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藏品,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文化,都可以从这些藏品里体现出来。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藏品,现在大多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那么在这些博物馆里面,都各自有着什么样的“镇馆之宝”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
天津博物馆:《雪景寒林图》
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历史文化价值很高,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沿用至今。
陕西历史博物馆:镶金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纹银壶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在壶身的两面,以模压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此壶造型、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风采,更因其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而弥足珍贵。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阿訇捐赠的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长26.6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装帧考究。用硬牛皮精心制作封面,纸质为精心加工的麻纸,纸中加入了很细的棉或丝纤维。是目前国内收藏的最珍贵的《古兰经》珍善本之一,对于研究回族历史、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青海省博物馆:铜鎏金观音造像
鎏金观音造像属国宝级文物,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河北省博物馆: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文物,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刘胜的金缕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山西博物院: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全器为昂首挺立的鸷鸟形。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晋侯鸟尊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河南博物院: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共出土一对,另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山东省博物馆:东平汉墓壁画
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可谓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该织锦的年代为汉代,来自蜀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该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西藏博物馆:双体陶罐
双体陶罐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匈奴王冠
匈奴王冠由黄金制成,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安徽博物院:战国楚大鼎
楚大鼎属国宝级文物,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铜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达400千克左右。器形浑圆,造型优美,一对方形尺耳立于器口两侧。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下面三个兽面蹄形足显得十分强壮有力,也彰显出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作为一个诸侯强国的辉煌往昔。
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代铜坐龙
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无论从考古还是从艺术的角度,这尊铜坐龙都有很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吉林省博物馆:元代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青花云龙纹高足碗,高11.4厘米、口径13厘米,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辽宁省博物馆: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
全高52.2厘米,上为一直径12.9厘米的大球,镂雕祥云缭绕,十余条健龙或藏头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于云层之间;大球内分层透雕二十一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三节台柱,上为六层透雕小象牙球,纹饰同顶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顶柱状承盘,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南京市博物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该文物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中国瓷器三绝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只以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为主体图案的梅瓶,造型端庄,胎坚釉白,在制坯、绘画、施釉、烧制等方面均达到极高的水平,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前段)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西省博物馆: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该件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
上海博物馆:王羲之上虞帖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湖南省博物馆: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重量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随葬物品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件文物,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
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贵州省博物馆:开元投龙铜简
唐宋时期,道教达到鼎盛,“投龙简”便是专属为皇家举行的一种斋醮仪式。开元投龙铜简是公元783年,53岁的唐玄宗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的铜简。除了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外,玄宗还将至爱杨玉环的名号——道真,写在祈请人一栏。可见痴情的玄宗希望神明庇佑他们做一世的神仙眷侣。而当年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记载在《南岳志》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翔鹭纹铜鼓
此面铜鼓距今约2200年,入土时胸腰已截开,鼓身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鼓底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弥足珍贵,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国宝级文物。
广东省博物馆:千金猴王砚
“一石三砚” 之首——千金猴王砚,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清朝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他有名何姓顾问在肇庆主持开发大西洞,得到一块上等石料,遂请名匠依形制作了这三方砚台。这种天然的名石与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这三方砚台成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
福建博物院:云纹青铜大铙
云纹青铜大铙是西周的乐器,1978年出土于建瓯县(今建瓯市)小桥公社阳泽大队黄科山。大铙通高77.8厘米,铣间56.6厘米,重100.35千克。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表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海南省博物馆:越王亓北古剑
又称“盲姑”剑、“不寿”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品相极佳。
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毛公鼎
这棵翠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菜叶上还停留着两只昆虫,它们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
毛公鼎是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是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