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冯其庸 口述 宋本蓉 整理 商务印书馆)中记录了红学家冯其庸读《红楼梦》的一些随想。摘登如下。
有些《红楼梦》的语言你看起来很平淡,其实却牵涉到一个风俗,比如有一回:秦钟死了,贾宝玉跟柳湘莲说,有没有到秦钟的坟上去看看,十月一了,我要去祭扫一下,我们当时校和注的过程中,都没有当一回事,后来上海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了封信,说你在《红楼梦》的校注本里对“十月一”没有注释,其实应该注释,因为这是北方的一种特殊风俗,“十月一送寒衣”,要给已故的人上坟,因为天冷了,要送冬天的衣服了,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
我去红庙周围的老乡家里去请问,都说有这个风俗。这样我才在我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里面专门批了一段。
《红楼梦》的特点就是含蓄、不直说,有内涵,有隐喻。因为作者无法把自己的话直白地说出来,直白地说出来就会遭祸。比如:乌进孝送租。贾珍在大堂里面等着他,说,你老不死的,你到现在才送来,就这么点东西就算了?乌进孝说,老爷你不知道,今年北方大雪,我们走了几个月才走到,另外收成也很歉收,微薄,所以这些粮食东西都是只能是尽点意思了。他接着说,听说你们大小姐晋封了贵妃了,皇上把皇宫里的金银财宝都赏赐给你们了,都搬到你们家了,贾珍就说,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哪里懂啊,我们如果再要省亲一次我们就完蛋了。这话里有话,因为前面脂砚斋就批了“以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作者就是用写省亲这个场面来写康熙南巡时候的一种辉煌隆重的场面,这个辉煌隆重的场面的花费都是曹寅花费的,因此落下很多的亏空,导致自身遭了罪。
《红楼梦》里类似这样一种手法不止一次地使用。元妃省亲那一回,元妃夜里看到豪华的场面,灯烛辉煌,自己在轿子里说,太靡费奢华了,这句话是很通常的,但是有人说这些话里有内涵。他其实就是说康熙南巡太奢侈靡费了。
省亲之前,王熙凤跟赵嬷嬷的对话也是这样的。赵嬷嬷说当年省亲,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王熙凤就说,不知道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啊,赵嬷嬷就说,这无非是把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而已。两个人对话很普通很平常,但是脂砚斋那里批了一段话,“以省亲事写南巡”。这里是暗指曹寅哪里亏空,都是你花费掉的。抄曹家的时候,雍正派人去事先监视,怕他转移财产,结果回来的人告诉说曹家根本什么也没有了。有一本书上记载,雍正看到这个报告也为之恻然,没想到他这么穷,还以为他是藏了多少钱呢,才抄他的家。
我找到一本无名氏写的《圣驾五巡江南录》,就是讲康熙第五次南巡的,那豪华的场面令人难以想象。那还只是一次啊,康熙一共六次南巡,四次由曹寅接驾的。
后来有一次安徽巡抚也有亏空,上面来查他,这个巡抚说,就是因为圣驾南巡,为了办什么事,我用亏了多少多少。结果康熙看了大发雷霆,我出去会让你们花这么多钱吗?我一路上关照了,所有的饮食都由我们自己备办,你怎么来诬陷我,就把他革职了。所以后来谁也不敢说给皇帝南巡花多少钱。
康熙心里也明白,所以有一次在曹寅奏折上批的,大致的意思是说,曹家的亏空,我知道它的原因,还有一个讲到,太子阿哥们也不断地向曹寅要钱,他也不好推辞,他有他的难处,造成这许多亏空。所以实际上曹家的败落,直接原因就是康熙南巡。但是《红楼梦》不敢直说,只能采取这种闪烁其辞,意内言外,说半句留半句的手法。
我还有本《论〈红楼梦〉思想》,专门讲《红楼梦》的思想的。因为《红楼梦》的思想如果不先进,在当时不属于进步的思想,那也就没有意思了。这实际上是明朝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思潮,应该说是初期的民主的思潮,以李卓吾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批判传统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尤其是攻击程朱理学。《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这两个人物,说的一些话,看起来是小孩子的话,但是实际上都是当时反程朱理学潮流中的一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