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6月1日,“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学术研讨会”在该院召开。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赵卫、纪连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兵,以及各专业院研究员共50 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张晓凌主持。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目前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在创作主题、形式、语言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是大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该工程最大的考验和挑战。在此之前,人类关于重大题材创作历史悠长,欧洲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前人所达到的高度我们如何超越?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如果只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则失去了它的意义。
据介绍,此次工程与以往的重大历史题材工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题目是范围,作者可以在范围内自己决定;第二,作品的尺寸可以自己发挥,建议适当放小;第三,创作手法、材料可自由决定,尽量尊重作者的表现意图;第四,创作题材可以重复。之前条框的限定在此次工程都得到了解放,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草图汇看现场
本次研讨会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加快落实选题,深化作品。研讨会上,与会研究员一同观摩了部分创作草图共119幅。杨晓阳对国际美术工程的进度和计划做了说明,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强调了该工程最初提出的要求,即“组织一批好画家,画出一批好作品,形式要有突破,理论要有建树。”他指出:“从目前的草图看来,虽然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能代表作者最高水平的、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却并不多。另外,画面中历史性、知识性的考证还有待解决。”
张晓凌在观看草图后表示一些草图在形式感上已经有了突破,他说道:“看得出来大家在创作上想了很多办法,基本上摆脱了西方关于重大题材创作的套路和框架,有些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手段和方法,尤其在空间处理上,已经与西方拉开了距离,这是我们和其他几个重大题材创作不一样的地方。一些作品,放开手脚,处理得很大胆,例如,《汉大将卫青霍去病》把人物画成戏曲人物形象,这样画对不对?还有待社会评价,但至少敢这样去想、去画。再如《郑和下西洋组画》使人印象很深刻,形式感强。”
草图汇看现场
会上,研究员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大家集思广益,纷纷发言,交流创作意见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来共同探讨。同时,与会专家也希望能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强调作品不能重复、平庸、陈旧、平淡,要开阔思维,发挥潜能,在考证无误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而不是图解式的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说明。
摄影:盛鸣
附:参会研究员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志学、于文江、王迎春、王孟奇、王永亮、王平、方向、孔紫、石奇、申少君、乔宜男、刘建、李庚、李晓柱、李晓军、吴迅、何加林、张祖英、张立柱、张桐瑀、陈鹏、陈明、范扬、林容生、赵奇、胡秋萍、贾广健、顾平、高天民、郭子良、梁占岩、舒建新、蔡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