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袖珍小岛鼓浪屿为何能申遗成功

2017-08-17 17:18:35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黄薇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厦门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郑成功屯兵鼓浪屿
   
    鼓浪屿多么小,仅有1.88平方公里。鼓浪屿这个名字,来自小岛西部一块中空的大岩石,日久天长被冲出一孔洞,惊涛拍岸时声若鼓鸣。
   小岛东南端覆鼎岩上,矗立着一尊醒目的郑成功巨型石雕,按剑挺立,面朝台海,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于1985年落成,堪称小岛新地标。 
   1644年,大明王朝走到穷途末路,郑家父子拥立隆武政权,很快郑芝龙又投降清朝,郑成功带着一支部队退守金门,隆武帝被清军擒杀,郑成功母亲抵抗清军自杀而死……国仇家恨,让郑成功烧掉儒冠儒服,发誓终生抗清。
   鼓浪屿日光岩有一处“龙头山寨遗址”,便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扎寨之所,现存一座石砌寨门。鼓浪屿现归属厦门思明区,“思明”一名来自郑成功,厦门大学还留存有他曾练兵的演武场、演武亭。 
                        
 
                           二十世纪早期的鼓浪屿,当时岛上就分布着许多西式建筑  
 
 
 
                               洋人带来面貌一新
  
    1841年8月26日,一支由36艘战舰与运兵船、2500余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直扑厦门湾,顿时炮声震天动地。鼓浪屿上的炖台虽设有大炮,但基本没有杀伤力,只能用于报警。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割地赔款,厦门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5年清廷付清赔款后,英军才全部撤出鼓浪屿,武力占据达5年。
   英国人喜欢这里,称它是厦门周围许多小岛中“最有兴趣的一个”,“是厦门的钥匙”。除了风景优美,英国人麦克华森《在华两年记》中写道,鼓浪屿岛民“对欧洲人的风俗习惯比广州商人更加熟悉。     
    这种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英美等国的商人来厦门开洋行、办工厂,却大都把住宅设在鼓浪屿。定居于此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日益想介入岛上的市政管理。1878年英、德领事发起组织鼓浪屿道路墓地基金委员会,鼓浪屿的近代城市建设亦由此开端。 
    洋人的到来,从医疗、教育、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重塑了小岛的面貌与气质。最早的先驱者是一批传教士。1842年2月,美国归正教会的传教士雅裨理,第一个登陆鼓浪屿。为了打开局面,雅裨理邀请友人甘明医生在鼓浪屿开办诊所,这是西方现代医疗进入厦门之始。岛上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医院,是1897年由传教士郁约翰创办的鼓浪屿救世医院。
    传教士们同样热衷办学,以此服务传教。从1844年问世的福音小学始,怀仁学校、毓德女学、寻源中学、养元小学、英华书院等一批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19世纪末开始,洋人们引入的新鲜事物在鼓浪屿出尽风头:1860年屿上便出现了游艺场,可以打网球、板球、曲棍球。厦门第一支足球队,第一次运动会,第一次放映电影,第一个将摄影术引入中国,都发生在这里。
                               
                                       华侨掀起建设高潮
   
    洋人开启了鼓浪屿发展的序幕,但鼓浪屿真正的市政建设高潮,是在20世纪初一批华侨回国潮之后。
    之所以选择鼓浪屿,大概因为这个小岛是动荡年代相对平稳的“桃花源”。小刀会攻占厦门,太平军各部多次入闽,都未殃及鼓浪屿。还因为是公共地界,各种势力都在这里保持中立,不敢造次。有陈国辉、张毅等闽南著名土匪在岛上建私宅,也有如福建督军孙道仁等辛亥革命后的失意官僚在这里韬晦养老;革命家林祖密在鼓浪屿成立“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6年以后,中共也在鼓浪屿开展过地下活动,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设在鼓浪屿。有人形容,出了岛剑拔弩张的死对头,等回到鼓浪屿,都暂时放下恩怨偃旗息鼓,即使路上碰见也各行其道。
    这样的“避风良港”,使得华侨敢于在此大手笔投资,财富大量集中。“20世纪30年代初的鼓浪屿,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上企业总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外国人写道,当时世界只知Kuloosu(鼓浪屿),而不知Amoy(厦门,根据闽南话音译)。鼓浪屿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岛上现存的1100多幢近现代建筑,绝大部分建于这一时期,70%以上是归国华侨和漳州泉州两地的富商所建。
    1949年7月22日,蒋介石大陆最后一夜住在鼓浪屿。他对这个小岛很有好感,30年前受陈炯明排挤,曾到这儿避居解闷,日记中写道“吾能住此三足月,养气读书,则无上之幸福也。”此后10月7日,中秋节次日,蒋介石从台北来厦门给军队慰问鼓气,不过当晚便返台了。狂澜既倒,8天后,解放军经过激烈一战登临鼓浪屿,国民党守军撤往小金门。鼓浪屿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惊人的历史密度
 

  

中国最大的历史人物雕像:郑成功雕像

   
     1942年,美国归正教会在纽约举行了纪念在华传教100年的活动,主持人正是作家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也归属归正教会,是闽南最早的一批华人牧师之一。林语堂在鼓浪屿读中学,后在圣约翰大学恋上了鼓浪屿名医之女陈锦端,但最后啼笑因缘,娶了陈家的邻居廖翠凤,同样成就一对佳偶。现在漳州路44号的林语堂故居,是曾经的廖家别墅,1919年两人在鼓浪屿成婚后就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作家后来从这里走向世界,向西方介绍中国,他用英文写成的《京华烟云》,不少故事取材自鼓浪屿的几个家族,又让林语堂赢得诺奖的提名。
    这便是在鼓浪屿漫步的迷人体验,找出历史的一个线头,便可拎起一串掌故与遗事。而从近代以来,小岛古老的坊巷中,走出了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精英,影响遍及中国与世界。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名人堂”,名字骄傲地铺满了一面墙。这是地灵与人杰的互相成就。
责任编辑: 刘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