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作为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改造工程一部分的圣·伊维尔教堂修复工作已经启动,工人们正在安装施工用的脚手架,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圣·伊维尔教堂,即将恢复真容!
这是一张曾经圣·伊维尔教堂的明信片 。
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7年,面积为555.8平方米,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曾这样记载:道里区工厂胡同东侧,“伊维尔”外观斑驳,铁架锈蚀,墙砖破损,屋檐上电线缠绕,曾描绘过火车站天际线的洋葱头穹顶早已被连根拔去,剩空荡荡的房顶,就像看到它时我们空荡荡的心,配着破窗中拱起的野树闲枝,越是生气勃勃,越是沧海桑田。
此次教堂改造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展开,完成后将为北广场改造工程又添一景。
圣·伊维尔同索菲亚教堂一样,都曾为哈尔滨的建筑标签,但人们却很少人提及它。它们都同为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它们的命运既有着奇妙的相似也有着无奈的差异。
它们建立的年份相近;它们雄伟的身姿曾遥相辉映;它们都曾深陷在民居的包围中却因此得以在浩劫中幸存;甚至它们都曾是斑驳落魄的堆满杂物的仓库。
可是1998年,在圣·索菲亚教堂重见天日的一年后,圣·伊维尔教堂却差点被拆掉了。经媒体报道后,大家才发现原来都以为已经消失的圣·伊维尔教堂还健在,只是华冠不在已然残破了。
历史上俄国人呼啸而来又倏忽而去,那些建过的教堂,如同退潮时来不及跟上节奏的珠蚌,美丽又茫然地留了下来……
伊维尔,随着哈尔滨站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个隐在站北广场民居中的百年贵族,得以重见天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伊维尔”的前世今生,去感受它曾经让人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藏文物:1937年圣·伊维尔教堂证明。
圣·伊维尔教堂公章。
它的简史
1907年圣·伊维尔始建,历任八代主教,建成后,把同义和团作战与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但名单中却未及刻上那位最有影响力的入葬者——白俄将军,弗拉基米尔·卡普佩尔。
它的倩影
圣·伊维尔教堂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其建筑顶部的多个“洋葱头”状穹顶。居中为一个大的“洋葱头”状穹顶,四个小的“洋葱头”环绕分布在其十字形平面格局的端点。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也有一个“洋葱头”状穹顶。加上后面的一个,总共有七个“洋葱头”状穹顶。众星拱月般错落有致,十分罕见。
图片来自大话哈尔滨
浅色建筑为老哈尔滨火车站,远处背景中簇拥的一丛穹顶即为伊维尔教堂,最右侧建筑为索菲亚教堂。
它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万幸的是伊维尔主体建筑未遭破坏,还顺带很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了附属建筑“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
这是处俄罗斯风格的平房,中间拱门上有隆起的山花。壁面上是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彩色马赛克拼贴而成的镶嵌画,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历久弥新,色彩明鲜如昔。这样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镶嵌画在国内也属珍品了。马赛克镶嵌画下方书写着红色的希伯来文。这里就是1920年,在圣·伊维尔教堂西北角修建的名为“俄人之家”的孤儿院。
这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较为罕见的近代彩色马赛克风俗镶嵌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马赛克壁画。
它的故事
在复杂的俄罗斯近代史上,也是战乱不断,被列宁下令秘密处决的著名海军将领高尔察克,曾是带领白卫军与苏俄红军作战的领袖人物,在他被出卖并囚禁后,卡普佩尔成为白卫军的实际最高统帅。卡普佩尔为解救高尔察克带领数十万军民进行了俄罗斯内战史上最为悲壮的“西伯利亚冰雪大行军”,结果因急于赶路跌进冰窟,双脚被冻伤截肢。
千里大行军后,仅有3万人成为幸存者,卡普佩尔没有活到最后,他的尸身与棺椁被官兵带回哈尔滨,葬于圣·伊维尔教堂北侧墙下。那是1920年冬天。
俄国内战期间白卫军军事领导者弗拉基米尔·卡普佩尔。
教堂北侧埋尸处。
卡普佩尔将军尸骸挖掘工作。
为卡普佩尔将军举行宗教仪式前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