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投稿

中国留美少年寻岸之旅

2018-05-22 16:30:0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刘栋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美国近期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然而,回溯中美交往的历史,人文交流一直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如今,美国已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第一大目的地。

    4月20日,一部讲述中国高中生赴美留学的纪录片《寻岸》登陆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他们和赴美留学的“前辈”一样,似乎都在演绎一场现实版的“无问西东”。

 
  何俊儒和母亲在出国前
 
                    赴美留学只因“要去参加高中舞会”
 
  2011年,美国佛莱堡中学的美国招生官们亲赴中国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招生会。在面试会上,王淼第一次见到了何俊儒和朱心怡。他们接受了王淼的请求,同意她用摄像机记录下自已赴美高中留学的全过程。
  创办于1792年的佛莱堡中学位于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小镇。佛莱堡中学的招生官解释说,该校经费目前主要靠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所交的学费。  
  朱心怡的父亲朱法剑是浙江台州人。朱法剑打造出一家鼎盛时有800多人规模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
  2011年,刚升上高一的朱心怡在父母的支持下,决定赴美国读高中。尽管朱心怡的父母希望女儿学成后可以回来继承家里的生意,然而,朱心怡却坦承,自己当初想去留学的原因异常简单:“我想要去参加美国高中的毕业舞会,那个舞会超级棒的。”
 
王淼(右三)到美国后不久
 
   何俊儒在面试中向招生官介绍自己为何要去美国留学时,则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去英国留学,他的父亲给了他1000英镑,几年后,爸爸学成归来,把这1000英镑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爷爷。”何俊儒说。或是受到父亲人生故事的激励,何俊儒选择赴美留学。 
                      
                          在佛莱堡的高中时光
 
   当何俊儒和朱心怡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之后,终于到达了位于美国缅因州的佛莱堡。不过,他们很快发现所处的环境并非全是陌生的,至少自己身边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都和他们一样,来自中国。
  朱心怡性格外向,自认英语虽然不好,但是比英语好的中国学生还有人缘。帅气的男生和多姿多彩的美国高中生活编织了她的美国梦……
    而何俊儒偏向内省,爱好音乐与哲学,他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西方式学校教育有着特别的偏好。
 
 朱心怡高中毕业
 
  三年跟拍下来,王淼认为,两人最大的变化,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两人吸收了美国好的东西,也没有丢掉中国的传统。”然而王淼也发现,尽管在吸收力、可塑性和同化力最强的年纪来到美国,许多中国留学生却似乎并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往往喜欢与中国人“抱团扎堆”。“他们这一代的中国留学生没有那种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去融入外界的迫切感。 
   
                 适应了美国,却更强化了中国身份
  
    1979年9月,已经从中科大毕业,当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的王家槐成为中美建交后最早一批赴美访问学习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就是王淼的父亲。他最后来到美国中北部的威斯康星大学。
    1990年,中国第一次承办的亚运会刚刚在北京结束。13岁的王淼和哥哥来到美国投奔正在哈佛大学进行学术研究的父母。
    回忆起自己刚到美国时的经历,那个时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仍十分稀少。王淼记得,“整个中学阶段,我和哥哥几乎都是唯一的中国学生。” 在美国读完中学后,王淼考入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转到电影艺术上追求她的“美国梦”。王淼表示,《寻岸》的英文片名是MAINELAND(缅因之地),是一个取自Mainland(中国大陆)的自创英文双关语,也是为了点出这部片子的主题:在两块陆地之间,中国少年留学生的船只如何才能找到靠岸?
   《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何俊儒和朱心怡在美国的经历以微妙的方式改变了他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美国教育的个人主义精神,但这段经历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他们带着父母期望的负担来到这里,以一种协调和妥协而非叛逆的精神,表达了他们执拗的欲望和追求。
 
朱心怡一家在出国前的合照
   
                   现在出国只是众多选项之一
 
    从佛莱堡中学毕业后,朱心怡前往中国学生众多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学继续读本科。尽管最初巴不得离家远走高飞,然而在外面生活了许久的朱心怡如今却说,“这些年来,离家越久就会越想家,想念家人。
    毕业后,朱心怡回到国内,开始在父亲的公司里上班。而何俊儒眼下正在美国读大三,他专业是国际研究。他选择了东亚地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前不久,何俊儒在写一个论文题目,是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未来无论做什么,都肯定会和中国有关,和‘国际’有关。”何俊儒说。
    在王淼的眼中,朱心怡、何俊儒这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们,已和她们那一代人不再一样,“对他们来说,出国只是众多选择里的一个选项。”
 
责任编辑: 孙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今日报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今日报道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今日报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鲁ICP备1604352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