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国电影市场票房突破百亿元,打破了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在我国从“电影大国”驶向“电影强国”的航程中,该如何把稳航向、不惧风浪?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带来了他的见解。摘登如下。
如何看待资本
中国电影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很多热钱,让中国电影不再“差钱”。但与此同时,很多非专业资本也盯上了电影,其中不乏一些野蛮投机的资本,资本一多、一乱,便会追得电影人无处可躲。现在一些青年导演一旦做出了市场反响不错的作品,马上就会被资本包围甚至控制。对青年导演来说,既要应对巨大的创作压力,又要应付自由创作空间受到的限制,很是为难。面对巨大的诱惑或是蛮横无理的要求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有所坚持,艺术道路才能走得长远。
如何看待经纪人行业乱象
经纪人行业的不规范、不作为,是行业内公认的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建立起经纪人行业协会,经纪人的从业门槛和资质也没有形成标准,整个行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不同公司各干各的。缺少制度性的规划和明确的行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日的乱象。
在欧美国家,由于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建立早,都有着运作有效的经纪人行业组织。我国也应该尽快成立这样的社会组织,出台相关规范性制度。
经纪人行业的乱象也给我们提了醒:要培养更多与行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人才,现在的情况是作品生产数量太大,但人才数量和储备远远不够。
创作者和批评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上世纪80年代,创作者和批评者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讨论。我保留有全套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撰的只在内部发行的 《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俗称“小白皮书”。它记录了当时金鸡奖评奖讨论争鸣、新片研讨会发言等,其中有不少创作者和批评者之间的相互争论、辩驳。
而现在,一方面创作者不太容易接受批评性的意见,觉得拍一部影片本身就焦头烂额了,不想再被“痛骂一顿”;另一方面批评者也觉得“缺点就少说几条吧”,尽量找影片的亮点和特点来说,最后反映在媒体上几乎就没有批评的话了。但我们知道,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创作者和批评者建立良性的关系,前者应该有胸怀和肚量,后者应该勇于发表意见。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在一些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评价体系绝不仅仅有票房的高低,应更多关乎于消除隔阂和增进文化认同。
而在实际的执行层面上,当前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其实存在一定盲区。对方的电影工业水平如何,电影院的布局如何,当地观众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和我们的文化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了解。既然要“走出去”,首先要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调研。也就是说,我们要画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上面描绘着世界电影的文化版图。有了地图,再去寻找机会和空间,实现精准传播。
一两个代表人物、典型角色往往是外国观众对一个国家的电影产生兴趣和认同的开始。比如当年的李小龙和后来的成龙。中国电影要应对挑战并且积极“走出去”,如何才能推出能够展现当代中国形象的代表人物?
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靠武打类型片在国际上建立的,所以代表人物主要是李小龙、成龙等武打明星。到了今天,在传达当代中国形象时,中国电影的确显示出了一定的不足。即使是几部国内票房、口碑俱佳的军事动作大片,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可能会让其他国家的观众不那么容易接受。
我们可以通过多元类型的影片来建立当代中国的形象并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固然需要战争大片的刚强与硬朗,但有时也可以“柔”一些。比如《唐人街探案2》中,就用了诙谐、搞怪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中的五行元素运用到现代探案当中,塑造了行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国年轻侦探形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电影整体工业水平、创作水平的“升级换代”,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与全世界一起分享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的能力会越来越强。