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投稿

这些中国大学生还没毕业,专业却先没了?

2019-07-03 21:32:24 来源:看天下 作者:谌彥辉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又是一年高校毕业时。苏娜很庆幸,她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专业斯瓦希里语,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薪资也水涨船高,这个一向不怎么起眼的小语种专业近年在就业市场成了“香饽饽”。

但四年前服从调剂时,苏娜压根就没听说过还有这样一门语言——尽管斯瓦希里语是非洲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通用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各国和地区,但在中国国内,它却是一门地道的小语种。

“你知道吗,《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有多火。”说到这,苏娜有些兴奋,将这部电视剧译介到坦桑尼亚的翻译和配音,是她本专业的学长们。她也没料到,自己这曾经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居然在影视剧中会大有作为。

尽管现今就业形势不乐观,小语种专业却是一枝独秀,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苏娜的同学有的去了外交部和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各省市外办、安全局也急需对口人才;有的同学还在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翻译、市场财务等工作;有的则去中建、中石化等大型国企做驻外翻译;各大银行现在也都推出有小语种计划,新人刚入职就可能外派到相应海外机构工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语种都这么幸运。教育部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去年普通高校共撤销本科专业416个。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一下子就撤销了15个专业,包括波斯语、越南语、芬兰语、豪萨语、僧伽罗语等10个小语种。

从高中时代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大一新生高晓芸就向往学习葡萄牙语,她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憧憬着到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工作。

但对印地语、泰米尔语和普什图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可选的余地并没有这么多。印地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在本国国内并不怎么受待见,印度人对它的尊重、通用程度甚至不及英语;泰米尔语通行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东北部,普什图语则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这些小语种受地域限制。”高晓芸担心,这些专业的学生恐怕连出国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也许还没毕业,专业就没了”。

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高校新增、撤销专业名单,高校专业不断调整成常态。“哪些专业会被淘汰,哪些专业又是‘新宠’?”高晓芸无法预知,四年后自己的专业前景是否如目前明朗,就业是否顺利。

被撤销的专业,风光不再

3月31日,天津大学2019“天大·海棠季”,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咨询现场(视觉中国图)

2018年度撤销专业的涉及170多所高校,其中在985工程学校中,浙江大学撤销了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通信工程等10个专业,电子科技大学撤销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土木工程、统计学等8个专业。

据统计,2018年被撤销的专业数量是2014年的6.2倍。2014年度,仅有67个专业被撤销,以后逐年递增,到现在总共有991个专业被撤销。其中被撤销专业数量最多的是工学类267个,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服装与服饰设计,高达39个。

撤销的专业也有不少是热门专业,比如网络工程,云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8所高校撤销了这一专业。

除了10个小语种专业,中国传媒大学这次还撤销了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用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

被撤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看上去“高大上”,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些学生却嗤之以鼻,他们原想成为公务员或进入其他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可现实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几乎没有。“谁的事业需要我们去管理呢?”在他们看来,卫生、文教、体育等这些行业的管理人才,多是从专业岗位培养出来的,而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懂,所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业后,他们要么考研转业,要么去当老师,或担任文秘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技术学也是让人眼红的专业,原本是培养关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的人才。据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老师回忆,当时各个高校相继成立电教中心或电教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一度成为就业的“领头羊”。

“但现在连小朋友都知道怎么玩手机,教师的多媒体技能也相当普及。”这位老师说,有些脱离时代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反而成了“烫手山芋”,各个高校都急于甩掉。一些该专业学生也反映他们上的课程就是学学软件和一些理论知识,毕业找工作时就相对困难了。

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吴姗目前就读的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主要做的就是针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这门管理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虽然不在撤销名单内,而且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热门专业,但吴姗却有些底气不足,“我们学的只是皮毛,什么都懂一点,真正到公司去根本不可能开发出一个系统来,毕业很可能找不到饭碗。”她说。

国内一千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近来日子也不好过。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山西医科大晋祠学院和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分别撤销了英语专业,浙江省十几个院校的外语系也相继“关停并转”。

中国传媒大学不少学生认为,在人人都懂一点英语的时代,“仅有一门英语是不够的”。

公布的撤销专业名单也引来不少学生关注,他们细数这些年没用的专业,尤其是那些师资力量跟不上、老师照着课本念的课程,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公共课,专业知识枯燥无味、学起来更痛苦,“这些都是‘水课’,怎么不在撤销名单内?”

高校扩张后遗症

2014年9月24日上午,深圳市第十八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开幕,大学生排队等待招聘企业面试(视觉中国 图)

中国传媒大学北门右侧屹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三层小楼,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坐落于此。学院下设英语系、亚非语系、欧洲语系和大学外语部4个系部,创办已六十多年。此次对于撤销的10个小语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一直不事张扬,“这又不是什么好事。”

满运涵是校友联系人,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工作了30年。在他的印象中,此次撤销的小语种专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课,“世界语和越南语2000年后分别开过一次,招收的学生不到10人。”他说,有些小语种生源少,每隔两年或四年才招一届,屈指可数的学生像根“独苗”,也没有学长学妹。

教育部201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如果高校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这些专业留着吧,有的年年靠调剂,高考填报志愿的学生最怕被调剂到这些专业,不如干脆撤销。”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一位老师表示,除了招生人数不够,这些专业的撤销还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育质量下滑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

“这些被撤销的专业还有不少是当年盲目追逐热门跟风开设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大幅撤销这是近年高校扩招、大学滥设专业的结果。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接近适龄青年的15%。自此,各地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办学规模,一批专科升为本科,一些学院改成大学,各校新开的专业一时“遍地开花”。

从专业设置来看,除了农业和军事专业,高校新增专业几乎拓展到所有领域,但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文科专业,比如社会科学、哲学、语言专业等,相对更受追捧,不仅理工院校开设人文学院,科技大学也设置了语言专业,就连艺术系,理工、财经、农业类等院校都在竞相开办,一度出现“千校一面”的盛况。

中国传媒大学其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最初只有新闻系、无线电系和外语系,到现在发展成传媒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下设17个学院,有90多个文科专业,而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也曾多达30多个,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旗鼓相当——上世纪90年代末,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从200多所扩展到1000多所。

高校扩招的速度和幅度都远超计划和想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专业几乎不可控制地自由生长,专业数量从1998年249种增长到600多种。目前,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显示仍有506种本科专业。

“一个专业热了,各个高校就一哄而上。”熊丙奇说,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往往就是领导拍脑袋决定,先开了再说。这样一来,很多功利性强的学校缺乏长远规划,导致热门专业开设过多,专业人才供给超过社会需求,而本校专业又没有办出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不过硬,就业惨淡,转眼“热门”变成“冷门”,它自然面临被撤销的结果。

一路高歌猛进的高校扩招直到2012年才放缓脚步。这一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

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专业。

“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2018年11月3日,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的一番话引起众多专家共鸣。他称,“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先打断你,休息一下。除了这篇文章,本期杂志还有其他精彩文章,不容错过——只要注册成为APP新用户,就可以免费看了:

“设置和撤销专业首先是高校的自主权”

今年下半年新生入学的时候,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吴姗目前就读的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就要更名为大数据与智能分析了。

这是眼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其中新增备案最多的3门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及智能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AI)是近年大热,数据显示,全球AI领域人才约30万,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初创公司都面临着AI人才的极度紧缺。

于是,并不意外地,许多高校在这类专业上争相上马——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达到了35所。

“当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龙小农教授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更,相应的专业调整进入常态。“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的撤销与增设。”

中国传媒大学正在对专业进行一次调整与改造,“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 龙小农称,目前专业建设奉行“四个一批”的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率都不高的专业。

“现在新增一门专业都要经过详细的论证。”龙小农说,高校申报专业内部会成立专业设置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来评审,然后在学校网站公示一周,再进入教育部系统申报。之后在教育部专业设置平台公示一个月,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通常在当年的7月份申报,教育部第二年度3月份公布结果。当然,“撤销专业也是由学校自主申报的。”龙小农说。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之后高校专业普遍实行备案制,高校拥有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如何在高校内部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以及对专业鉴别力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新课题。

“设置和撤销专业首先是高校的自主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专业设置的周姓官员称,大部分新增或撤销专业只需备案即可。“这是他们自主的一个行为,我们可能会做一个引导。”

教育部近年一直在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准入准出体系。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依据和参考。《国标》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明确了各个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基本要求。教育部此次还征询了九百余位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将《国标》作为评判申报专业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

但获得自主权后,近年也有部分大学并没有转变思维模式,存在调整专业仍由行政领导拍板决策的情况,导致本校并没有能力办好的专业仓促上马,而有特色的专业却被砍掉或被整合。

熊丙奇认为,高校当前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不宜不断地调整专业,而要拓宽专业面,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教育部则应引导大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同时也给受教育者选择专业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服务。

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三年时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包括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这一举措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使各个高校向一流专业看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将推行三级专业认证工作,并将这些专业认证、专业建设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专业设置的官员说,“这些信息公布出来之后,也会给高考填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做一个参考。”

“我们肯定负责到他们毕业”

3月16日,南京,大学生在201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公益专场招聘会上寻找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视觉中国 图)

对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的学子来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公布无疑是一个风向标。从十年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到最近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好专业”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学生和家长对热门专业的追捧。

“新增多的专业不一定就热,被撤销的专业未必就冷。”熊丙奇提醒那些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和家长理性选择专业,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实力,了解专业特色,不能盲目追逐热门。“今天的热门专业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报考,劳动力供给增加,进而降低专业的热度,变成冷门。”熊丙奇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当前热门专业,也可能10年后面临被撤销。

对专业裁撤,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赖德胜认为还需更加慎重,他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称,“有些专业也许市场需求不是很大,但对于社会的有序高效运转不可或缺。对这些专业,就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高低或报考人数多少来判断其是否要退出,特别是对于那些国家需要的小众专业。”

他认为,一个高质量的专业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关停一个专业,既涉及未毕业学生如何继续培养的问题,也涉及既有教学资源如何再配置的问题。

广西大学撤销风景园林学专业就曾遭到师生强烈反对。2017年5月19日,一则“广西大学园林专业被取消,全体老师联名请求保留”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广西大学林学院师生们认为,风景园林学专业就业需求量大,并且近年来对低碳园林发展的贡献也大,他们不希望这一专业成为历史。因此联名上书,力争保留专业。

此后,广西大学副校长罗廷荣回应称风景园林专业是暂停招生,不会影响正在就读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毕业,风波这才平息。

“我们在专业管理规定,专业撤销后必须保障在校的学生和老师平稳过渡,包括学生专业的转换和教师的分流。”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专业设置的官员称。

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龙小农教授也称,“(部分)专业撤销之后,现在在校的学生依然是这个专业,我们肯定负责到他们毕业。”

虽然仍有不少学生担心,专业取消后,毕业文凭会否被人怀疑作假,但在采访中,对于此次专业的调整,中国传媒大学很多学生倒是反应很平静,有的甚至完全不知情。

很快,吴姗就要进入大四面临毕业,她对所学专业的更名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少值得兴奋的,尽管它可能变得更热门、更好就业。“老师还是那几个,教材也还是那几本,以后能学到什么新的东西?”她表示,自己再三思量还是选择继续深造读研。

而苏娜也并没打算顺着专业大热就业,而是准备留学英国,攻读她心仪已久的国际传媒专业。

至于高晓芸则计划参加明年的外交部遴选,实现自己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梦想。不过,本科期间,她还打算辅修国际新闻作为第二专业。尽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当前就业压力也大,但高晓芸觉得,多学一门专业,以后在社会多一条后路。(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中国传媒大学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孙 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