认识到的。
 
2017年7月12日,饶宗颐先生(前排中)出席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
 
    “90年代,有年轻学者发现莫高窟里的白描画鲜有著述,提出来想作为一个领域去研究。”主攻美术史研究的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回忆,学者后来看到饶宗颐在70年代完成的《敦煌白画》,感到惊讶,“很多问题,比如敦煌的绘画、书法、乐谱,饶老在五六十年代,都做了研究。”
    季羡林称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饶宗颐不认同。
  2003年的秋天,他把自己全部藏书4万余册,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又给学术馆起了个外文名字,叫The Jao Tsung-I Petite Ecole。petite是小的意思, ecole是学校,合起来是小学校、小学的意思。“我这个地方叫小学,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饶宗颐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他解释说,“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自在心”是在不朽中找你自己一个自在,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是种独立的精神。
                    
                     饶宗颐的“中国梦”
   
    1949年初,为躲避战乱,33岁的饶宗颐在香港定居下来,但他时时思念着祖国。“我和香港有某种相似,都经受了沧桑沉浮。”饶公说。
   “香港基本保持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香港成为 不慕物欲、甘于孤独、潜心学术 治学者的宝地。”饶宗颐表示。
    饶宗颐笔耕不辍,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作品公布。2000年,饶公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2013年,饶宗颐作《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意,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
    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
                       
                       从不打牌、打麻将
   
    
     2015年2月26日,饶宗颐参加新春团拜酒会
 
    曾有人将饶宗颐的学术成就与王国维相比,饶宗颐自己讲其最大的优势是活得长命。
    饶宗颐颇懂养生之道,他以抚琴为乐。为免使心理在得失中起伏波动,他从不与人对弈,也不参与打牌、打麻将等娱乐。他不上网、不用电脑,但每天都会看报、看电视,以及看专门为他打印的文件资料。
    走路时,他养成脚跟先着地的习惯,好处是稳健、不易前倾;另一个好处是脚跟先着地,可以通过脊椎将动力传到大脑,真正做到“真人之气以踵”。
    女儿饶清芬女士说,父亲爱吃地瓜,家里放了许多。他还保有老家潮州的饮茶习惯,每天从早喝到晚,爱喝茶。他说,“咖啡是刺激性的东西,属于冲动文化。茶是冷静的、理性的,属于和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一个“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内心安宁,才能实现心“定”。”
    饶宗颐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每天坐在葫芦里。”他引用的是明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就长寿。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