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旧闻解密
投稿

近代中国出现五次留学浪潮

2017-07-13 21:53:3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余昌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又到一年高考季。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学习。如果说中国古代也有留学生,唐代“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可以算一个。而大规模有系统地奔赴外国留学,在中国历史上是从近代开始的。

                                          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 
   
   “留学生”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远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同时派来了“留学生”和“还学生”。     
    1846年冬,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主办马礼逊学校,他准备回美国时,想带几名学生一同返美。当时仅有容闳(hóng)、黄胜、黄宽三名学生愿意前往。        
    1848年秋,一同赴美的黄胜因病回国,剩下容闳和黄宽二人。黄宽得到香港几位英国商人的资助,转去英国后专攻医学,七年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留欧学医的第一人。
    留在美国的容闳,直到1850年在受到一个妇女团体的资助后才得以进入耶鲁大学,    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也被后来人们公认为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
                                   洋务派主导的幼童留美 
   
    容闳回国以后,四处奔走推动更多人出国留学,却屡屡碰壁。直到他遇见推动办洋务的重臣曾国藩,才寻得了机遇。
曾国藩与李鸿章筹办洋务,打算在上海兴建一座兵工厂,正急需一名通晓外文、熟悉国外情况的人去美国买机器,容闳被选上了。他圆满办成此事,曾国藩非常高兴。
    然而在容闳心中,让朝廷挑选幼童组织公派出国留学的想法,却仍不能顺利实现。直到1870年曾国藩同李鸿章联名上奏,这一计划才最终被清廷批准。
从1872年到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全部到达美国,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0岁。其中广东人最多,有84人;江苏次之,有21人。 
    孩童们来到异国,很快就完全“美化”了。他们开始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下跪叩头等封建礼节非常反感,有的甚至悄悄剪掉了辫子。这种情况,引来了监督的强烈不满。结果1881年夏天,留美幼童们被分成三批召回了国内。
    这批留美学生被撤回国后,很多人还是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比如辛亥革命后,唐绍仪曾出任临时大总统、第一届内阁总理。而其中最有名的留学生,莫过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
                               
                            公派赴欧留学原为建海军 
   
    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给大清国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清政府急切希望创办一支近代的海军。于是,留学欧洲与创办近代海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875年,沈葆桢派遣福建船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等五人到法国参观学习。第二年,李鸿章派遣卞长胜等七人赴德学习军事技术。这是中国学生到法、德两国学习的开端。此后,陆续又有几批学生被派往欧洲各国学习。
总的说来,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几批学生主要是学习海军方面的专门技术,他们回国后,大都成为中国海军、造船、航海或其他科学领域中的骨干力量。如林泰曾回国后任北洋海军的左翼总兵,萨镇冰为海军帮统。
    留学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校学习驾驶技术的严复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20年之久,他的思想与康有为、梁启超有许多共同之处。他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震动了全国。
                                   
                           庚子赔款下的留美高潮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向诸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这就是所谓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出于其在华长远利益的考虑,通过了把一部分赔款退还中国的议案。中美双方拟定了一项协议办法,利用这笔赔款遣派中国学生赴美国各大专学校深造,并创设清华学堂,作为中国青年赴美各大专学校深造的预科。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到1929年改为清华大学,派往美国的留学生达1279人。这样,以清华为中坚力量,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学的高潮。
    在1955年3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这一时期的清华留美生就有诸如周培源、梁思成、汤用彤、杨石先等29人。
 
                                   
                         

 

 

 

 

 
 
                         留日学生成了反清革命主力
   
    甲午战败后,向日本学习,逐渐成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共识。而当时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出于培植在华势力的考量,也主张积极接受中国留学生。
    于是,清政府从关系其安身立命的“新政”出发,决定广派留日学生。1904年,在日的中国学生已达1300多人,其中有大量的自费生。到1904年增加为2400人,1905年为8000人,1906年达12000人。
    留日学生们为辛亥革命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1905年后,随着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高潮,又过了6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此期间,留日学生成为骨干力量。为了将革命推向全国,许多留日生放弃了学业回国活动,他们组织和参加武装起义,不少人血洒疆场。如徐锡麟、秋瑾分别在安庆和大通起义中英勇就义。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